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v金疙瘩x

    首先一個國家再如何強盛,它的發展空間也是有限的,魏國的人才很多,導致沒有空缺的職位,龐涓當了魏國的將軍,執掌魏國軍政大權,自然不希望有人來與他競爭,所以當年龐涓將孫臏騙來魏國,目的就是為了除掉這個比他優秀的對手,失去雙腿的孫臏,最終在齊國得以功成名就,並且在後面與魏國的戰爭中戰勝了龐涓。

    除了臣子互相之間的排擠,更多的是魏王對人才的漠視。當初商鞅還在魏國的時候,只是公叔痤手底下一名門客,在公叔痤快要死的時候,他給魏惠王舉薦商鞅,說此人有大才,等我去世以後,他便可以代替我幫助君王管理國家。可魏惠王聽完後卻不以為然,連考察一下商鞅的才能都沒興趣,商鞅眼看自己此生不會被魏王重用,便收拾好行李離開了魏國。

    商鞅到了秦國之後,求賢若渴的秦王聽說有人才來了,特地引見了商鞅三次,得知商鞅真的有治國之才後,直接就將國家交由商鞅管理。兩個君主相比較之下,可以看到秦王是多麼重視人才,也無怪乎後面的張儀等人,能為秦國的統一大業添磚加瓦。

  • 2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他們三個人有交集。

    先說鬼谷子,他叫王禪,有《鬼谷子》一書傳世。史記記載,鬼谷子屬於縱橫家,蘇秦張儀都是他的弟子。

    孫臏和龐涓一起學兵法,不知道跟誰學的,後人傳說他們的老師是鬼谷子。那鬼谷子就不光是縱橫家了,也是兵家。他們兩個人先後下山,龐涓先到魏國,受到信任,做了上將軍。孫臏去投奔他,被他處以臏刑,流落在大梁的街頭。

    後來齊國使者訪問大梁,孫臏去見他,他覺得孫臏是個難得的人才,就帶回了齊國,投在田忌門下。

    再後來,孫龐第一次交手,也就是“圍魏救趙”,這是故事裡第一次出現年份,是公元前354年。

    到馬陵之戰,孫臏殺死龐涓,是公元前341年。

    再來看商鞅,有野史說他也是鬼谷子的弟子,是否和孫臏龐涓認識不清楚。他一開始是公叔痤的門客,公叔痤臨死向魏惠王推薦商鞅為相,並且說不用他為相就要殺了他。魏惠王沒有采納。這一年是公元前361年。

    然後商鞅去秦國投奔秦孝公,開始變法的時間是公元前359年。

    到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殺商鞅,這是公元前338年,比龐涓之死晚三年。

    所以商鞅與龐涓應該有兩點交集。第一,龐涓在魏國當的是上將軍。軍權肯定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授予,他一定已經在魏國有些年了。商鞅到魏國的時候,他和龐涓要是師出同門,必然有所互動。

    他選擇了公叔痤,而不是龐涓門下,說明那時候龐涓地位還不高,幫不上忙。或者他們兩個關係並不好,至少沒有孫臏和龐涓好。至於孫臏,估計沒見到。

    第二,孫龐鬥智的過程中,商鞅在秦國如日中天,先為左庶長,後為大良造,內政外交一把抓。其實商鞅也在跟他們鬥智。

    史記記載,商鞅曾三次帶兵進攻魏國。第一次是公元前355年,勝負不知。第二次是公元前354年,和孫龐第一次交手同一年,秦軍取得勝利。第三次是公元前352年,商鞅帶兵包圍了大梁,魏惠王不得不臣服投降。史書記載,魏惠王恨商鞅入骨,後悔當年沒聽公叔痤的話殺死商鞅。

    商鞅這三次攻魏,龐涓都是魏國的上將軍,很可能就是魏國軍隊的主將。如果他跟商鞅是同門的話,他講打仗還遠不如商鞅。

  • 3 # 華夏曆史館

    1、商鞅,生卒年月是公元前395-公元前338年,商鞅出道時在魏國丞相公孫痤手下當幕僚,當公孫痤快要死時,年輕的魏惠王來探視,公孫痤支開商鞅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他有才可用,如果魏王不用就殺掉商鞅,可是魏惠王根本沒當回事。

    後來商鞅在秦孝公《求賢令》的感召下來到秦國,輔助秦孝公,在秦國實行變法,使秦國實力大增,有了和中原六國抗衡的本錢。

    2、龐涓,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公元前342年,效命於魏惠王晚期,公元前354年魏國大將軍進攻趙國邯鄲時,龐涓師弟孫臏率齊軍圍攻魏國大梁,逼龐涓退兵,這就是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公元前342龐涓死於孫臏主導的馬陵之戰。

    3、孫臏,出生年月不詳,和龐涓是同出道的師兄弟,由於龐涓的嫉妒,被龐涓挖去膝蓋骨落下終身殘病,後來大敗龐涓,比龐涓在世時間久。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商鞅初道時在魏惠王前期,後來到了秦國,龐涓和孫臏是同出道的師兄弟,出道時已是魏惠王晚期,需要領後上前線爭戰,而此時的商鞅已是秦國高位,手下猛將如雲,不需要親自上前線,那麼可以得知商鞅生命的後期和龐涓孫臏的前期的時間有交集,但在戰場上沒有交集。

  • 4 # 謀士說

    很確切的說,商鞅只是吸收了鬼谷子的教育思想,並沒有在鬼谷子門下學習。而《史記》裡面只記載了龐涓和孫臏師出鬼谷子,屬於同門師兄弟。所以商鞅算不上鬼谷子的嫡傳弟子,當然也可以認為是他的學生。畢竟,學習的是鬼谷子的學說。

