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懂得珍惜才配擁有6265
-
2 # Lucky努力幸運
這個也和不同地方的消費水平有關的,小地方如果太貴的話,看的人就會很少,電影院就會不掙錢,也就會面臨倒閉的風險了。
-
3 # 柒柒娛樂資訊
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樣的價錢,就好比說一瓶易拉罐可樂最便宜的2元錢,就同一個地方不同的平臺而言,你在超市買的就便宜去,而到了賓館,俱樂部一類的地方瞬間上升了幾個臺階,所以說平臺很重要的。
這就好比一線城市與三線城市都是一個道理,在不一樣的地方平臺是很重要的,影響的不是一丁點而已。
-
4 # 球球談電影
你好!其實電影本身成本是一樣的,但是每個地方的房租,消費,工資都不一樣。這樣加起來分灘每張票裡價格自然就不一樣了。
如小城市一家電影院一年房租10W。一線城市就要100W可能還不止。
裝修費用也不一樣,而這些羊毛出在羊身上!
我最近在推混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下面我給大家影片欣賞下!
-
5 # may斌子
因素很多
裡面的設施不一樣,觀影效果就不一樣,還分什麼2D、3D、IMAX等不同的影片複製,都會造成票價不同的啦。或者影城搞什麼促銷啊,展廳不一樣價位就不一樣啦。反正影片也就是商品嘛,商品銷售價位不一樣很正常。
-
6 # 小米說個球
在以前經濟不怎麼樣的時候,人們看電影還是用錄影帶看,找一面牆掛起一塊布,然後把錄影投影上去,一大幫人圍在一起。那時候看個電影還是很稀奇的事。
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在滿足了物質追求的同時,人們也開始追求更多的文化消費。現在看電影都是去電影院看了,左手拿著喝著飲料,右手抓著爆米花,好不享受?
現在人們的消費水平高了,對電影票的價格也沒怎麼在乎,所以很多人都沒發現,不同的地方,電影票的價格卻有所不同,你關注到這個問題嗎?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呢?
現在關於電影票價這個問題,應該從兩方面來看
第一,各個地方的消費水平不一樣。雖然國家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全國那麼大,每個地方的經濟水平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的。就像北上廣和貴陽西藏等相比,差距那且只一個大,那是非常大,所以導致票價差距也很大。
第二,每個電影院裝修和設施不一樣。
這個也很好理解,同一個城市的兩家電影院,一家在豪華接到,房租花了1000萬,裝修花了1000萬,另一家在偏僻一點的郊區,房租只花了100萬,裝修只花了100萬,那票價能一樣嗎?肯定就會出現中心城區那家比郊區那家電影票高了。
-
7 # 娛樂New風尚
首先電影院的票價由地區、第三方補貼、院方補貼、工資差異來定。
比如:一二線城市,由於平均工資、物價水平來看,消費水平較高。加上人們生活水平在逐步上升,日常愛好及休閒娛樂得到重視。有人願意來花錢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故票價較高
一般高票價的影院有兩個特徵,一個是裝修風格及影院的定位標準,一個則是處於影城地段,這兩個因素就不用我解釋了。
本人在武漢從事電影行業,票價普遍在於30元上下浮動,偶爾由於第三方補貼,網購平臺下調至底線19.9。而影院會員卡票價處於最低票價。不同地區,裝置條件不一樣
消費水平+經濟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不一樣
不過不管在全國任何一個電影院
基本都可以利用網路資源+資訊差
實現單張電影票 5-20的差價購買
電影票越貴,差價可以越大
-
8 # DT財經
2018年TOP 50票倉城市中,煙臺是今年春節檔電影票價同比漲幅最大的城市,相對去年上漲了24%。緊跟其後的是同在山東的青島,次之則是遼寧大連。湊巧,前三甲城市在地理位置上十分接近。
DT君注意到,在春節檔電影票價同比漲幅最大的前十名城市中,有六成來自三線城市。
如果說同比漲幅提升還可以用票補減少、成本上升等原因來解釋,那讓人們感受更加強烈的環比上漲,就是很單純的影院們趁著春節猛漲價了。
DT君比較了2016年以來各線級城市電影票價在春節前後的上漲情況,發現這幾年來,在春節前後漲幅最為明目張膽的確實是三四線城市。
早在四年前,四線城市的春節檔票價較平時就會上漲17%。
根據一些媒體採訪資料,我們可以把這一現象解釋為,對於在平日觀影人數不足中掙扎的三四線城市影院,春節檔是個集中撈金的好時機。在這樣的背景下,票價漲勢一年更比一年強,來到2019年春節,三四線城市的平均票價環比漲幅更加誇張,已達到39%。
一、二線城市在2016年春節前後的票價漲幅分別為4%和7%,幾乎令人察覺不到漲價。然而在2019年春節檔,一二線城市的票價行情也不再“低調”,一線城市環比漲幅達到21%,二線城市更是突破30%。
2019年春節檔讓廣大三、四線城市群眾明顯感到肉疼,除了因為票價平均漲幅又創新高以外,還在於大年初一春節檔上映首日的電影票價尤其高。
對比近兩年大年初一到初七不同線級城市的電影票價走勢,我們發現,2019年春節檔的整體票價在大年初一都齊刷刷的壓過了2018年的一線城市票價。
然而,將票價漲出新高度的影院很快就嘚瑟不起來了。
在2018年的春節期間,電影票價在大年初二、初三繼續走高。然而,今年低線城市的影院在大年初二初三就不得不著手下調票價,一路走低。
▍十八線城市電影票價瘋漲的底氣從哪兒來?
