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看愛思考
-
2 # 紅塵過客甲
張居正,嘉靖至萬曆朝期間著名政治家,內閣首輔,萬曆皇帝的老師。力推政治改革,實行考成法及一條鞭法,開創了“萬曆新政"的局面。一五八二年張去世,沒想到,競然遭到學生萬曆皇帝的政治清算。被奪去諡號誥命等一系列稱號,批倒批臭,差點被開棺鞭屍,家屬全部流放,八十多歲的母親活活餓死。
張的教訓,工於謀國,拙於謀身,這是清官海瑞對其評價。
戚繼光,與張居正同時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戚繼光一生不但平定海患,還鎮守北疆,抗擊蒙古侵襲,戰功赫赫。與首輔張居正交好,並被重用。張居正被清算後,構禍戚繼光,不斷遭到小皇帝打壓貶職,被撤職查辦。回到故鄉,抑鬱而死。
戚的教訓,武官不要結交文官內官,應該裝傻充愣。
于謙,明代政治家,軍事家,愛國民族英雄。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確保了明朝後二百年天下。木土堡之變後,明英宗被蒙古所俘,于謙組織北京保衛戰,擊退蒙古。後奪門之變,被奸臣昏君凌遲處死,重新上演了岳飛悲劇。
教訓與張居正相同!
-
3 # 甬城阿斌
忠、奸都是相對而言,忠臣身上不見得沒毛病,如岳飛率軍譁變,脫離王彥的領導,即使按照現在的軍法也是死刑,他自己對這一點也認罪;奸臣身上也並非一無是處,如蔡京幫助王安石改革,很有成績;後來宋孝宗為岳飛平反吋就連帶蔡京也一起平了反。所以,忠、奸只能論大節,若要細細找毛病,天底下沒一個是好人!
言歸正傳,張居正是病死的,但他一死就被抄了家,為什麼?因為:他為國效忠,搞改革有利於大明是真,但貪贓納賄也一點不假!萬曆帝認為他特有錢,才下令抄了他的湖北江陵老家,結果抄出白銀幾百槓,一槓約萬兩!而當時的年財政收入也不過千餘萬兩!你說張居正被清算,是冤呢還是不冤?
戚繼光是張居正提拔並重用的,他的功績盡人皆知,用不著多說,但他為了辦事方便,也屢屢向張居正行賄,所以被朝廷目為張的同黨,張一死,他沒了靠山,被罷官回鄉,在貧病中死去;
于謙被誣"迎立外藩"罪而處死,這條罪名,其實連誣陷他的人也知道是假的。那為什麼要殺他?若看上了他的職位,把他罷官也就行啦,何必如此?毛病就出在於謙自己身上!他過於嫉惡如仇,容不下小人!有次,石亨出於好意,推舉于謙的兒子當官,于謙竟當眾訓斥石亨:有你這樣拍上司馬庇的嗎?當時石亨恨不得找個地縫鑽下去!
"奪門之變"本來就沒有必要,後來有人分析給英宗聽:若是景泰帝死了,他又沒兒子,這皇位還不是你的?奪門完全是冒險,幸而成了,萬一失敗,後果不堪設想!英宗聽了,恍然大悟!
徐有貞、石亨之流以為:不殺于謙,早晚會清算"奪門之變",所以一定要置他於死地!但他們料不到:他們已觸了公憤,即使于謙死了,其他人(包括英宗)也要清算他們,到頭來徐、石之流都沒有好下場!
-
4 # 玉小王33
戚繼光沒有寫明他是生病,應該就是正常去世,連年征戰致使身體不堪重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張居正不在了,保護傘沒了自然就沒好日子過,被言官彈劾回廣東養老了,於是在憂憤交加中逝世。
于謙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忠臣,一生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不管從品德還是能力上都屬上乘,他的死就是因為歷史上有名的奪門之變而死,由於當初擁立景泰帝朱祁鈺,最後被前皇帝朱祁鎮復位後處死,可以說是冤殺,因為罪名竟然是‘意欲’,這跟岳飛的‘莫須有’如出一轍!
-
5 # 山澗一清泉
有句話叫大奸似忠、大忠似奸。體現在張居正、于謙、戚繼光身上再合適不過。
于謙,明英宗兄弟在位時期文臣,土木堡事變後可以說以一個文臣的力量挽救了大明帝國(有說土木堡事變是文官集團與武官集團的鬥爭,是一個精心策劃的陰謀,在此不過多討論,以正史為主)。明英宗復辟後,殺他以為自己復辟正名,這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也是明英宗一直想做的,就是打壓文臣,重新集中皇權,這是他御駕親征蒙古的一個重要目的。所以于謙死的冤嗎?不僅冤而且悲慘,他挽救了大明,且一生清廉,連殺他的刀斧手都不願意下手而自殺。
張居正,萬曆皇帝前十年的內閣首輔,權傾天下,不是天子但勝似天子。主政的十年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張居正改革。其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都進行了大量變革,改革極大緩解了社會矛盾,為大明續命至少50年。主政時期大明有中興氣象,可惜死後萬曆沒有繼續下去。因其在位時期壓制萬曆太狠,且驕奢淫逸,家裡似皇宮,下級官員常為其送錢才美女,死後兩年招萬曆清算,兒子被殺!生前極榮,死後極哀!張居正的悲原因個人以為有二:一是沒有把握好尺度,過猶不及,以致亢龍有悔。二是萬曆在張居正生前過的膽戰心驚,執掌權力後若不拿張居正開刀,恐無法駕馭群臣!