    此外,商鞅早年在魏國宰相公叔痤手底下做中庶子(相當於一個小管家),官職太小都進不了宮廷,而當時的龐涓已經是將軍,他也屬於文職人員,兩個不可能有什麼交集。也許商鞅見過龐涓,但是有沒有說上一句話,那就很難說了。總之,商鞅在魏國那麼多年,可能連魏惠王長什麼樣子都沒有見過。公叔痤在病重的時候推薦商鞅,魏惠王扭頭就走了,都沒有問商鞅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可見,商鞅在當時的地位太低,魏惠王都沒有見過他,要想見著龐涓估計也很難啊!當然,見孫臏就更不可能了,他連宮廷都沒有去過,所以見孫臏也更難了。

    商鞅大約出生於公元前395年,公叔痤死的那一年是公元前361年,當時商鞅34歲。後來去了秦國實行變法,那一年是公元前359年,當時商鞅36歲。雖然孫臏和龐涓的生卒年月不詳,不過公元前354年魏國和齊國發生了“桂陵之戰”,商鞅已經41歲了,商鞅那時變法就已經有5年了。馬陵之戰的時候,商鞅已經53歲,在秦國已經呆了17年。按理說,他們都在同一個時代。

    不過,商鞅從259年,到了秦國以後,一直在秦國變法。與魏國的龐涓,齊國的孫臏並沒有往來。當時的秦國也在函谷關內發展,並沒有出關。在龐涓死後的第二年,商鞅建議秦國攻打魏國。最後,魏國公子昂的軍隊全軍覆滅,魏王只好割讓河西之地給秦國。秦孝公賞賜給他商於之地,這也是“商鞅”名字的由來。總之,商鞅和龐涓、孫臏雖然在一個時代,由於地位不同,所以也沒有什麼交集。

  • 5 # 一杯香茗一歌聲

    鬼谷子是道家的著名代表,屬於戰略家、縱橫家,著名學生有蘇秦、張儀、孫臏和龐涓、呂不韋、白起、李牧、樂毅等,孫臏和龐涓都同時期受教於鬼谷子。

    龐涓和孫臏同為鬼谷子弟子都在魏國同時當過官,兩人的恩怨在歷史上都很有名,龐涓由於妒忌孫臏才能,設計陷害了孫臏,斬了雙腿,孫臏被迫離魏赴齊,孫臏為報仇,雙方領軍在馬陵之戰中,龐涓戰死,龐涓亡於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後孫臏去向末知。

    商鞅生於公元前395年,卒於公元前338年,比龐涓遲3年,衛華人,又稱衛鞅、公孫鞅。曾在魏國承相公叔痤門下任中庶子,那時龐涓也在魏國當官,雙方當時地位懸殊,有交往的可能性不大。公元前360年前後應招入秦,助秦孝公實施變法,被封為商君,後人稱之為商鞅 。約公元前352年,商鞅乘魏軍在桂陵之戰大敗於齊軍之機,率秦軍與魏國在河西交戰,一度收復了河西失地,在這次戰爭中,龐涓作為魏國承相,商鞅在秦國也相當於承相,雖然交戰中魏國不是龐涓領軍,雙方沒有直接幹仗,但各自作為對戰國的承相,國之棟樑,多少應該有些鬥智鬥勇吧。

    要說商鞅與龐涓、孫臏有什麼交集,他們的共同點有:一是年紀相差不是很大;二都是鬼谷子的弟子(也有說商鞅是法家弟子,不是道家鬼谷子的弟子,不會是和龐、孫同門);三是在魏國生活過的時間有交集,都在魏惠王時代做過官吏(商鞅那時職務是承相府中庶子,大概相當於今天的領導秘書,不是官,頂多應該算是小吏,龐和孫可是軍屆高官)。但商鞅與另兩位直接打交道的情況應該不存在。

    (本人學識淺薄,受邀作答,如有謬誤,望各位大咖教正)

  • 6 # 14885143955

    商秧、孫臏龐涓都是鬼谷子五百弟子l中的出色人物,鬼谷子的學生,都是將相文丞,縱橫家,外交家,謀略家。商鞅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秦孝公即位,發奮圖治來秦,他改革了戶籍制度,實行郡縣制,獎勵將士,統一度衡量,制定律法,大興農業,透過改革使秦強盛起來了。孫臏是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武的後代,與龐涓是同窗學友,因受龐涓臏刑身體殘廢,齊國使者幫助下投奔齊國,齊王任命為軍師,輔助大將田忌,擊敗龐涓二次,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他們都是同學,但他們各為其主,為利益互相爭奪,相互殘殺。

  • 7 # Lucky

    一是,孫臏與龐涓是同門。他們兩個之間的恩怨情仇大家都比較清楚。龐涓陷害孫臏,而且還想奪取《孫子兵法》。最終,在馬陵孫臏將龐涓幹掉。

    二是,商鞅與孫臏,龐涓是同時代人。這個很明顯,龐涓死後,商鞅曾攻魏。商哥與臏哥,龐哥共同效力魏國。只不過商哥相當於一個圖書管理員,而孫臏與龐涓已經是胡適之類的人物了。這種身份上的差距,很難有交集。

    三是,商鞅肯定知道孫臏與龐涓。龐涓那時是將軍,聲名遠揚。而在商鞅去秦前,還是個一般人。

    四是,商鞅肯定繼承了鬼谷子的學術。沒有可靠的歷史記錄說明商哥是鬼谷子的學生。但是從他的所做所為上看。深得鬼谷子的真傳。從這點可推斷,商鞅可算是鬼谷子的學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信用卡還不上,利息是怎樣利滾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