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漂亮獅城

    佛敵也就是佛祖的敵人,這個稱呼應該是本願寺的和尚給信長取的!

    日本的和尚跟中國和尚不同!中國的和尚主要是習武,吃齋唸佛!日本的和尚是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的,有僧兵,有自己的地盤,收取賦稅!

    石山本願寺應該是日本戰國時期最大的僧兵武裝,在全日本都有很大的號召力!偏偏織田信長也是個牛人,他偏偏不信邪,公然向本願寺要錢,並且語帶威脅!這肯定激怒了本願寺勢力,他們號召全日本的僧兵攻擊織田軍,並且得到其他大名的支援!

    本願寺和織田信長之間的矛盾已不可調和,到了魚死網破的地步,本願寺肯定把信長看做佛祖的敵人,佛敵這個外號應該就是這樣來的!

  • 2 # 段輝時

    織田信長,是日本戰國時期人物,是日本戰國“三傑”之一。他一生致力於結束亂世,恢復封建秩序。

    他透過擁護室町幕府的末代將軍足利義昭趁勢上洛,先後兩次打破“信長包圍網”,將各個強有力的對手擊敗,逐漸控制了一大半日本領土。

    織田信長跟 中國漢末三國時期的曹操很相似,是一代梟雄,一方雄主。

    他是個唯物主義者,他對神佛的存在,靈魂不滅等是不相信的,也不相信有什麼因果報應,人死後下十八層地獄和往生極樂到天堂等都通通不信。他只相信眼前的利益,只有摸得著的東西,看得見的事物,他才相信。

    日本戰國時期,也跟中國的三國時期很相似,各地方武裝和割據勢力星羅棋佈。織田信長想盡快地統一全日本,結束亂世,布武天下。當時日本的佛教有自己的武裝,即僧兵,也稱僧家。僧家有組織,有地盤,有自己的勢力範圍,他們勢力強大,嚴重阻礙了織田信長統一日本的程序。為了掃清障礙,織田信長開始打擊佛教勢力並與之為敵,大肆屠殺僧人,焚燬寺廟。尤其以日本佛教領袖一向宗和天台宗,死的僧人最多,寺廟受損最為嚴重。以致整個日本佛教界都把織田信長當做敵人,給他取外號叫“佛敵” ,意思是佛祖的敵人。日本是個佛教國家,信佛的人很多,因此,他也得罪了很多人,甚至有人慾除之而後快。

    1582年6月2日,織田信長於京都“本能寺之變”中,被心腹家臣明智光秀謀反,勢窮被迫自焚而死。

    但是,無論最後結局如何,織田信長在日本歷史上都是個很重要的人物。

  • 3 # 指尖看日本

    首先宣告一點,織田信長的“佛敵”外號和火燒延歷寺是沒有一毛錢關係的。

    為什麼呢?因為在當時的人們眼中,這根本就是延歷寺活該。

    當時的延歷寺其實並不在比叡山上,僧人們將許多佛堂和僧舍遷到了比叡山下更繁榮的坂本町去了。在火燒延歷寺的前一年,興福寺多聞院的門跡多聞院英俊曾來到延歷寺,發現延歷寺的僧人們拋棄了聖地比叡山,整日與坂本町的市民們廝混在一起,荒廢佛事沉迷酒色,當時多聞院英俊就氣呼呼地說延歷寺荒唐墮落。

    太田牛一在《信長公記》中提到,延歷寺是天下之恥,織田信長攻打延歷寺乃是為了肅清不正的風氣。

    小瀨甫庵創作《甫庵信長記》時也提到,延歷寺遭受劫數並非是織田家所致,而是他們自作自受。

    所以在世人眼中,火燒延歷寺其實沒有那麼誇張的影響。

    那麼,織田信長的“佛敵”外號是怎麼來的呢?

    實際上,授予織田信長“佛敵”稱號的並非是延歷寺,而是淨土真宗的本願寺,本願寺起兵響應阿波三好家與織田信長敵對,為了召集信徒與織田家敵對,這才指認織田信長為“佛敵”。

    日本佛教宗派非常多,延歷寺和本願寺分別是天台宗和淨土真宗,這兩家之間的仇恨遠要比和織田信長的仇恨要大。本願寺指認織田信長為“佛敵”可不是為延歷寺出頭,而是“三好三人眾”以許可本願寺在興福寺的地盤開設佛堂換來的支援。

    再者,織田信長與佛教勢力的關係其實並不差,攻打淨土真宗的一向一揆時,就有許多宗派是站在織田家的一方的。

  • 4 # 通讀歷史

    織田信長(1534年6月23日 - 1582年6月21日),幼名吉法師。日本戰國時期尾張國的大名,“戰國三傑”之一。

    (織田信長畫像)

    他十分有才能,在當時其他大名軍隊都還在使用冷兵器得時候,他就已經透過西方商人購買大量火槍武裝自己的新式部隊,同時透過在領地內實行兵農分離,鼓勵自由貿易,整頓交通路線等等革新政策,讓自己的各項實力得到迅速提升,在打敗今川義元后透過擁護室町幕府的末代將軍足利義昭趁勢上洛(割據地方的勢力率軍前往京都)逐漸控制京都,之後正式提出“天下布武”的綱領,將統一全日本作為目標;先後兩次打破“信長包圍網”將敵對大名逐個擊破,掌握了一大半的日本領土。開拓了日本近代化的道路,但在即將一統全國前夕,於京都本能寺之變中因心腹家臣明智光秀謀反而自殺。但人們始終無法找到他的屍體,這使其更加富有傳奇色彩。

