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苧

    周作人周建人兄弟,為何共娶一對姐妹花?

    我想到了當初看許壽裳所撰寫的《亡友魯迅印象記》中的事情,我那時應該是在上初中的年紀,對於魯迅的作品剛開始涉獵,但大多在閱讀的時候只能有個一知半解,於是便四下尋找關於魯迅的故事,想要先了解這個作者,再去了解他的作品。畢竟對於這種發自內心吶喊的作品,如果能夠先了解這個人,那麼他的著作便容易閱讀一些了。

    周作人曾經被公派去日本留學,由國家出資在國外進行學習,等到學成之後回來對國家能夠有一定的反哺。而正是在這個時候,周作人結識了他的妻子。

    ——羽太信子

    當時的周作人作為公派留學中的一員,和其他的同學一同在一起居住,只不過由於自幼所接觸的思想上的問題,一群已經脫離底層社會的學生對於家務上的事情是不願沾手的,於是一群人便一起出錢,僱傭了一個日本女傭來進行房間的整理,平日裡做一些飯食,大多也都是一些簡單的活計,而這個女傭便是羽太信子。

    後來羽太信子和周作人兩個人之間相處的久了,便走到了一起。很多人都說是因為愛情。周家的條件雖然不算是特別的富裕,但是在當時的中國,也有著不少自己的田地,自幼作為少爺成長的周作人,按理來說對於這種女傭不會產生什麼太重的感情。

    然而周作人不僅僅是在日本的時候和信子走到了一起,並且在回國的時候,還將信子一同帶了回來。不過,我卻對於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愛情有著一絲的懷疑,或許周作人愛信子是純粹的,但是信子的表現卻讓我覺得有些不可理喻。

    在《亡友魯迅印象記》中,曾經就有著對於信子的描述,其中說信子經常會歇斯底里的,表面恭順其實內心卻是忮忌,表裡不一並且經常挑撥魯迅和弟弟周作人之間的關係,這也是魯迅和弟弟最後徹底老死不相往來的主要原因。信子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情而和魯迅大吵大鬧,哪怕是朋友來到家中也不會停歇。

    他人近些勸告的時候,信子也依舊歇斯底里的進行著辯駁,直至魯迅移居到了外客廳之中,才稍稍有些好轉。而且,魯迅當時的工資一個月三百多塊錢,弟弟的工資也是差不多的,甚至於因為弟弟留學的身份,收入還要高上不少。

    然而周作人卻時時吵嚷著錢不夠使用。

    日本的女子多以勤儉持家、性格溫順為人稱讚,然而信子確實其中的例外,自從信子開始當家之後,整日裡揮金如土,看起來極為的闊派。家中僕人更是十數人,以便進行拆遷,平日裡做飯的飯食也因為她突然想吃別的,全部都被退回廚房。

    想來也正是這種富裕的生活,讓信子才使盡了渾身解數,在日本的時候讓周作人愛上了她,並且在迴歸之後吵嚷著將自己的弟弟妹妹接了過來,又把自己年僅十五歲的妹妹嫁給了相差十歲的周建人。

  • 2 # 九竹叔

    1937年七七事變後,周作人沒有離開北平,有可能是被羽太信子所迷惑。羽太信子對於周作人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周作人處處都要受到羽太信子的管制。而羽太信子也不是一個好姐姐,她有一個妹妹,叫羽太芳子,也就是周建人的夫人。芳子和信子相處的時間很長,因此芳子的很多習慣都是信子教會的。就比如會花錢,揮金如土,比較愛慕虛榮。而芳子和周建人關係也不怎麼樣,後來分手了。1912年,也就是周作人回國後的第二年,羽太信子分娩,因需要人照顧,她妹妹芳子從東京趕來。因為芳子要居住在這樣一個大家庭,所以難免會和其中的男性產生火花。久而久之,周建人和芳子之間有了感情,再加上週作人和夫人信子的促進,1914年,他們結婚了。這一切都要給大哥魯迅說的,但是魯迅當時不在家裡,而且覺得這是親上加親,於是就直接結婚了。

  • 3 # 希望星晨58298869

    到日本後,周作人和幾個同學共同租住一處寓所,還合夥請了一個女傭,這個人就是羽太信子。羽太信子矮而胖,家境貧寒,沒有讀多少書。但她性格溫和,對周作人照顧得很周到。這讓久在異國他鄉的周作人心動了,二 人開始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以後便和羽太信子舉行了婚禮。

