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szh白玉京

    首先謝謝邀請!奧斯曼土耳其一戰前是個橫跨歐亞的大國,國王叫蘇丹紅?當時確實很紅,包括希臘|埃皮,阿拉伯等中東國家,都受其控制,由數百個民族組成。現土耳其新蘇丹埃?就整日發清秋大夢,夢想復活奧斯曼昔日榮光,但很可惜只是做夢而已。一戰,奧斯曼蘇丹國被俄英等國瓦解,只剩十分之一。當年的奧斯曼與大清並稱東西亞兩大病夫,一曰東亞病夫,一曰西亞病夫。所幸的是東病夫雖弱,.卻血性尚在誓死不屈,頑強戰鬥,歷八國列強入侵,日寇入侵也只是略傷皮毛,國體尚在。西亞病夫卻完全被肢解,分裂成三十多個小國,僅剩土耳其苟延殘喘。

  • 2 # 十方隨筆

    奧斯曼土耳其 鼎盛時期橫跨亞歐非大陸 曾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歐洲(其實也不是整個歐洲 但是大部分還是有的)一度打到了維也納城下……但是這個強國最終還是逐漸衰弱並且在一戰後被徹底瓦解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瓦解 是由內因和外因兩部分組成的 內因最主要有三點:首先是經濟,奧斯曼土耳其幅員遼闊 是歐洲與亞洲陸上貿易線根本繞不開的必經之路 但是隨著歐洲國家為了擺脫奧斯曼和威尼斯在貿易上的壟斷 開啟了大航海時代 奧斯曼帝國的經濟開始陷入停滯 直至崩壞 其次是民族 奧斯曼土耳其境內民族眾多 雖然米利特製度有效的消除了各民族之間的種族隔離 幫助帝國實現了長治久安 但由於米利特製度沒有同化能力 隨著民族主義的興起 被米利特製度保護的各民族開始紛紛尋求民族獨立 最後是在宗教上 奧斯曼總體上是實行宗教寬容政策 這對帝國的穩定其實也是起到了一個積極的作用(宗教這一方面實在不想涉及 就說個總結 有興趣可自己查詢一下)但是同樣的 宗教的多元化 也降低了不同民族之間的同化程度 而這也為民族主義興起之後帝國的不穩定埋下了隱患(其實個人覺得凹凸曼的米利特製度真心的就是一顆定時炸彈……)

    外因主要就是常年不斷的戰爭 從建國開始 先是和拜占庭帝國 然後和希臘北部諸國 然後是歐洲聯軍以及東方的帖木兒帝國 1453年攻佔君士坦丁堡之後 奧斯曼帝國更是四處征戰 尤其是在蘇萊曼大帝統治時期更是達到了頂點 19世紀初 奧斯曼帝國在維也納城下被歐洲聯軍擊敗 簽訂了卡洛維茨條約 從此 奧斯曼開始走向衰敗

    1829年在英、法、俄三國的干涉下 希臘在19世紀30年代的希臘獨立戰爭後宣佈獨立

    1875年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宣佈脫離帝國獨立

    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正式確立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黑山及保加利亞的獨立 波斯尼亞被奧匈帝國佔據 巴爾幹其他地區仍舊置於奧斯曼帝國的控制

    在1798年被拿破崙一世佔領的埃及在1801年由奧斯曼及英國聯軍奪還 1882年英軍以整頓治安為藉口佔據埃及

    一戰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 英國隨即吞併埃及和蘇丹 在1830-1912年間 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省份盡失 即阿爾及利亞(1830年被法國佔領)、突尼西亞(1881年被法國佔領)及利比亞(1912年被義大利佔領)

    1918年《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訂後 土耳其被迫交出葉門和麥地那 而在1917年俄國革命后土耳其奪取的喬治亞、亞美尼亞及亞塞拜然都須一併交出

    一戰後 《色佛爾條約》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分裂 後來簽訂的用以代替《色佛爾條約》的《洛桑條約》也僅僅保留了東色雷斯,同時取消了亞美尼亞的獨立和庫爾德的自治

  • 3 # 看北京看中國看世界

    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暗中加入同盟國一方,允許德國艦隊透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黑海攻擊俄國。一次大戰同盟國戰敗。1919年,作為巴黎和會協約的一部分,《色佛爾條約》使得協約國將奧斯曼土耳其最終肢解。

  • 4 # 我沒忘記home

    正如那句”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所言,奧斯曼土耳其的解體是一個長達數百年的過程。

    奧斯曼土耳其從一個安那託利亞高原上的西亞小國發展到橫跨三大洲的大帝國,給當時的東西方文明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作為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政權之一,與大明帝國同時崛起,與大清帝國同時走向終結,它本身就是一個”神話“。

    奧斯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由於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所以其掌控東西交流通道數百年,並間接導致了新航路的開闢。從誕生之日起,帝國便一直擴張,在1453年滅亡歷史長達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國,國勢更達最高峰。

