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a說
-
2 # 無知無畏的馬後炮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小時候打架的時候,我總是喜歡打了對方就問他服不服?他說服了我就放了他,然後到處吹牛,這小子被我打服了,每次見到我像孫子一樣,這種感覺比我考100分還高興。
長大後看書是得人心者得天下,看電影電視是眾國來朝的優越感,看周邊的人都是這樣。我沒做過將軍,不知道會不會趕盡殺絕?
-
3 # 中分披肩長髮油膩男
至於宋為什麼不統一大理,或者說,為什麼不將大理國納入行政版圖。原因很簡單,做不到,即使想做也做不到,何況宋朝統治者還不一定想去做。
具體而言的理由有如下幾條。
第一,北方民族施加的軍事壓力太大。無論是遼還是西夏,以至於後來的金,宋在北部邊界始終面臨著巨大的軍事威脅。
第二,宋本身實力不足。具體而言,軍事實力不足以速戰速決地解決邊患而拖累經濟,經濟實力孱弱(中央政府的經濟實力)造成的種種效應使得軍事實力很難提高,兩者形成惡性迴圈。在這種情況下,能維持現狀就不錯了,如果強行打大理,很有可能有滅國的風險——看看唐徵南詔搞出來多少么蛾子,我想即便後邊兒幾位姓趙的心裡沒數,他們手下的大臣也不會這麼玩火自焚。同時,宋政府即便拿到了雲貴那塊地,也很可能得不償失。
第三,相對於內部權力結構維穩,宋在邊疆問題上並不是那麼主動。換而言之,能坐穩皇帝的位置,別窩囊得太過分就行,當然這也是很無奈的選擇。
最後,退一萬步說,即便宋一夜之間具備了征服雲貴地區的種種客觀要素與資源條件,第一反應也八成是北進而非南下,因為對宋而言,北方各重要地區的戰略優先順序是高於南方尤其是西南的。雲貴不拿一時也沒多大問題,燕雲十六州這種地方不拿,那八成是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還要面臨以後被一波推的風險——翻翻史書就知道了,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什麼時候給大一統的中原王朝造成過滅國級別的威脅?
綜上,對於宋這種半割據性質的政權而言,【生存下去】是最高利益,將雲貴地區納入版圖,這一事件對宋維護自身最高利益無明顯促進作用(甚至還可能造成不利影響),因此被戰略放棄。
-
4 # PT張哥
雖然大理王朝在宋朝歷史上是比較小的,國力也是比較弱的,那麼為什麼大宋沒有選擇去消滅。因為首先在宋朝前期,趙匡胤是準備出兵消滅的,準備統一中原。但是當時的大宋王朝剛建立,長期的戰爭已經拖的國庫相對空虛,而這個時候大理的統治者也選擇了向大宋每年遞交貢品,成為大宋的附屬國。
這使得趙匡胤放棄了征戰大理的想法,而且當時的大理屬於現在的雲南地區,趙匡胤出兵大理也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大宋軍隊屬於北方人較多,對南作戰還是有困難的,所以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其次當時大宋也沒有號稱50萬大軍,大宋統治者在國家治理方面 ,更加的喜歡文人,對於武將以及軍事武力方面發展並不是太大的投入。大宋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是分為地方武裝與中央武裝,軍隊調動起來非常麻煩。其次本身的大宋軍隊訓練缺乏,戰鬥力不足。如果說過選擇舉全國之力征戰大理,那麼北方的遼國、蒙古都是隱患,所以對於大宋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到了大宋中後期之後,國力已經遠遠不及前期,官場混亂,軍隊建設更加腐敗。還要面對強大的金國、蒙古等少數民族。所以已經完全沒有實力去消滅大理了,並且宋朝後期之後,大理也不再向宋交貢。並且當時的大理常年沒有徵戰,國力也漸漸的越來越強大起來,依附南方地區形成了對外屏障。大宋被遼滅亡之後,大理也相繼別滅。
-
5 # 北斗影視
大理國,是由隋末唐初的“六詔”演變而來。(“詔”之意即王)後來,南詔之統一六詔,並向外擴張。遭受唐朝抑制。後來唐衰敗,南詔乘機擴充套件疆土,控制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包括今四川西南部、雲南全部及貴州西北部的廣大地區。後來南詔被以白族貴族段氏為主建立的地方封建政權所代替,也就是大理國。
首先經濟上大理國是穩定的,自段思平當政後,大張旗鼓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政權逐步得到鞏固、人民得到休養,使經濟在不長的時間內得到恢復和發展。而北宋進行了南平王高保勖、武平節度使周行逢、後蜀孟昶、南唐、南漢的戰爭,這時急需消化成果。
軍事上北方契丹已得燕雲地利,北宋必須重兵佈防。而大理路遠、林密、坑多武備齊整、人民歸心。北宋軍力不足以在兩個戰場用兵。
最後在政治上沒借口,段氏得國與趙氏得國相似,使得干預藩屬的藉口不足。而且大理主動給宋遞表稱臣,承認宋為宗主國是正統。
-
6 # 宜居愛之城