    周作人與羽太信子走到一起,與其成長經歷有關。周作人自幼由自己的繼祖母蔣氏撫養,很少與母親魯瑞在一起,沒有享受過母愛。蔣氏是周作人祖父周福清的填房,因為太平天國打到紹興時,蔣氏和家人走散了,經過一段時日才回來。周福清懷疑她是被太平軍抓走了,身子已被玷汙,又她沒有當貞節烈女,所以滿腦子封建思想的周福清很嫌棄他,經常刁難、責罵她。

    周作人想留在日本與羽太信子白頭偕老,大哥魯迅卻希望他能回國,畢竟母親需要照料。當週作人委婉地表示自己想留在日本學習法文時,魯迅的回答現實而清醒,對周作 來說,甚至是殘酷的:“家裡再無錢供你讀書了”。迫不得已,周作人只好帶著羽太信子回到中國。

    羽太信子則買菜、做飯、料理家務,在周作人面前依然低眉順眼、溫良恭儉讓,成為標準的賢妻良母。魯瑞老太太對羽太信子也比較滿意,這不僅因為羽太信子像極了舊時紹興勤勞的家庭主婦,還因為她照顧魯瑞自己也盡心盡力、無微不至。

    當時,芳子不過15歲,正是喜歡幻想、情竇初開的年齡。而周作人的弟弟周建人當時已經24歲了,風華正茂時,比大哥魯迅帥多了,對異性是有吸引力的,尚未娶妻。一來二去的,二人相互間也漸生好感。在信子巧妙的斡旋下,羽太芳子和周建人也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 4 # 錢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周作人和周建人是親兄弟。他倆娶了一對日本姐妹花,羽太信子和羽太芳子。日本人給男孩起名字,喜歡用數字,比如太郎,二郎,三郎。其實,這是從中國學去的。武大郎、武二郎雖然是小說裡的人物,可在唐宋時期這類名字並不少見。現如今,中中國人給孩子起名字時已經很少再用數目字排大小了,原因不言自明,而日本人卻一直保持著這一習慣。

    周作人的長子雖然不叫周太郎,但他名字裡帶有“一”字。他叫周豐一。周作人就一個兒子。“周豐二”這個名字便給了周建人的長子。周建人的次子叫周豐三。

    周豐二和周豐三雖然是周建人的兒子,卻一直跟母親羽太芳子生活在一起,而芳子又跟姐姐信子住在一起。自從嫁到中國來之後,她就沒跟姐姐一家分開過,反到是周建人去上海工作後就跟芳子分居了。

  • 5 # 葭明通半瓶歷史

    感情的事,沒有什麼道理,也沒有什麼理智。

    有一個日本人村上春樹寫過一封祝賀朋友結婚的信:

    恭賀新婚。我也只結過一次婚,所以好些事兒也不太明白,不過結婚這東西,好的時候非常好。不太好的時候呢,我總是去考慮別的事。但好的時候,是非常好的。祝願你們有很多很多好的時候。祝你幸福。

    時至今日了,二十一世紀了,婚姻自由寫入法律也快一百年了,選擇步入婚姻的人也多數是別人需要他們結婚了,他們才結婚的。

    沒有不後悔的。村上春樹的意思就是,我後悔了,你也會後悔的。

    首先是大環境,其時中國羸弱,日本富強,有志之士去日本留學的多,周作人是其中之一,年輕力壯正當年的大男孩,正是社會期許的應該結婚的年齡。再者,日本國呢,雖然表面國富軍強,日本下層人民還是很悽慘的,尤其婦女地位更悲慘,到今天日本男人們對待老婆也沒有平等對待。而,去往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基本上算是中國上層社會的人,起碼衣食還是容易滿足的,在日本下層社會少女眼睛裡,哪一個留學生不是不事生產的貴公子呢!對男方來說,弱國之人娶“強國之女”,對女方來說,下層階級嫁”富貴之家“,雙方一拍即合,結婚。哪一個歷史時期,這樣的中日結合很多,孫中山、蔣介石、蔣百里、郭沫若、傅傑、辜鴻銘、康有為、等等都娶了日本妻子或者找了日本女人。周作人在此等潮流中,年齡也是應該結婚的年齡,他大哥魯迅深受包辦婚姻之苦,也完全支援他和日本女人自由戀愛,於是,也就和羽太信子結婚了。回國後,羽太信子發現果然周家兄弟是上等人,自己的妹子還在日本下等社會,自然要幫一把了,周建人也就被結婚了。順理成章的事情嘛!

