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濟南24小時
-
2 # 好凶的倉鼠
根據有關文獻的記載,早在商、 周時期,就有被稱之為“越”,生活在長江下游的沿海地區。春秋晚期至戰國前期,越華人在長江下游地區建立越國。
吳國和越國相鄰,越王勾踐被俘虜,忍辱偷生,吳王最後放了勾踐回國。越王臥薪嚐膽,十年修養生息,十年富國強兵。他趁著吳國爭霸中原國內空虛之時,攻入吳國國都,俘虜吳國太子,吳國被迫投降,從此兩國形式逆轉,不久越國再次攻入吳國國都,吳王夫差自殺,吳國滅國!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
3 # 青史精蘊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踐大敗吳王夫差,吳國滅亡。
越國滅掉吳國,大致有這麼幾個因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吳王夫差缺乏政治家的決斷。當初夫差在會稷大敗勾踐,勾踐求和,伍子胥建議夫差殺死勾踐,否則日後吳國必敗於越國,而太宰嚭則認為放過勾踐更有利於吳國,最終夫差答應了勾踐的求和,於是就有了臥薪嚐膽的故事。作為君王,夫差重奸輕賢,對敵我雙方的現狀、未來判斷不準確,沒有及時除掉威脅,這是導致後來吳國滅亡的重要因素。
二、越王勾踐出色的治國能力。勾踐從會稷回國以後,一方面委曲求全,表現出服從吳國的樣子,一方面聯合楚國、晉國,同時又以身作則勤儉不驕奢,積極發展國家生產力,操練軍隊的作戰能力。越國由此國力大增,這也是越國最終戰敗吳國的重要保障。
三、越王勾踐善於用人,接受正確的進諫。勾踐身旁范蠡、文種都是當時有名的賢良能臣,一個擅長軍事一個擅長政務。夫差在蘇姑山被困後,也希望越王能念會稷之情放過自己,范蠡文種強烈進諫要求越王除掉夫差,勾踐最終聽從了他們的建議,以和平方式逼死了夫差,吳國宣佈滅亡。
由此看見,一個國家的強盛與滅亡,固然有諸多的因素造成,但君主的政治頭腦、政治情懷、政治能力極為重要,特別是在春秋戰國那種錯綜複雜的局勢中,基本就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生死。
越人據說是夏禹的後裔,他們喜歡留著短髮,並在身上刺上紋身。到了勾踐父親允常的時候,越國開始和吳國結怨,從此兩國就戰爭不斷。公元前496年,吳王闔廬聽說允常去世,便趁勾踐接位的空檔攻打越國。越國派死士在陣前排成三行衝入吳軍陣營,大聲呼喊著接連自刎,這種場景看得吳國軍隊頓時忘記了防備。於是,越國軍隊趁機打敗了吳國,闔廬也被射傷,死前告訴夫差說一定不能忘記這個大仇。
之後,夫差發憤圖強,日夜操練士兵。勾踐知道後就想先發制人,不聽范蠡的勸諫,最後被夫差打敗。這個時候,勾踐才真正慌張起來,他希望活著,便派大夫種跪地前行,請求夫差放過勾踐,說勾踐願成為吳國的奴僕,妻子等人也來侍奉夫差。伍子胥否定了這個提議,認為應當殺掉勾踐。大夫種回去稟明勾踐後,勾踐氣得甚至想要殺掉妻子,焚燒國家寶器,與夫差決一死戰。大夫種就告訴他,說吳國的太宰嚭極為貪心,可以從這裡下手。這個計謀非常成功,勾踐總算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最終,勾踐回到越國後,便開始臥薪嚐膽,和百姓同甘共苦,最終大仇得報。但令人生疑的是,吳國何故竟然直接出兵攻打齊國和晉國這兩大強國?反而對身旁日夜操練臥薪嚐膽的勾踐毫無防備呢?畢竟夫差為報仇而操練軍隊的動作勾踐是很清楚的,他也算是過來人,怎麼可能現在反而輕忽了勾踐的舉動?從太史公的記載來看,事情顯然沒有那麼簡單,夫差不但提防過越國,甚至還想過先打敗越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首先,吳國是當時新興的霸主,和齊、晉兩大國屢有衝突。所以勾踐的大夫逢同勸諫說,吳國德少而功多,勢必驕橫,我們不妨結盟於齊國,和楚國打好關係,歸附於晉國。顯然,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勾踐便實行了這個策略。這裡面體現出來的重要一點就是,吳國當時的仇敵很多。
其次,齊田常作亂,奪取齊國大政,欲攻打魯國來鞏固自己的地位。孔子極為憂心,子路、子張、子石皆請行,但直到子貢自告奮勇前去齊國遊說,孔子才同意。子貢去到齊國,警告田常說如果齊國的大夫們戰勝魯國,那麼大夫的權力將對剛奪取齊國政權的田常很不利。田常驚慌失措之下,便詢問如何解救,子貢便說出自己去請求吳王夫差攻打齊國的策略:
“君之伐魯過矣。夫魯,難伐之國,其城薄以卑,其地狹以洩,其君愚而不仁,大臣偽而無用,其士民又惡甲兵之事,此不可與戰。君不如伐吳。夫吳,城高以厚,地廣以深,甲堅以新,士選以飽,重器精兵盡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而以教常,何也?”子貢曰:“臣聞之,憂在內者攻彊,憂在外者攻弱。今君憂在內。吾聞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聽者也。今君破魯以廣齊,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而君之功不與焉,則交日疏於主。是君上驕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難矣。夫上驕則恣,臣驕則爭,是君上與主有卻,下與大臣交爭也。如此,則君之立於齊危矣。故曰不如伐吳。伐吳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內空,是君上無彊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孤主制齊者唯君也。”田常曰:“善。雖然,吾兵業已加魯矣,去而之吳,大臣疑我,柰何?”子貢曰:“君按兵無伐,臣請往使吳王,令之救魯而伐齊,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許之,使子貢南見吳王。
