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講仁及忠恕,多限於個人之修養方面,孟子則應用之於政治及社會哲學。孔子講仁及忠恕,只及於“內聖”;孟子則更及於“外王”。
1.孟子所謂王道、王政或仁政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孟子·萬章上》
蓋無天子薦之,則不能先為相以自試,不能施澤於民,民不歸之也......孟子之理想的經濟制度即所講井田制度是也......此理想中之制度,乃使民“養生送死無憾”,乃為民之利益。
2.仁政何以必須行。仁政何以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公孫丑上》
“不忍人之心之政”。即仁政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見人之困苦,此即仁政之所以必須行也。人既皆有此心為仁政之根據,此即仁政之所以能行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齊宣王謂己好貨好色,不能行王政。孟子言:“王如好貨”,“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梁惠王下)因己之好貨好色,即推而與百姓同之,即“舉斯心加諸彼”也。若實現此心於政事,則其政事即仁政矣。
孔子講仁及忠恕,多限於個人之修養方面,孟子則應用之於政治及社會哲學。孔子講仁及忠恕,只及於“內聖”;孟子則更及於“外王”。
1.孟子所謂王道、王政或仁政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紂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孟子·萬章上》
蓋無天子薦之,則不能先為相以自試,不能施澤於民,民不歸之也......孟子之理想的經濟制度即所講井田制度是也......此理想中之制度,乃使民“養生送死無憾”,乃為民之利益。
2.仁政何以必須行。仁政何以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孟子·公孫丑上》
“不忍人之心之政”。即仁政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見人之困苦,此即仁政之所以必須行也。人既皆有此心為仁政之根據,此即仁政之所以能行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
齊宣王謂己好貨好色,不能行王政。孟子言:“王如好貨”,“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梁惠王下)因己之好貨好色,即推而與百姓同之,即“舉斯心加諸彼”也。若實現此心於政事,則其政事即仁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