    年輕人結婚的時候,誰懂感情呢?

  • 6 # 蕭郎君

    看到周作人、周建人的名字,就能直接想到周樹人。

    不要傻傻分不清,周樹人才是魯迅。

    他們三個是兄弟,魯迅是老大,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

    周作人18歲進入江南水師學習,畢業後又留學去了日本。

    六年後,也就是24歲時,他在東京娶了妻子,一個日本籍的女人,名字叫做羽太信子。

    在之後的人生中,羽太信子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一件就是周作人和魯迅的決裂;第二件則是周作人出任偽職。

    周作人一家和魯迅關係並不好,大概原因應該是雙方的生活習慣有所不同。

    比如花錢方面,羽太信子是大手大腳,而魯迅呢,不光要掙錢養活自己,還要養活周作人一家。

    1937年七七事變後,周作人沒有離開北平,有可能是被羽太信子所迷惑。

    羽太信子對於周作人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周作人處處都要受到羽太信子的管制。

    而羽太信子也不是一個好姐姐,她有一個妹妹,叫羽太芳子,也就是周建人的夫人。

    芳子和信子相處的時間很長,因此芳子的很多習慣都是信子教會的。

    就比如會花錢,揮金如土,比較愛慕虛榮。

    1912年,也就是周作人回國後的第二年,羽太信子分娩,因需要人照顧,她妹妹芳子從東京趕來。

    因為芳子要居住在這樣一個大家庭,所以難免會和其中的男性產生火花。

    久而久之,周建人和芳子之間有了感情,再加上週作人和夫人信子的促進,1914年,他們結婚了。

    一開始的時候,他們之間感情很好,1921年,周建人去了上海,後來讓芳子也去上海,但芳子捨不得姐姐,就沒去。

    之後周建人就一直生活在上海並和自己的學生王蘊如有了孩子。

    羽太芳子以後再沒有和周建人生活過,一直居住在北京和自己的姐姐在一起。

    周作人和周建人共娶姐妹花,前者是因為愛情,後者也是因為愛情,但是後者結婚有些倉促,因為是前者的催促下才結婚的,更何況周建人也沒有去過日本,不瞭解日本人的習性,最終導致了周建人這段婚姻的失敗。

  • 7 # 薩沙

    很簡單,娶妻要娶日本女人,這是全世界男人的夢想。

    在當年,日本女人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將自己變得溫文爾雅,順從丈夫,而且很能吃苦,善於做家務、照顧孩子、伺候老人。

    可以這麼說,日本女人能夠讓男人最大程度的有精力在外打拼,而不需要關心家裡的事情。

    魯迅弟弟周作人當時在日本留學,結識了房東太太的女兒羽太信子。

    羽太信子是個普通日本女孩,長相不漂亮,但能吃苦耐勞,當時幫助母親收拾屋子。

    周作人當時是個內向老實的學生,見到羽太信子就臉紅。

    結婚的時候,周作人只是個窮學生,連哥哥魯迅也窮的鈴鐺響,生存困難。

    羽太信子嫁給周作人,當時不是為了錢。

    同時,由於姐姐羽太信子嫁給了周作人,妹妹羽太芳子也交給了周作人弟弟周建人。

    就羽太信子自己來說,我們看看這幾個點。

    徐淦《忘年交瑣記》長文中專有一節記羽太信子。徐文說:“上街採辦,下廚做飯,掃地抹桌,洗洗刷刷,全由羽太信子裡裡外外操勞不停。她完全是日本型的賢妻良母,鞠躬如也,低聲碎步,溫良恭儉讓,又極象紹興的老式婦女,使我一點也看不出從前知堂當教授,做偽官領高薪時她會變成闊太太,如今過苦日子才變成這樣勤勞樸素。”

    文潔若先生在《晚年的周作人》文章中,記了羽太信子的兩個小細節,很能說明一點什麼。其一,“周作人的日籍妻子羽太信子生前,每餐必先在牌位(周氏兄弟母親魯老太太、周作人女兒若子、周建人兒子豐三的牌位)前供上飯食,然後全家人才用膳。”其二,“羽太信子病篤說胡話時,講的居然是紹興話,而不是日語,這使周作人大為感動。”

