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斗書生說歷史
-
2 # 魚羊文史
紅 人 馬 謖
馬謖出身名門,乃蜀國青年才俊。史書記載,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頗受諸葛亮賞識,以至於兩人每次見面,都要通宵達旦聊一宿。
公元225年,諸葛亮出征討伐南蠻,馬謖主動送行數十里,臨別送上十六字箴言:“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諸葛亮聽從了他的建議,這才有了為孟獲量身定製的攝心大法——七擒七縱,可見馬謖確非等閒之輩。即便劉備臨終囑咐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諸葛亮仍將他視作心腹愛將。
當然,馬謖也不只是諸葛亮的心腹愛將。兩人關係還要更近一層——馬謖是馬良的弟弟,而馬良是諸葛亮的鐵哥們。自從馬良在夷陵之戰犧牲後,諸葛亮便對這個小弟倍加關照。兩人關係能有多親近?馬謖臨終前寫給諸葛亮的信中說道,諸葛亮對待自己就像對待親兒子一般。
“親密”加上“賞識”,這就不難解釋,在固守街亭一事上諸葛亮為何力排眾議,任命馬謖擔當先鋒了。
可惜,這次人員安排,被專家學者們一致票為“諸葛亮一生中最嚴重的用人失誤”。
街 亭 失 守
失街亭一事,發生在公元228年,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時。
這次北伐,意義重大。它是蜀國自夷陵戰敗後發動的第一場對外戰爭,也是諸葛亮接手蜀漢政權後首次亮相國際舞臺。在此前幾年裡,諸葛亮內撫南蠻,外盟東吳,厲兵秣馬,為北伐做好了全方位準備;一年前他更是寫下情真意切的《出師表》,誓要討伐漢賊、北定中原。
所以說,這是一場諸葛亮籌備已久、勢在必得的戰鬥!
更值得竊喜的是,曹魏方面對此毫無思想準備。忽聞諸葛亮興兵北伐,魏國上下竟集體陷入蒙圈狀態。
諸葛亮親率大軍,從漢中出發,直撲祁山。見蜀軍來勢洶洶,一路大捷,原本隸屬於魏國的隴右三郡(南安、天水和安定)集體叛變。
此事震驚了整個關中。曹魏方面緊急派出老將張郃,率兵增援隴右。
而負責堵截張郃軍的,正是馬謖。當時有人提議應派經驗豐富的老將出馬,但諸葛亮力排眾議,選擇馬謖擔任前鋒。這次諸葛亮交待給馬謖的任務是佔據街亭要塞,堵住敵人救兵。
誰料,馬謖出兵後全然不顧諸葛亮的囑咐——放棄了山谷要塞,直接率大軍駐紮到了山上,結果被魏軍切斷水源。馬謖只好率兵從山上衝殺下來,然而卻被魏軍打得潰不成軍。
於是,街亭失守。
揮 淚 斬 馬 謖
街亭失守,直接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
諸葛亮運籌多年的北伐大計,剛取得一點戰果,就被馬謖毀於一旦,他怎能不痛徹心脾!於是撤回漢中後,諸葛亮嚴肅追究街亭失守的責任。作為第一責任人的馬謖被判處死刑。其他將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獎懲。諸葛亮自認有用人之誤,主動上疏劉禪,請求“自貶三等”。
這一系列處置,震驚朝野。據《襄陽記》記載,馬謖死時,十萬人為他垂淚。恐怕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不過是打了一場敗仗,罪不至死吧?戰火未熄,你主動殺將,豈不是讓親者痛仇者快?還有,馬謖是你的親信愛將,你們情同父子,真的非殺不可嗎?
諸葛亮是怎麼迴應的呢?他留著眼淚說:孫武之所以無敵於天下,就是因為他執法嚴明。現在天下分崩離析,戰爭剛剛打響,如果不能遵紀守法令行禁止,我們如何戰勝敵人呢?