來到吳國後,夫差並不打算聽從子貢的伐齊提議,而是認為越王勾踐是吳國的禍患,應先滅越國,後助魯國抵抗齊國。子貢認為,越國不如魯國強大,吳國也不如齊國強大,等吳國打敗越國,齊國也會打敗魯國,此時吳國再攻打齊國就很難了。子貢告訴吳王,如果真的擔憂越國,自己願意去越國令越人隨同吳國出征:
說曰:“臣聞之,王者不絕世,霸者無彊敵,千鈞之重加銖兩而移。今以萬乘之齊而私千乘之魯,與吳爭彊,竊為王危之。且夫救魯,顯名也;伐齊,大利也。以撫泗上諸侯,誅暴齊以服彊晉,利莫大焉。名存亡魯,實困彊齊。智者不疑也。”吳王曰:“善。雖然,吾嘗與越戰,棲之會稽。越王苦身養士,有報我心。子待我伐越而聽子。”子貢曰:“越之勁不過魯,吳之彊不過齊,王置齊而伐越,則齊已平魯矣。且王方以存亡繼絕為名,夫伐小越而畏彊齊,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難,仁者不窮約,智者不失時,王者不絕世,以立其義。今存越示諸侯以仁,救魯伐齊,威加晉國,諸侯必相率而朝吳,霸業成矣。且王必惡越,臣請東見越王,令出兵以從,此實空越,名從諸侯以伐也。”吳王大說,乃使子貢之越。
到了越國,勾踐聞聽吳國已經知曉越國的圖謀,頓時驚恐萬分。子貢又告訴勾踐,說吳國任用太宰嚭,是任用奸臣,屬於殘國之政。並告之勾踐,說待吳國精銳出動之後,越國可以趁機攻打吳國: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問曰:“此蠻夷之國,大夫何以儼然辱而臨之?”子貢曰:“今者吾說吳王以救魯伐齊,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無報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報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發而先聞,危也。三者舉事之大患。”句踐頓首再拜曰:“孤嘗不料力,乃與吳戰,困於會稽,痛入於骨髓,日夜焦唇乾舌,徒欲與吳王接踵而死,孤之原也。”遂問子貢。子貢曰:“吳王為人猛暴,群臣不堪;國家敝以數戰,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內變;子胥以諫死,太宰嚭用事,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今王誠發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寶以說其心,卑辭以尊其禮,其伐齊必也。彼戰不勝,王之福矣。戰勝,必以兵臨晉,臣請北見晉君,令共攻之,弱吳必矣。其銳兵盡於齊,重甲困於晉,而王制其敝,此滅吳必矣。”越王大說,許諾。送子貢金百鎰,劍一,良矛二。子貢不受,遂行。
之後,大夫種又配合著來到吳國,準備為吳國供奉錢物和士兵。子貢回到吳國後,建議吳王接受越國的錢財和士兵,但拒絕勾踐出征:
報吳王曰:“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內不自量,抵罪於吳,軍敗身辱,棲於會稽,國為虛莽,賴大王之賜,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死不敢忘,何謀之敢慮!’”後五日,越使大夫種頓首言於吳王曰:“東海役臣孤句踐使者臣種,敢修下吏問於左右。今竊聞大王將興大義,誅彊救弱,困暴齊而撫周室,請悉起境內士卒三千人,孤請自被堅執銳,以先受矢石。因越賤臣種奉先人藏器,甲二十領,鈇屈盧之矛,步光之劍,以賀軍吏。”吳王大說,以告子貢曰:“越王欲身從寡人伐齊,可乎?”子貢曰:“不可。夫空人之國,悉人之眾,又從其君,不義。君受其幣,許其師,而辭其君。”吳王許諾,乃謝越王。於是吳王乃遂發九郡兵伐齊。
最終,子貢來到晉國,讓晉國訓練衛兵,靜待齊國:
子貢因去之晉,謂晉君曰:“臣聞之,慮不先定不可以應卒,兵不先辨不可以勝敵。今夫齊與吳將戰,彼戰而不勝,越亂之必矣;與齊戰而勝,必以其兵臨晉。”晉君大恐,曰:“為之柰何?”子貢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晉君許諾。
公元前484到前483年,齊國在艾陵之戰中被吳國、魯國聯軍打敗,魯國因此解了自己的困頓。而吳國戰勝之後,又順勢攻打晉國,這次戰爭沒有討到好處,之後又進行黃池會盟。越國看準時機,將無精銳把守的吳國攻破。吳人聽聞越國的行動,便急忙率兵回去援救,但已經回天乏術了。精銳士兵在與齊、晉兩大老牌強國的戰鬥中消耗殆盡,之後的四年中,吳國已經無力抵抗越國的進攻。
勾踐雖然不忍心殺掉夫差,夫差卻因為愧於伍子胥,最終還是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