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烏金放光彩
-
2 # 長長垣垣
立冬吃餃子。 冬至到,吃水餃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 餃子就酒越喝越有:寓意日子越過越好。
-
3 # 小韓er的日常
1.吃餃子:
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當然冬至那天比如在山東滕州一帶也有喝羊肉湯的習俗。
2.多吃主食,適當吃羊肉、鵪鶉和海參:
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禦寒效果最好。
氣溫驟降,身體一些部位對寒冷特別敏感,應當特別注意保暖。
3.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
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面板血液迴圈加快,抗冷禦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髮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4.動物肝臟、胡蘿蔔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蔔、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5.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透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製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滋補原則:從立冬開始。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以增加肌體的禦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立冬時節的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季在飲食養生方面,中醫學認為應少食鹹,多吃點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鹹,心主苦。從祖國醫學五行理論來說,鹹勝苦、腎水克心火。 若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抗禦過亢的腎水。正如《四時調攝箋》裡所 說:“冬月腎水味鹹,恐水克火,故宜養心。”
-
4 # 雁南天V
大家好,今天剛好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立冬開始天氣將漸漸轉冷,很多地方特別是北方都有吃餃子的習俗。
我的家鄉在浙南的溫州,對於立冬當天吃什麼現在也都沒什麼講究。但有個習俗是幾乎每家每戶都有的,那就是曬制溫州民間傳統美食,醬油肉。
按照溫州人曬醬油肉的風俗,立冬後到冬至前是曬醬油肉的最好時機。走在大街上,隨處可望到住宅樓的窗臺、陽臺上一片片沐浴在Sunny中的醬油肉,溫州的空氣裡也開始瀰漫年的味道,散發出濃郁香氣,令人垂涎欲滴。
根據肉的精肥程度不同,醬油肉的選材可選取前腿肉、後腿肉和五花肉(溫州人俗稱“三層肉”)。前腿肉的特點是肉質精中帶肥,曬好後口感會軟一些;後腿肉全是瘦肉,曬好後會比較幹;五花肉含肥肉會多一些 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
其次醃製醬油肉以5公斤前腿肉為準,厚2~3釐米,抹上醬油和鹽,醬油多則鹽適當減少,加人白糖跟黃酒,另外,加入少許白酒,因為在晾曬過程中,不可避免招來蒼蠅,白酒可以消毒。
將肉和配料放入醃製容器中,大約浸泡20~30分鐘,視肉的厚度適當控制時間。浸泡時將肉揉捏攪拌一下,使醬料的味道進入肉質內部,將穿好線的肉懸掛在屋頂或陽臺等通風處,晾曬完成的標準一般以表面乾燥,但肉質保持彈性為佳。
回覆列表
立冬吃什麼傳統食物及養生食物介紹
立冬節氣即將到來。有心人,抓住秋的尾巴,別辜負了一地金黃,別蹉跎了令自己更耀眼的時光。告別秋,在黃昏,呆坐放空,讓惱人的心事隨漸沉的夕陽落下。立冬做為中國傳統24節氣中的一個節氣,一直以來都有著獨特的習俗,人們也會在這時候進行“補冬”,好度過漫長的冬季。那麼立冬節氣吃什麼養生呢?
民間習俗
賀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立”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作為“四立”之一的重要節氣,立冬是中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秋收冬藏”,也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通過冬季的休養,期待來年的興旺吉祥。立冬不僅是冬季的第一個季節,在中國的很多地方也被當做重要的節日來慶祝。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人們一般都要舉行祭祀活動。立冬是十月的大節,在中國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補冬
立冬後,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意味著進入寒冷的季節,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在南方,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製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製。草根品種眾多,配方也多種多樣,但都躲不開補腎、健胃、強腰膝的功能。在廣東的潮汕地區,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立冬在北方則有吃水餃的風俗。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因中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
南北方溫差
立冬養生
立冬後,就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中國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寒冷的天氣中,應該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這樣,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可以起到很好的禦寒作用。
吃餃子:
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當然冬至那天比如在山東棗莊一帶也有喝羊肉湯的習俗。
多吃主食,適當吃羊肉、鵪鶉和海參:
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禦寒效果最好。
氣溫驟降,身體一些部位對寒冷特別敏感,應當特別注意保暖。
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
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面板血液迴圈加快,抗冷禦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髮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動物肝臟、胡蘿蔔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蔔、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透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製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滋補原則:
從立冬開始。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以增加肌體的禦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立冬時節的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季在飲食養生方面,中醫學認為應少食鹹,多吃點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鹹,心主苦。從祖國醫學五行理論來說,鹹勝苦、腎水克心火。若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抗禦過亢的腎水。正如《四時調攝箋》裡所說:“冬月腎水味鹹,恐水克火,故宜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