大理國是中國宋代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公元937年,晉天福二年,通海節度段思平滅南詔建國,定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市太和村),國號大理,因舉國尊崇佛教,又稱妙香國。疆域大致是現在的中國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宋朝周邊強國林立,面對大遼和西夏的威脅,宋將重點兵力全部佈局在北方,不管能否戰勝北方遊牧民族政權,仍然堅持出兵北擊。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如果放縱北方遊牧民族的發展,中原漢族王朝將會有滅頂之災。相比北方的西夏和遼,北宋邊陲的大理就顯得弱小的多了。並且自古以來,此地民族眾多,無法形成統一的強大政權,所以大理對北宋王朝幾乎構不成什麼威脅,北宋就任由其自生自滅。再者,北宋軍事能力有限,無法進行南北兩線的戰事,故沒有選擇吞併大理。段正嚴(1083——1176),字和譽。文安帝段正淳之子。(金庸《天龍八部》大理段譽原型)
中原王朝對於西南邊陲地區的管理模式向來都是名義上是本國領土,可是內部仍舊任其發展。元代的理藩院,明清的羈縻制度,土司制度,都是很好的例子。宋徽宗時期,雲南大理國仁宣帝段和譽(就是天龍八部裡段譽的人物原型)遣使向北宋朝貢,宋徽宗下旨封段和譽為雲南節度使、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大理國王。所以在北宋看來,大理皇室終究只是一個王,不是一個帝,這在當時的法理上來講,大理國本來就是宋朝的屬國,因而北宋沒有出兵吞併。
-
7 # 朕驚歷史
宋朝不滅大理,一是宋朝沒有必要的理由佔領大理,二是不能出兵後比較快的攻下大理,這會給北方的敵人懲擊偷襲的機會,這會讓宋朝處於雙線作戰,南北受夾的境地,三是宋朝的威脅主要來自北方和西北。
兩宋人口眾多,物質充足,經濟發達,能夠自給自足還能出口,進出口貿易發達。雖然失去西北的陝西甘肅等地,北方的幽雲十六州,但商業貿易發達,土地和人的矛盾不是很大,人口足以守國,生產物質足以養活國內眾多的人口,大理處於西南,一向是中原人眼中的蠻夷之地,多山落後並沒有多大的吸引力。中國皇帝雖然熱衷於擴張領土,但這些原因和安逸的宋人還有與大理比較和睦的鄰居關係讓宋朝不滅大理。
宋朝如果出兵,大理多山多水的複雜地形對不熟悉的宋人是一大阻礙,還有就是蠻夷風俗讓大理人的武力要高於宋朝的疲弱之卒,宋朝是不可能短時間內攻陷大理的,如果長時間陷在大理戰場,北方遊牧國家會趁機南下,宋朝會處於雙線作戰的狀態,無暇兩顧更可能被滅國。
宋朝自開國就面臨著北方的威脅,最大的敵人也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先後是遼,西夏,金,蒙古,宋朝的防禦重心也是北方邊界上,駐守著上百萬的兵力,每年耗銀也是達上百萬兩。兵員多,兵力卻弱,軍備缺乏或老舊不能用,卻戰馬等,宋朝與北方的對抗往往處於防守之勢,對大理也就無暇顧及了。
這種態勢下還是取中國皇帝所喜愛的朝貢關係比較穩妥
-
8 # 大師兄翡翠原石
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於當時宋朝的最核心的威脅是來自於北方,來自於遼,而不是在偏安西南的大理國。
首先大理國對宋是稱臣的,同時大理作為西南方的一個小國,無論是國力還是軍力都無法威脅到宋國。從宋國的角度來說,興師動眾來討伐遙遠的大理國,反而有可能是給北方的遼以一個入侵的機會。所以,宋國不可能去打大理。
其次,從後續的歷史發展角度看,從宋遼檀淵之盟以後,宋國進入了一個相對的和平發展時期,那麼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無論是從統治階層,從皇帝還是到普通老百姓,大家都逐步慢慢的不想再發動戰爭了。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去發動一場滅大理的戰爭,也是不可能的。
回覆列表
第一,蒙古人欺騙南宋。蒙古人在四川受阻,因此提出了“斡腹之謀”,就是借道西南進攻南宋腹地,儘管不少大臣和將領提出提防蒙古人借道西南,但南宋朝廷根本沒當回事,認為南宋在四川拖住了蒙古主力,蒙古人根本不會冒險千里迢迢的進攻大理,而蒙古人故意隱瞞了“斡腹之謀”的傳言,連對南宋的軍事進攻也減少了,造成一種無力南侵的假象,讓南宋軍民放鬆了警惕,根本沒發覺蒙古人繞道的動向。
圖3/5
第二,南宋認為大理能守住,根本不需要宋朝出兵。大理山多林密,頗為善戰,蒙古人千里奔襲大理跑到人家家門口根本不會佔不到便宜。當年大唐如此強盛拿南詔也毫無辦法,放羊的蒙古人也滅不了大理。事實上蒙古人確實贏得非常僥倖,蒙古十萬遠征軍打大理死了八萬,剩下兩萬也奄奄一息,不是當地牧民幫忙蒙古人根本打不下大理。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固若金湯的大理還是被蒙古人佔了,南宋想發兵也已經時了。
圖4/5
第三,南宋自顧不暇根本管不了大理的事。宋軍被蒙古人打的龜縮在城裡動彈不得,就是宋朝真出兵了也幫不上什麼忙,南宋後期步兵野戰能力不行,在四川憑堡壘還能勉強堅持,讓他離開堅城去救大理有點強人所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