和廣大人民群眾一樣,DT君在老家的三線小城市,面對68元一張的2D普通票也是沒捨得下手。小城市們在電影票價這件事上,到底有什麼底氣直接趕超北上廣?
這和三四線城市近年在春節檔票房市場的戰績有關。
2016至2018年,三四線城市對於春節檔票房的貢獻佔比在不斷上升,四線城市的表現尤其優越,2018年票房貢獻佔比在整個春節檔已達到32%,三年來上漲4個百分點。
這與小鎮青年日漸提升的消費水平不無關係,但更重要的原因應該是,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年輕人在春節期間陸續返鄉了。這批使用者擁有更穩定的觀影習慣,他們才是春節檔三四線城市敢於叫板一線城市的底氣。
根據觀影地變遷行為來追蹤觀影使用者的流動,能比較明顯地監測出這樣的趨勢。
從今年春節期間各省份觀影使用者流入流出的偏好來看,使用者流入大省包括山東、河南、安徽、江西等省份,主要聚集在東北、西北和中部地區——如果大家還有印象的話,這與前面提到的票價漲幅靠前城市地理位置正好匹配。
可以說,對春節檔覬覦已久的不只是電影投資方,期盼年輕人歸家的也不只有父母長輩,還有我們老家的電影院們。
▍漲價背後觀影人次下滑,春節檔並不是娛樂剛需
不過,想要依靠大幅提價在春節檔一次賺個夠,對於三四線城市來說,看起來志在必得,實則事與願違。
在漲價過猛的2019年,四線城市對春節檔的票房貢獻佔比下降。在票價上漲的情況下,三、四線城市的春節檔票房同比也分別下降了2000萬元和7700多萬元。
這背後是觀影人次的下滑。春節檔整體觀影人次下降了10%,三四線城市不出意外成為觀影人次減少的“重災區”,降幅均在13%左右。二線城市也未能倖免,觀影人次從5500萬降至4800多萬人次。還好一線城市的“留守”觀眾們在高貴的票價前站穩了腳跟,觀影人次略有上升,今年春節檔的票房勉強穩住了大局。
從各個城市觀影人次的變化資料來看,除了北上廣的觀影人次仍有增長,全國各大城市的觀影人次都在下降。跌幅最大城市的前兩名台州、東莞甚至突破了20%的跌幅。
三四線城市的院線們,還是大大高估了返鄉青年以及小鎮青年對於春節檔的消費熱情,低估了他們的價格敏感度。
小鎮青年表示:“我平均兩週看一次電影,平均票價都是30左右。你告訴我,第一眼看到五十的票價心理感受是什麼?”而對於從一線城市返鄉的年輕人,票價是更高了,螢幕、座椅等觀影設施卻還沒大城市的好,消費動力也不夠足。
我們得糾正一下“看電影成新年俗”的說法,從資料反應來看,大家在電影消費這件事兒上還是比較理性的,評估覺著價效比不錯才會下手。想要把價格往上提,還得影片質量和觀影體驗真的能讓人覺得值回票價才行。
而且,這個漲價空間可能也並沒有那麼大。
對於有固定觀影習慣的消費者來說,只要影片口碑足夠好,價格浮動或許不是個問題。但對於春節檔的增量觀眾,他們反而擁有更高的價格敏感度。選擇看電影過春節的前提是,TA在春節假期間算是一個性價比不錯的休閒活動,如果成本過高,年輕人為什麼不選擇待在家裡打打王者榮耀和吃雞、搓搓麻將,去網咖開個黑消磨半天呢?
畢竟,怎麼過年不是過呀。
回覆列表
不同的城市價格肯定會有差距,一二三線城市的區分,再有就是影院要考慮自己的客流量,地段位置,租金等,來確定具體的票價及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