戚繼光,張居正主政時期為戍邊大將,軍功極大,極受張居正信任。南邊建立戚家軍打擊倭寇,北邊修建明長城抵禦蒙古。張居正去世後被文官彈劾,回家養老鬱鬱而終(病死)。其死不算悲慘。其死因個人以為有二:一是張居正死後,朝中沒有文官支援。明朝自明英宗後文官集團越來越做大,武將地位比文臣弟的很多很多,文臣的力量連皇帝都怕,沒有文官支援武官基本幹不成什麼事。二是戚繼光建立了戚家軍,以一個武將的姓命名一支軍隊,這是任何皇帝都必須正視的大問題,所謂君子無罪懷璧其罪,皇帝不得不防。
-
6 # 筱原123
能夠青史留名的大臣,大多屬能臣,“能則遭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必然招來妒忌,“妒則謗生”。作為皇帝,難免受身邊人影響,眾口鑠金。
後人脫離他們的時代,看到他們的貢獻,認為他是忠臣,但是作為當事人呢?當局者迷,哪個時代都是一樣就算是現代,如果你作為領導,你是喜歡討好自己的讓自己開心的人呢?還是一個不怎麼理會自己的,總是在一些問題上跟自己發生爭執的人呢?如果身邊人都說一個人不好,那你會覺得這個人好不好呢?皇帝也是普通人,相信和大家判斷差不多。
張居正和戚繼光本身也不是白蓮花,潔白無暇,難免被政敵攻擊。但于謙,忠臣的特質他都佔了。一曰能,二曰廉,三曰剛直,四曰道德高尚,冤死之時,天下無不痛心。于謙25歲出士,61歲死,為官36年,做過巡按,辦案無數,做過地方大員,多次巡撫地方,都是令人企羨的“肥缺”,“美差”,但每次回朝覆命都是“兩袖清風朝天去”,深深得罪了朝中權臣,不但不能加官進爵,反而遭人構陷,降職關押,以致於身遭大難,被捕抄家時,滿屋子只不過是些書籍和日常用品,此外沒有丁點兒“餘財”。中國儒家氛圍中,官場‘潛規則’下,剛直太過,謀略不足。一心為國而不屑於人情事故註定成為悲劇人物。
-
7 # 紅黑聖西羅
題目列的這3個人都是明朝赫赫有名之人,張居正是明朝第一首輔,堪稱中國歷史第一宰相;戚繼光是中國歷史上唯二的被譽為“*家軍”的名將;而於謙更是人品和官聲俱佳的人,體現成語“力挽狂瀾”的第一人!
根據經驗來看,歷史上越是名聲大的人越沒用好下場,在這裡我先不評價他們的功過和得失,只說結局。
張閣老的結局是最好的,他得到了善終,生前位極人臣,而且遠超一般權臣,他可以隨意訓斥萬曆,他當政的幾年才是明朝實際意義的第一人,最後是操勞過度而死,終年58歲,不算長壽,死後遭到了清算。
戚繼光和張居正的關係極好,可以說戚繼光的成功,有張居正很大的功勞,正是有了張居正毫無保留、不遺餘力的支援,才有了戚繼光的輝煌戰績。很可惜,在張居正死後,他遭到了言官的彈劾,罷官回鄉後病死,生命的最後時刻也比較悽慘。
于謙就不用多說了,在明朝遭遇土木堡之變後,朝廷人心惶惶、不可終日,有人說要遷都放棄北方,在這種情況下,他組織了北京保衛戰,力挽狂瀾救國家於危難之間。在明英宗重執政後,受奸臣所害而死,堪稱中國第一冤案!
-
8 # 青史明言
明王朝
一個很有意思的封建王朝
有忠臣有奸臣有直臣有佞臣
為官之道
不只是單純地為民請命一心為公
更要混跡於官場八面玲瓏遊刃有餘
誠如忠臣于謙
【土木堡之變】後力挽狂瀾為明朝續命
京師保衛戰以勝利告終
可惜最後被複闢成功的明英宗朱祁鎮
挾私報復死於非命。
誠如萬曆內閣首輔張居正
整頓吏治勵精圖治推行稅務改革
於公於私乃【大明千古一相】
但其個人生活作風奢靡淫亂好大喜功
一把年紀還研習房中之術
欣然接受下屬進貢的番外美顏女子
最終落得個房事勞累過度而病逝的下場
誠如民族英雄戚繼光
南抗倭寇北擊蒙古
修長城築攻防兼備的千里戰線
為大明王朝穩固軍事防線
為明朝培養一大批軍事人才
並獨創鴛鴦陣等絕妙軍事陣法
可最後的最後被某些言官奏表彈劾
流放偏僻入裡的遠方
積勞成疾
病死異鄉。
回覆列表
首先,張居正是因病而死的。死後被皇帝掘墳鞭屍。戚繼光也是抱病身亡的,生前因為,投靠了張居正,而倍受冷落鬱鬱寡歡憂鬱成疾抱病身亡。于謙?因為,朱祁鎮復辟成功。被遭受到了斬首示眾了。他于謙支援的皇帝是朱祁鈺,政治立場上站錯隊了。被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