執法如山,令行禁止,諸葛亮做到了。但對於馬謖之死,諸葛亮也許比誰都心疼。不然何故每每聽人提起馬謖,他都要悄悄抹眼淚呢?可是,他作為蜀漢集團的掌舵人,他有他的苦衷,他有他的“不得不”。
曾國藩晚年時,收到過門生胡林翼送給他的一副壽聯,上書“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據說曾國藩看後,熱淚盈眶。奉行鐵腕政治的他,一生殺人如麻。但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其中又蘊含多少無奈。
就像下令斬殺馬謖時,諸葛亮流下的那兩行淚。旁人只知他的冷酷無情,雷霆手段,卻不知他幾番苦痛糾纏,多少黑夜掙扎……
之所以會這麼擰巴,還是因為,馬謖對於諸葛亮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
3 # 大道有李
諸葛亮殺馬謖,有軍事和政治兩方面的原因,而且政治方面的考量甚至可能大於在軍事方面的考量。
諸葛亮沒有聽從劉備臨終時的勸告,不要重用馬謖。所以,在馬謖丟失街亭以後,諸葛亮心裡一定是非常後悔的。從軍事角度來說,街亭失守,使蜀漢軍隊的後路險些被魏國斷掉。以至於無法返回。如果是這樣,那麼別說北伐了,連蜀國可能都會被一起滅掉了。諸葛亮安排馬謖守街亭,還派了王平作為輔助,但馬謖沒有采納王平的建議。諸葛亮安排的保險失效了。這是從軍事角度說,馬謖威脅了蜀漢軍隊的安慰,所以必死。
另外,在政治方面,諸葛亮的壓力非常大。
劉備死後,蜀漢政權由諸葛亮掌握。但是蜀國內部完全不團結,從建國之初就分為三派,荊州派、東州派和益州派。像李嚴,就是益州派的代表。而且他也是顧命大臣。諸葛亮開府視事,但是李嚴卻沒有得到這樣的殊榮。所以,很多益州本土計程車人不僅不配合蜀漢的統治,而且從內心裡還非常排斥。
當馬謖失守街亭的時候,多少雙眼睛都看著諸葛亮怎麼處理呢!在後劉備時代,諸葛亮集政治、軍事大權於一身,合法性不僅來自於劉備的託孤,而且來自於諸葛亮一貫的人設,即公正廉明。馬謖是諸葛亮一手培養提拔的,現在他出事了,你看著辦吧。你如果要饒過他,不是不可以。那麼將來益州派犯事,就可以以此來要挾諸葛亮,進而動搖蜀漢的統治基礎。
諸葛亮是蜀漢最傑出的政治家,當然不會看不清這點。所以,必須殺掉馬謖來堵眾人的口。他這麼做,不僅是要給全體將士一個交待,而且也是為了穩固蜀漢的政權。用心良苦啊!
-
4 # 參謀王
第一,馬謖失街亭,前期已經立了軍令狀,軍法如山;
第二,犯了軍中大忌,逃,必斬以穩軍心。
再深層考慮一下,其實是諸葛亮的責任,用人不當,劉備白帝城託孤時已經說了“觀馬謖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是很好的謀士,卻不是好的將領,管理者不懂放權,大事兒小事兒親力親為,不會培養後繼隊伍,最直接的就是把自己累死了,後面還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
諸葛亮也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不過問題已然發生,為將者殺伐決斷,維護軍紀,揮淚斬,一是傷感自己識人眼光之差,二是惋惜馬謖也是有才華的。
-
5 # 朝史暮想
為什麼必須要斬馬謖?