    從後世的文獻及傳承的故事來看,織田信長是個十分有個性的人,幼時頑劣,成為大名後又不拘禮法,推行改革。故而他一生有很多外號,像“尾張的大傻瓜”、“第六天魔王”、“佛敵”等等。

    “佛敵”即為佛之敵人,這個外號是他放火燒掉比睿山延歷寺後得來的。那為什麼織田信長要“火燒比睿山”呢?這個要從當時的形式說起,日本戰國時代就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差不多,各地領主大名(日本各地區實際統治者)互相之間不斷打戰,有的想掌握全國勢力達到“挾天皇以令諸侯”的目的,有的則為了自保,信長的尾張國在他上臺改革後實力很強大,在諸侯混戰中優勢很大,其他的大名打不過他,就搞了個包圍圈。大家合縱攻打信長,保護自己的領地。歷史上,先後兩次形成這樣的包圍圈。這就是所謂的信長包圍網”,(這個情形有點像我們中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聯合攻打秦國)。在這些包圍網的勢力中除了各地大名,領主外,還有比睿山延歷寺、石山本願寺、雜賀眾等寺廟勢力,當時的日本寺廟不像我們中國的那樣,只是燒香拜佛,他們更像是宗教體系管理下的小領主,大多都有土地,山林等寺廟產業,在當時的社會形勢下。有了土地就有糧食,繼而就會有保護寺院(名義上)的“僧兵”,根據寺廟的規模“僧兵”的數量也不等,延歷寺、石山本願寺、雜賀眾這樣的大寺院擁有的僧兵規模就很可觀了,身強力壯,天天有飯吃的僧兵拿起刀刃,火槍,加上宗教思想的洗腦,戰鬥力絕對不比大名手下的軍隊差,這樣頗為強大的勢力對信長來說也是很棘手的,是他征伐道路上的攔路石,不聽話那肯定就要除掉他們。

    元龜元年(1570年)8月,在第二次“信長包圍圈”形成後,織田信長出兵討伐在攝津國(日本戰國地方行政區)舉兵的三好三人眾(阿波三好氏一族的三名武將:三好長逸、三好政康與巖成友通),因石山本願寺的僧兵實力較強等原因,織田信長陷入苦戰。信長本部人馬在攝津國與三好三人眾對陣時,淺井長政、朝倉義景、比叡山延歷寺等3萬聯軍進攻近江國的坂本城,抵抗聯軍攻勢的近江織田(織田信長部下武將)敗於人數上的劣勢,信長手下的名將森可成與織田信長的弟弟織田信治因此戰死。為此織田信長於9月23日凌晨神速從攝津國返回近江國的坂本城,慌亂的淺井長政、朝倉義景等人於比睿山佈陣抵抗織田信長。織田信長則在近江國的志賀與淺井長政、朝倉義景聯軍對峙(志賀之陣)。然而此時受命於本願寺法主顯如的伊勢長島 一向一揆 (淨土真宗或一向宗本願寺派信徒所發起的一揆之總稱) 手下門人舉起叛旗,織田信長的第弟織田信興、重臣坂井政尚因此喪命,織田信長也陷入進退不得的窘境。為開啟窘境,織田信長奏請正親町天皇頒佈敕令。12月13日,因天皇敕令而成功與淺井長政、朝倉義景和解。此時據大久保忠教所記載的“三河物語”中,提到織田信長對朝倉義景的說法是“天下是朝倉大人所有,我將不再妄想”。元龜二年(1571年)9月,織田信長數度要求僧兵撤退,發出多次“避難勸告”,最後放火燒掉仍持續抵抗的比睿山延歷寺。

    (手持武器的僧兵)

    歷史上將他的這一行動稱為:“火燒比睿山”,這也是他“佛敵”稱號的由來。

    既然稱他為佛敵那麼信長對於佛教到底是什麼態度呢?

    在1580年,也就是他去世前二年,傳教士歐岡蒂諾拿著地球儀,向他說明地球是圓的。織田信長當場就說:“很有道理!”信長反對往生極樂的說法,他強調現世利益,認為帶給人們財富、健康、長壽才是最重要的。在本能寺之變的前夕,信長還打算修改曆法。信長習於唯物論思考法、對神佛的存在、靈魂不滅等事是不相信的。由信長批評當時僧侶的蠻橫、誇讚基督教傳教士等事,可見信長並非全盤否定宗教。一方面安土城天守內的屋頂、壁畫採用以佛教、道教、儒教為題材的繪畫,對淨土真宗與延歷寺的宗教活動等也未予以禁止。

    傳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是真正與信長有過交流的人,他曾評價信長:“信長聚集全國的神像與佛像,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崇拜這些偶像,而是要這些神佛崇拜他。他認為自己就是神,在他上面沒有創造萬物的神。” 他輕蔑所有日本王侯,恰如對下僚一般越過肩膀與他們說話。而人們恰如對絕對君主那樣服從他。即使戰運背於自己,他也是心氣廣闊,很有耐心。他有很好的理性和明晰的判斷力,但卻是針對一切禮拜、尊崇神及佛並且所有異教的占卜和迷信的慣習之輕蔑者。

    可以說織田信長在自己活著的時候並沒有否定佛教,只是因為與敵對的佛教勢力作戰而被稱為佛敵。最後信長死在本能寺(明智光秀火燒本能寺)也算是一個輪迴了。

    不足之處請指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前都有哪些經典動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