回覆列表
  • 1 # 中州耕牛堂主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隸書(特指漢隸。唐隸、元隸、明隸、清隸除外,因為只有漢隸才是正宗的隸書)的筆法為中鋒用筆(中鋒用筆,圓筆、方筆均為中鋒,臥鋒也是中鋒),逆入平出,橫平豎直(注:沒有絕對的橫平,也沒有絕對的豎直),蠶頭雁尾(記住:蠶無二設,雁不雙飛),主筆突出。逆入,即起筆回鋒,行筆平鋪,收筆護尾。需要說明的是,空中回鋒也是回鋒。空中回鋒,寫出的隸書有靈動之感,且精、氣、神十足。

    上圖為當代隸書大家張繼的隸書作品。

    筆勢,專指書法的意態和氣勢。由於書家在創作書法作品時用筆、結體的不同,使點畫在結構中處於不同位置,由此適應的用筆規律。關於隸書的筆勢,這個可視情況靈活掌握,靈活運用。總之,無論用哪種筆勢,寫出的隸字都要有勢。勢,即“神彩”,就是在筆法不變的基礎上,根據章法佈局需要,適當改變字的姿勢,但字的重心必須穩健!

    上圖為鄭板橋的所謂的“亂石鋪街”式的書法作品。

    筆意:指書法創作中表現的書法家的風格、意態和情趣。關於隸書的筆意怎麼應用問題,我的觀點是,書者一定要先師古,多領悟。師古,就是要多臨漢碑、漢代摩崖和漢簡。領悟,就是要在臨帖中不斷領悟古人的書法精神。建議題主多看看張繼的隸書作品,多看看劉文華的隸書作品,多看看張建會的隸書作品,多看看毛國典的隸書作品。筆意,是隻能意會不可言傳的,這個主要靠書法家自己去悟。

    上圖為當代隸書大家張繼的隸書作品。

  • 2 # 76651703812笑抒心語

    什麼是筆法、筆勢和筆意呢?

    筆法,就是用筆的方法。筆畫有沒有彈性和骨力全在於用筆。所以筆法決定筆畫的質量。

    筆勢,是筆畫的形態和筆的走勢。筆畫按照筆的走向就圍成了字形。字形的形態不同字型也不同。所以筆勢決定結體。

    筆意,就是透過筆畫、結體和章法表現出來的意境和情趣,即神韻。.

    從以上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沒有筆畫的質量就沒有神韻;沒有神韻字的形態再好也是有形無神;而神韻是寄託在形即筆畫和結體中的。所以筆法、筆勢和筆意是互相寄託、共同依存的關係。其中,筆法是基礎,筆勢是手段,筆意是靈魂。

    筆法、筆勢和筆意是一幅書法作品成敗的關鍵,質量好壞、品位高低全在於此。

  • 3 # 道門守衛者

    照例審題

    如何理解隸書的筆法、筆勢和筆意的關係?

    中國的字,不僅具有實用性,而且有藝術性,用毛筆寫更能體現。

    隸書

    “秦篆漢隸”一般認為隸書是從篆書發展而來,很正確,隸書是篆書的便捷寫法。

    簡單說一下這個問題。

    先說筆法,就是書寫的規律、規則

    筆法:執筆的唯一方法,包括指法和腕法。

    筆法的講究在於“眼觀,心想,手動”三行合一,

    筆勢:字的風格,撇撇如刀,點點似桃,一個字一個勢,體態不同,感覺不同。

    字如其人,說的就是字的勢。

    筆意:人的意境,透過筆來傳達。這個境界很玄妙,有了筆意的字,能從字中感受到作者書寫時的情景,從字裡行間體會作者的喜怒哀樂。置身其中,不可自拔。

    這三者的關係相輔相成,筆法在於積累,筆勢在於熟練,筆意在於融合。

    綜上所述,總結起來理解筆法、筆勢、筆意的關係,就像人的身軀、大腦、四肢,不可分割。

  • 4 # 如石書藝

    筆法,早在隸書的漢代,就有“八法”之說,後來發展為楷書的“永字八法”,何為“永字八法”唐張懷瓘道《玉堂禁經·用筆祛》雲: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因永字的八種不同筆法,基本涵蓋了字的基本筆畫的寫法,由此生髮出的36法、64法、92法等。筆法最為明顯的標誌是“中鋒用筆”,“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正鋒取勁,側鋒取妍。”也就是說筆法的基本原則是中鋒用筆,基本特徵是筆力飽滿,內涵豐富。基本筆畫是“側、勒、努、趯、策、掠、啄、磔”。

    何為筆勢,古人把筆勢歸為筆法範疇,如米芾說:“智永有八面,已少鍾法”。這是關於“八面出鋒”的書法論書了,即筆勢,字有八面的體勢,智永禪師的字雖有八面的體勢,但缺少鍾繇書法中的那種法度、精神。筆勢是以筆法為基礎,又因時因人不同而不同,筆墨的時代性、古今之別、肥瘦、方圓、拙妍等等,並不是由筆法決定,而是由筆勢生成。故“法”是勢的基礎,“勢”是“法”的必然。

    何為筆意,即意象,古人這方面說了很多道理,天文地理、日月山川、星象雲海、草木鳥獸、以及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景象,都會啟迪思想智慧,表現在書法藝術中。顏真卿和張旭關於鍾繇《書法十二意》的問答,就非常形象的說明了筆法、筆勢及筆意。