    周作人在1946年11月6日因漢奸罪,被高等法院判處他14年有期徒刑。

    當時羽太信子本可以回到日本,但她仍然趕到中國等著丈夫釋放。

    到了1949年周作人被特赦,隨後留在新中國服務。羽太信子也陪著丈夫,直到1962年4月8日因冠心病在北大醫院病故,享年75歲,至此兩人的婚姻生活長達54年。

    這些細節都說明了,羽太信子應該是個不錯的賢妻良母,也沒在家外面搞過事。

    羽太芳子更是被拋棄的女人,很悲慘的。

  • 8 # 牧馬人49383542

    在新中國,對周作人瞭解的真不多,年齡大一些的也就知道他當過漢奸而已。對魯迅先生自不必說,但周建人卻是大名鼎鼎,曾任職浙江省長,全中國人大副委員長,連文革也未受到衝擊。

  • 9 # 跪射俑

    據知情人士披露:周作人的日本妻子想讓她的親妹妹長期留在自己身邊照顧自己,便設計把周建人灌醉,然後說服她妹妹與酒醉的周建人睡在一起,逼迫周建人娶了她的妹妹。周建人的收入有限,遠遠沒有他的兩個兄長收入高,在家中頗受周作人妻子與他自己妻子這對日本親姐妹的蔑視,這對日本姐妹常對周建人冷嘲熱諷。周建人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便離開北京家中去了上海,重新組建了家庭。周建人的家庭悲劇是他的嫂子(即周作人的日本妻子)一手操縱而成的。

  • 10 # 帝國的臉譜

    紹興周氏三兄弟,我們對魯迅、周作人相對熟悉,他倆名氣大的原因吧,往往忽略了這個三弟的周建人。其實,周建人的建樹也不低,他數十年如一日研究生物學,在自然科學領域成績不俗。在抗日戰爭期間,做過大量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任過浙江省長等要職。

    三兄弟的關係,我們熟悉的,也是魯迅和周作人兄弟由兄弟情深到手足相爭、不歡而散,對周建人在兄弟之間的關係相對模糊,其實,周建人在三兄弟中有過十分與眾不同的表現,比如,他曾與周作人共娶一對姐妹花;同時,他還曾與大哥魯迅攜手情人,同居於上海景雲裡。這即使是在那個時代,也是頗為特立獨行而令人側目的。

    魯迅與周作人,兄弟二人曾在日本留學多年。在西風東漸之際,中國東渡日本的人特別多,那些去日本或謀生、或求學的中中國人,特別是去日本做生意的中中國人,很多人與日本女子同居,無論家裡是否有妻,都有此愛好,廣東話叫“包日本婆”,每月給予一定的報酬,以照顧生活,日久生情,後來便如同配偶,甚至養兒生女。比如民國詩僧蘇曼殊,便是他父親與所包日本婆亞仙所生的兒子。

    這一風氣形成後,也影響了許多前來日本求學的青年學生,周作人在日本留學,也未免俗。當時,兄弟倆與另外三個留日學生一起,共同聘請了一個女傭,她叫羽太信子,羽太信子勤勞肯幹,尤其對周作人照顧體貼有加,1909年春,周作人便與羽太信子在日本註冊,正式結為夫妻。

    周作人學成歸來後,就把羽太信子帶回了紹興。1912年,在羽太信子的要求下,又將她的弟弟重久和妹妹羽太芳子接到了紹興。這一年,周建人24歲,羽太芳子15歲。二人在同一屋簷下,低頭不見抬頭見,慢慢有了感情,周作人和羽太信子便做他倆的工作,成人之好,因此,1914年,周建人與羽太芳子成了親。

    1919年,魯迅一家賣了紹興的房子,在北京八道灣購置了一座宅子,一家人搬到了北京生活。後來,周建人到上海去工作,羽太芳子因有身孕,沒有隨丈夫去上海。周建人一個人在上海,生活畢竟難以周全,便多次做芳子的工作,希望同自己一起到上海生活,芳子對姐姐太依賴,堅持不去,讓周建人傷心不已。

    周建人在上海孤獨的生活中,認識了江蘇靖江的小學教員王蘊如,不久同居,但未辦結婚手續,王蘊如沒有名分,也安之若素,一起還生下了女兒。魯迅與周作人失和後,搬出了北京的家,也與許廣平有了夫妻之實。

    後來,魯迅到上海工作,便與許廣平一起,搬到景雲裡同周建人及他的外室住在了一起,竟也十分和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看過的最毀三觀的作品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