關於馬謖的戰敗,在這不做累述。趙雲在這次大戰役中也兵敗了,甚至諸葛亮自己也有很多指揮不當的地方。所以,馬謖在街亭的失敗,並不足以致馬謖死罪。(所謂的軍令狀,只是三國演義的版本)
馬謖最後的死是因為兩點:
第一,馬謖臨陣脫逃。
第二,馬謖失蹤了一段時間。
街亭這個位置很重要,諸葛亮的蜀國兵團,在敗退的時候,兵團後撤很多會途經街亭。馬謖是荊州派系,妥妥的諸葛亮自己人。即使馬謖戰敗,但是王平帶著少量部隊還是在那撐著。從街亭周邊後撤的蜀漢其他部隊,居然沒有一個人去幫助王平。
要知道馬謖其實是很有點兵權的,但是王平只是一個蜀地將領。所有人回來後,都把沒去幫王平的鍋甩給馬謖。意思很明確:我們不知道馬謖不在啊,馬謖沒要求我們幫忙啊。
之後大家總結失敗教訓,馬謖也沒在場。於是所有人都指責馬謖,很多人甚至覺得馬謖已經死了。把問題責任丟給一個“死人”,這是再合適不過。
可又過了一段時間,馬謖回來了。還是化妝討回來的。這個時候,馬謖的問題已經定性了,不殺馬謖也沒辦法了。事實上,王平後來升官了,也是一種安撫手段。
而這次戰役的失敗,諸葛亮是要負很大的責任的。不要神化孔明,再怎麼牛,畢竟也只是一個人。如果孔明真的如三國演義這般神算,天下早就被蜀漢統一了。比如這次戰役,孔明就沒有意識到留出部分部隊作為預備隊的必要性,導致後來各種被動。
-
6 # 小崔聊收藏
第一,因為立下了軍令狀,而且馬謖去守街亭好多人本來就不同意,所以出了事也沒人求情。第二,後果很嚴重。馬謖失街亭直接造成了這次北伐的失敗,後果很嚴重。總得有個人來承擔責任。第三,馬謖臨陣脫逃影響不好。據說馬謖後來直接放棄部隊自己帶人逃跑了,要不是王平可能全軍覆沒。這種臨陣脫逃是軍人所不恥的,馬謖死有餘辜。
-
7 # 傾浪淘沙
按照演義的情節,馬謖未當道下寨,被圍而斷水損失漢軍大量精銳,戰略上看,魏軍增援部隊未被有效阻隔,漢軍未能完成佔領消化隴西各郡的目標,且面臨後路被抄的尷尬局勢。漢軍第一次北伐,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北伐因此失敗了。這對於國力遠不及曹魏的季漢來說,因為軍令不暢而招致失敗,是一次沉重的心理打擊。大國可以容許一定失敗,因為國力尚在,只要在最後最緊要的一次決戰取勝。小國容錯率很低,人口少,人才更少,可能輸一次就輸的沒有退路。可以說,馬謖論罪應斬。
更何況,馬謖是諸葛亮的幕僚,相當於參謀部高參級別,是諸葛亮身邊最信任的人,也是諸葛亮最親近之人,我想如果不是這次嚴重失利,諸葛亮是打算把他當作下一代帥才來培養的。但街亭都守不好,馬謖已經失去軍中剛起步積澱的威望。
漢軍也是分派系的,既有荊州的人馬,也有巴蜀的本土力量,如果馬謖問題處理處置不嚴,可能導致軍中派系鬥爭的進一步加劇。有的時候,以殺止殺是制勝關鍵。斬一個馬謖,更利於維護軍中的團結,震懾各路宵小。你看,只要違抗軍令,我連最親近的馬謖都可以斬,其他人還敢質疑抗拒執行軍令嗎?
回覆列表
馬謖為何而死,只是因為沒守住街亭?不!一部三國志,丟掉城池的將軍比比皆是,打了敗仗就要被殺的話,那也太過分了。更何況,選擇完全沒有經驗的馬謖去守街亭,不派魏延,不派吳壹,本來就是諸葛亮用人之失。因為這個就讓馬謖去死,有點諸葛亮“甩鍋”的意思。打敗仗是要被懲罰的,但肯定到不了要被殺的地步。馬謖之死,更重要的是以下原因:馬謖戰敗後選擇了逃跑,這就觸碰了紅線,誰也救不了他了。
《三國志向朗傳》記載,向朗(時任丞相府長史,即秘書長)素來和馬謖關係好,馬謖逃亡後,向朗知情不報,諸葛亮怪罪向朗。將其罷官送回成都(“謖逃亡,朗知情不舉”)。可見,街亭戰敗後,馬謖已經亂了陣腳,居然選擇了逃亡這條路。自己作死,諸葛亮再想幫他,也沒理由了,還白白搭進去一個向朗。
從這點來看,馬謖死的並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