    隸書的筆法、筆勢和筆意關係,大同小異,隸書的筆法相對於楷書而言,筆法更為簡單,橫平豎直,撇捺折,隸書的點一般為短筆畫,鉤為撇或捺狀。故隸書的筆勢特別重要,漢隸三百碑,風格無一雷同,並非筆法所致,主要是筆勢之別。唐隸、宋隸、元、明,乃至清隸書,筆勢因時因人不同而異,產生了千姿百態的隸書風格。由此而產生的筆意,更易理解,唐隸肥媚而妍,宋、元、明隸書古法雖存,實乃恣意揮灑,清隸個性張揚,個人面貌強烈。筆意已深深的烙上了時代的印記,烙上了個性的痕跡。

    由此可見,隸書的筆法、筆勢和筆意關係,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隸書一定與時代同步發展。

  • 5 # 書法魅影

    理解隸書的筆法、筆勢、筆意關係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大,其實也沒有必要去理解這麼深,對於隸書,你只要好好練字,仔細觀察。筆法、筆勢和筆意如果看多了,反而還會把自己搞糊塗。

    簡單的解釋:筆法對應點畫,指的是用筆方法;筆勢對應結構,指的是字的姿態,意即行筆的方向;筆意對應章法,指的是整體風貌。它們的關係:

    古人講究的筆法是貫穿於整個書寫過程,人在書寫的時候需要同時把握筆法、筆勢、筆意的技巧方法,這三者相互影響,哪一點沒做好都是有問題的。

    筆法是根基,沒有好的筆法,其他再好都等於零,如同高樓大廈的地基必須要打牢,是我們的基本功。

    筆勢是關鍵,是我們出彩的法寶,當地基打牢了,筆法到位了,只能說明基本功問題,有很好的筆勢才能打動欣賞者,穿上華麗的外衣才能展現自己的風采筆意是目標,是我們的終極目標,筆法與筆勢最終形成自己的筆意,這種筆意一般是個人風格的展現,王羲之靈動飄逸,顏真卿大氣雄渾,曹全碑靈動多姿,等等,都是他們展現的風格面貌。同時筆意也指個人思想人格在筆尖的反映,你對書法的理解全在毫釐間。隸書的筆意相對比較好理解。他的章法沒有那麼複雜。

    隸書的筆法中最重要的就是中鋒行筆,體現隸書的古質之美。筆勢就很多了,它包含收放、粗細、大小、長短、寬扁等,像曹全碑飄逸的筆意、張遷碑雄渾的筆意、西狹頌的篆書筆意、石門頌的草書筆意等都是整體的感覺。另外隸書重在筆勢上的變化,和楷書類似,因為筆意相對草書較為簡單,筆法也容易把握,但筆勢則相對較難,姿態越豐富,就越耐看。

  • 6 # 書法天下

    筆法,早在隸書的漢代,就有“八法”之說,後來發展為楷書的“永字八法”,何為“永字八法”唐張懷瓘道《玉堂禁經·用筆祛》雲: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因永字的八種不同筆法,基本涵蓋了字的基本筆畫的寫法,由此生髮出的36法、64法、92法等。筆法最為明顯的標誌是“中鋒用筆”,“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正鋒取勁,側鋒取妍。”也就是說筆法的基本原則是中鋒用筆,基本特徵是筆力飽滿,內涵豐富。基本筆畫是“側、勒、努、趯、策、掠、啄、磔”。 何為筆勢,古人把筆勢歸為筆法範疇,如米芾說:“智永有八面,已少鍾法”。這是關於“八面出鋒”的書法論書了,即筆勢,字有八面的體勢,智永禪師的字雖有八面的體勢,但缺少鍾繇書法中的那種法度、精神。筆勢是以筆法為基礎,又因時因人不同而不同,筆墨的時代性、古今之別、肥瘦、方圓、拙妍等等,並不是由筆法決定,而是由筆勢生成。故“法”是勢的基礎,“勢”是“法”的必然。 何為筆意,即意象,古人這方面說了很多道理,天文地理、日月山川、星象雲海、草木鳥獸、以及人的日常生活中的景象,都會啟迪思想智慧,表現在書法藝術中。顏真卿和張旭關於鍾繇《書法十二意》的問答,就非常形象的說明了筆法、筆勢及筆意。 隸書的筆法、筆勢和筆意關係,大同小異,隸書的筆法相對於楷書而言,筆法更為簡單,橫平豎直,撇捺折,隸書的點一般為短筆畫,鉤為撇或捺狀。故隸書的筆勢特別重要,漢隸三百碑,風格無一雷同,並非筆法所致,主要是筆勢之別。唐隸、宋隸、元、明,乃至清隸書,筆勢因時因人不同而異,產生了千姿百態的隸書風格。由此而產生的筆意,唐隸肥媚而妍,宋、元、明隸書逐步走向恣意揮灑風格,清隸個性張揚,個人面貌強烈。筆意已深深的烙上了時代的印記,烙上了個性痕跡。 由此可見,隸書的筆法、筆勢和筆意關係,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隸書一定與時代同步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戀愛的時候,如果想要分手了,而她卻以死相逼怎麼處理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