    然而,沒有什麼是不變的,奧斯曼土耳其從14世紀建立一直到20世紀初期滅亡,前後延續600多年,它經歷過數次成功的改革,但最終還是走向滅亡。

    附圖,奧斯曼土耳其擴張圖。

    附圖,1453年,奧斯曼人攻佔君士坦丁堡。

    軍事上的失敗

    1571年,以威尼斯海軍為主力的天主教聯盟軍隊在地中海擊敗奧斯曼海軍,這場戰爭的象徵意義很大,打破了奧斯曼海軍數十年不敗的不敗的歷史。

    1683年,奧斯曼帝國被哈布斯堡王朝與波蘭聯軍擊敗,戰後簽訂了《卡爾洛夫奇條約》,奧斯曼帝國首次割讓其控制的歐洲領土,此後奧斯曼軍隊在歐洲戰線上處於守勢。

    真正把奧斯曼打的半死的是沙俄。17世紀,沙皇俄國崛起後致力於對外擴張,而奧斯曼土耳其成了最大受害者。俄土戰爭從17世紀至19世紀一共延續二百多年,前後十幾次戰爭使得土耳其先後丟失高加索、巴爾幹、克里米亞、黑海等等地,土耳其逐漸衰落。

    歐洲早在17世紀前期就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改革,而奧斯曼軍隊則在往日的輝煌中不能自拔,他們抗拒一切新生事物,奧斯曼軍隊再也不是經過改革後的沙俄軍隊的對手。經濟結構的破壞也使得軍隊失去了財源,政治腐敗導致軍人士氣愈發低下。

    附圖,土耳其禁衛軍。

    奧斯曼土耳其的瓦解並不僅僅是內政問題,更是複雜的政治經濟問題。

    實際上在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中敗給奧地利-波蘭聯軍之後,奧斯曼在歐洲的擴張就已經停止。而在之前由於奧斯曼人壟斷了東西方貿易,所以西歐國家積極尋找新的貿易通道,並最終使人類進入大航海時代。

    附圖,1683年,維也納之戰。

    新航路的開闢對奧斯曼來說是一劑慢性毒藥,來自南美的白銀湧入歐洲,導致貨幣貶值,物價飛漲,奧斯曼也深受其害。當西歐國家紛紛透過改革進入快速發展的時候,奧斯曼帝國卻在宗教領袖及土耳其新軍的把持下仇視改變,而中世紀的科技已經不能使奧斯曼人保持優勢。

    遲滯的政治改革。

    帝國軍隊自17世紀以後在歐洲就處於守勢,哈布斯堡王朝和沙皇俄國持續不斷的給帝國放血,其他民族脫離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直接導致奧斯曼中央政府的衰弱,進一步使得各地實力派崛起。為了挽回頹勢,奧斯曼的蘇丹渴望改變。

    蘇丹塞利姆三世最先嚐試歐洲化的軍事改革,但是因損害土耳其禁衛軍的利益而被推翻;繼任的馬哈茂德二世繼續進行改革,他成功解散了土耳其禁衛軍,開始建立西式軍隊。但是在坦志麥特時期的主動改革大大提高了人們對於改革的期望,它超出帝國所能承受的範圍,從而引起農民、軍隊、教士階層等幾乎所有人的不滿,專制統治隨之迴歸,導致以前的改革成果化為烏有。

    附圖,馬哈茂德二世,奧斯曼現代化的開端。

    民族主義的興起。

    十九世紀,歐洲民族主義思潮傳入奧斯曼帝國,帝國境內的各個民族紛紛尋求獨立。民族主義的興起是帝國的喪鐘,錯誤的民族和國家政策使得國家無力應付民族主義。就在這期間英、法等國直接干預帝國內政,俄羅斯利用東正教對奧斯曼帝國治下的東正教徒與斯拉夫人施加影響。

    1832年,希臘經過十餘年的戰爭取得獨立,這進一步刺激了巴爾幹半島的獨立情緒,而蘇丹的政治改革沒能制止塞爾維亞的獨立傾向。

    1875年,在俄羅斯的支援下,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尋求獨立,而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戰爭後正式確立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黑山及保加利亞的獨立地位。波斯尼亞被奧地利帝國佔據,巴爾幹其他地區仍舊置於奧斯曼帝國的控制。

    1882年,英華人佔領埃及,奧斯曼帝國僅在名義上保有它,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去,而在北非的奧斯曼帝國領土也逐漸被列強國家吞併。奧斯曼帝國在19世紀末能夠存在的原因僅僅在於列強的權力平衡。

    附圖,漫畫,俄羅斯支援巴爾幹各民族獨立。

    徹底解體。

    進入20世紀,奧斯曼帝國徹底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先是奧匈帝國在1908年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而1912-1913年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奧斯曼帝國將歐洲的領土丟了個乾淨,要不是巴爾幹各民族爆發內鬥,伊斯坦布林要改回原名了,而年輕的青年土耳其革命黨上臺後又搞丟了亞洲的領土。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土耳其站錯了隊,直接導致滅亡。雖然土耳其軍隊在戰爭初期取得了一些勝利,例如加里波第戰役等,但是在1916年的阿拉伯大起義之後,土軍走向奔潰。1918年,《穆德洛斯停戰協定》簽訂後,奧斯曼帝國失去了幾乎阿拉伯半島的全部;而在俄國革命後乘機奪取的喬治亞、亞美尼亞及亞塞拜然也都失去。《色佛爾條約》則正式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分裂,在原奧斯曼領土上建立的國家多達數十個。

    1919年,協約國軍隊佔領佔領君士坦丁堡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

    附圖,奧斯曼末任蘇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引導人工智慧由技術到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