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宣清乾麗水

    漢朝的滅亡實際上是黃巾起義導致的,黃巾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但東漢政府也喪失了統治全國的能力,自董卓殺死少帝劉辯,另立獻帝劉協漢朝就已經名存實亡,以後又為軍閥曹操控制政府,最終為曹操子曹丕篡奪,表面上是亡於奸臣曹氏父子,實際上是亡於桓、靈二帝的黑暗統治,寵信宦官十長待,大肆賣官鬻爵,榨取百姓,引發了黃巾起義,使東漢瓦解,自獻帝時國家就已經落入十個軍閥手裡,中央政府只不過是軍閥的玩物,最終只剩下曹操、劉備、孫權三家,進入三國時代。

  • 2 # 探微閣主

    一個王朝的滅亡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能簡單地歸結於一個人、或一件事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王朝的衰敗以至於滅亡都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問題長時間積累的結果,有些問題甚至可以追溯到王朝建立以前。

    這些問題並非無法矯正、補救,然而,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積弊難改,直至一切不得不推倒重來。

    西漢的衰敗,自漢元帝初見端倪,歷經成帝、哀帝最終坐成。平帝時,王氏勢力已經做大,迴天乏力了。

    從這個角度講,成帝、哀帝是關鍵。雖然最終是王莽篡漢,然而劉氏皇室難道能置身事外麼!

    成帝一即位,即賜舅舅王譚、王商、王立、王根關內侯。王莽諸叔父鳳、商、根相繼執政,王氏貴寵,一時無比。

    然而,終成帝一朝,反對王氏長期把持政權的聲音就沒有停歇過。

    建始元年,夏四月,黃霧四塞,諫大夫楊興、博士駟勝等皆以為“高祖之約,非功臣不侯。今太后諸弟皆以無功為侯,外戚未曾有也,故天為見異。”

    所以王莽終得篡漢,實是劉氏自己促成。

  • 3 # 目送歲月

    西漢王朝滅亡的原因:

    一,外戚專權

    西漢自呂后專權開始,外戚便始終伴隨著皇權。在皇帝強勢的時候,外戚就是助推的正能量,如武帝時的衛青、霍去病,昭宣時期的霍光,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武將文臣;但在皇帝相對弱勢的時候,外戚就會威脅皇權,進而動搖王朝的統治,甚至滅亡整個王朝,如西漢末年的王莽,就是以外戚身份掌握了帝國統治,操縱皇帝的廢立,最終完成了改朝換代。

    二,皇帝昏庸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強盛王朝,更難能可貴的是自開國起,連續出現九位明君,實屬罕見。但是漢成帝繼位以後,荒於酒色、疏於朝政,導致外戚擅權,使帝國大政幾乎全陷於後族王氏手中,也為王莽篡漢埋下了禍根。之後的哀帝、平帝相繼早折,西漢王朝江河日下,直至滅亡。史學家班固曾評價:“建始以來,王氏始執國命,哀、平短祚,莽遂篡位,蓋其威福所由來者漸矣!”

    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

    一,土地兼併

    隨著東漢王朝的不斷髮展,人口越來越多,人均可用土地越來越少,致使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階級矛盾不斷加深。再有,地方豪強因為家業雄厚,不斷進行土地兼併,導致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成為了流民,而這些流民就是後來農民起義軍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土地兼併嚴重動搖了帝國統治。

    二,宦官專權

    東漢中晚期以後,皇帝一般是幼年登基,外戚輔政,致使外戚勢力常常會威脅皇權。皇帝長大後,發現身邊可以相信的人只有從小照顧自己的宦官,所以為了對抗外戚,開始重用宦官,導致宦官勢力坐大,成為威脅皇權的新力量。再有,宦官專權還引起了朝堂黨爭,導致黨錮之禍,打擊了帝國的統治基礎。

    三,皇帝昏庸

    東漢中晚期登基的皇帝,不是短折而殤,就是亂而不損,尤其是桓靈二帝開始,奢侈荒淫、賣官鬻爵,一心縱情於自我享樂。正所謂主暗臣昏,朝臣們也是尸位素餐、為非作歹,宦官們聚斂錢財、揮霍無度。最終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爆發,沉重打擊了腐朽的東漢王朝。

    四,豪強割據

    豪強地主透過土地兼併,不斷控制土地和人口,並且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還逐漸控制地方人才的舉薦,使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最終形成了士族門閥。門閥的形成導致漢末割據勢力的產生,進而出現軍閥混戰、民生凋敝,最後就是帝國統治土崩瓦解。

  • 4 # 讀史明智的小電工

    個人認為,漢朝的滅亡是歸結於奸臣的。當然,權利的腐敗也佔很大原因,但是漢末時期,還沒有達到因為腐敗導致滅亡的地步。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後,少帝劉辨繼位,此時的朝廷還有著一定的威嚴,各地官府百姓還是以漢室為尊,此時若出現一位英主,未嘗不會再次中興大漢王朝。

    可惜的是,殺豬出身的大將軍何進為了對付十常侍,採納了袁紹的昏招,就是召各地將領帶兵進京。用武力威脅太后誅殺宦官。結果洩密,十常侍搶先動手殺死了何進,袁紹又帶人殺死了十常侍,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雙雙覆滅,雖是一件好事,但是對皇帝而言,卻失去了可以依靠的人。

    何進雖死了,但是讓各地進京勤王的命令卻還在,於是董卓來了。顯示讓他弟弟董旻聯合吳匡殺掉上司何苗,又招攬呂布殺掉丁原,很快就吞併了附近兩大軍閥兵力,控制了洛陽城。隨後董卓廢少帝,立劉協即位(是為漢獻帝),不久後就弒害了少帝及何太后,掌握了朝政大權。

    奸臣董卓當政的結果就是導致漢室威信掃地、名存實亡,朝堂之上忠於漢室的大臣一掃而空。大漢最後一位天子漢獻帝從此成為傀儡,各地軍閥也開始肆無忌憚的相互征伐,擴大自己地盤,此時的大漢王朝,其實已經滅亡了。

  • 5 # 平沙趣說歷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一個王朝的滅亡都有其原因,除了那些短命王朝以外,凡是長壽的王朝,其衰落和滅亡都不是短時間內完成的,它們不符合“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規律,而是問題長期累積的結果,一切都有根源。

    甚至有些中興之主也曾對那些問題進行糾正,試圖挽回王朝,但等他們逝去,繼任者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還是積弊難改,王朝被推倒重來,至於重來的這個王朝,一般都不是原來的那個朝代。

    漢朝是一個例外,它被分成兩段,有過一次推倒重來,只不過推倒並不是它是主動行為,而是被動的。

    兩漢滅亡的原因並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皇權旁落。

    西漢自漢元帝時期開始衰敗,在漢成帝時期開始加速,漢哀帝也沒能將其改變,至漢平帝時期,西漢已經被土地兼併、流民、奴婢、腐敗等等極其嚴重的問題掐住了脖子。

    因為無法解決這些問題,皇室的民心幾乎耗盡,這就為王莽篡位奠定了民心基礎,要知道作為臣子篡皇帝的第一人,王莽是很小心翼翼的,他上位之初,全國百姓都盼著他能夠給大家帶來新生活。

    民心是一方面,王莽之所以能夠篡漢,更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已經牢牢掌控住了西漢中央政府。西漢的外戚專權一直很嚴重,自呂后專權開始,外戚便始終伴隨著皇權。

    外戚也不都是廢物,如衛青、霍去病、霍光等人,都是外戚,卻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武將文臣。但外戚的權力實在太大,一旦皇帝水平不夠,就很可能鎮壓不住,像漢元帝就隱隱壓不住了,漢成帝時期王氏一門五侯,無比風光,漢哀帝時期王氏雖被打壓,也不過是因為王氏不是漢哀帝的外戚而已,到漢平帝時期,王氏復甦,徹底掌控中央政權,連皇帝的生死也操縱於王莽手中。

    西漢的皇帝像是兩極分化,從漢高祖劉邦開始,除了前後少帝和廢帝這些沒權的,一連九位有權的都是明君,然而從漢元帝開始,昏君就一位接一位,大權徹底旁落。

    公元9年,西漢王朝被王莽的新朝取而代之。

    東漢末年的問題跟西漢末年有一些相似之處,如土地兼併等,隨著王朝延續日久,貧富差距日趨拉大,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到了地主手中,豪強的經濟實力更加雄厚,平民卻因此淪為流民,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

    流民只是初級產物,只要流民足夠多,再下一步往往就是起義軍,東漢末年的流民就參加了黃巾起義,給與東漢毀滅性打擊。

    東漢的外戚也很嚴重,而東漢又多幼主,很多皇帝都是幼年登基,有的沒熬過,有的熬過來了,長大後還要考慮奪權的問題,從皇帝登基到成人,外戚掌權已久,皇帝難以聯絡到朝臣,這時候近在咫尺的宦官就成了皇帝唯一可以信任可以用的人選。

    皇帝在對抗外戚的過程中依靠了宦官的力量,奪回權力以後自然要給予回報,於是就重用宦官。此舉導致宦官勢力坐大,成為威脅皇權的新力量。

    在東漢中晚期,上位的皇帝基本都是幼主,宦官和外戚交替執政,朝臣當然也被捲進權力的漩渦,東漢末年更是爆發數次黨錮之禍,極大地削弱了朝臣集團,王朝的統治基礎被削弱。

    中央鬥得一團火熱,而東漢末年的桓靈二帝,都是昏君中的昏君,奢侈荒淫、賣官鬻爵,只顧自己享樂,上樑不正下樑歪,皇帝如此,下邊的宦官、朝臣也大多如此,大家一起壓榨百姓也沒人管國事了。流民漸起,最後演變成龐大的農民起義軍,給予腐朽的東漢王朝巨大打擊。

    黃巾起義很像一個笑話,是歷朝歷代起義軍中最菜的,明明看上去人數眾多,但卻成了即位漢朝名將的磨刀石,三下兩下就被人平了,但為什麼說黃巾起義給了東漢致命打擊呢?因為朝廷在平亂時頒佈了一項政策。

    在平亂初期,漢軍竟然節節敗退,出於恐懼,漢靈帝接受劉焉的主張,允許地方自行招兵對抗起義軍,並且還恢復州牧制度,給予地方極大的權力,此舉最終導致一個個割據政權如雨後春筍般蹦了出來,漢朝中央政府權力大減,到了後來更是形同虛設。

    軍閥們經過連年混戰,最後進入三足鼎立的三國時期,至於東漢,就被曹魏給取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中保研發布國產版大眾帕薩特碰撞測試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