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樹瀑

    為了彰顯自己的功績: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嬴政自認為這是亙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就“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讓李斯等人研究怎麼才能改變自己的稱號,以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李斯等人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嬴政反覆考慮,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決定兼採“皇”、“帝”之號,將這兩個稱呼結合起來稱為“皇帝”,成為帝制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嬴政自稱“始皇帝”,後世俗稱“秦始皇” ,從此天子稱為皇帝。

    其實這樣子過於自負了,能被尊為三皇五帝的存在都有其神話性,以及無法磨滅的大功績。比如說燧人氏鑽木取火,伏羲氏衍化八卦,女媧氏煉石補天,神農氏嘗百草~~始皇想要與之比肩都有些困難啊!不過從中央集權這個角度來看,始皇的功績就確實是很難有人能夠比擬了。

  • 2 # 鬼谷說歷史

    秦王嬴政掃六合,一統天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只用皇和帝其中之一已無法彰顯自己偉大的歷史功績,故選擇皇帝作為自己的名號,史稱秦始皇。

  • 3 # 東臨碣石s

    如此問題還要細說“皇帝”二字的意思了。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其“皇”或“帝”號,為後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稱“後”,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起源:

    “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皇為上,帝為下”。古人所說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詞則是告訴人們,天地是萬物之主。

    中國最早所謂的“皇帝”,是對“三皇五帝”的統稱。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傳說中的三個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後來許多國家混戰,各自稱帝,出現西帝、東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來到人間,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號(也有說是部落時期的黃帝、炎帝、蚩尤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將“皇”“帝”這兩個人間最高的稱呼結合起來,作為自己的稱號,從此天子稱為皇帝。先秦時期,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後”或單稱“皇”、“帝”,如:帝堯、帝舜、夏後禹、商湯王、周文王、周武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嬴政自認為這是亙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就“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讓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麼才能改變自己的稱號,以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李斯等人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嬴政反覆考慮,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決定兼採“皇”、“帝”之號,將這兩個稱呼結合起來稱為“皇帝”,成為帝制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嬴政自稱“始皇帝”,後世俗稱“秦始皇” ,從此天子稱為皇帝。至中國明代,行文中“皇帝”一語已經很常見,如明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皇帝曰:‘巡撫僉都御史可立厥治行勞哉,賜汝朱提文蟒。汝(袁可立)嘉而毛帥驕愎不協,蠱於兵,滿蒲昌城襲報用敢獻功。”

    “皇”

    自公元前3000年至前21世紀,是中國文明初起的時代,三皇的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伏羲、女媧、神農。還有一說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傳說伏羲氏(又稱羲皇),以通神明之德創八卦,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致嫁娶,以麗皮為禮,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又創造了五絃琴,即後來的七絃琴。而已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就約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確實應該是中華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媧是在伏羲氏以後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樂的開始,傳說她練石以補天,聚蘆灰以止滔水。神農氏繼女媧後為天下共主,傳說他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開始蜡祭和市場。看來,至他開始,中華民族開始進入農耕社會。

    “帝”

    根據《史記·五帝本紀》的說法,“五帝”乃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黃帝,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原居於西北,建都有熊(今河南新鄭)。炎帝,姜姓,號烈山氏或厲山氏。時南方強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領蚩尤率領之下,和炎帝爭奪黃河下游地區,炎帝失敗,向黃帝求救,並結為聯盟。炎、黃二部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在大將風后,力牧的輔佐下,大敗蚩尤,結果蚩尤被殺。涿鹿之戰後,炎黃兩部落發生戰爭,黃帝擊敗了炎帝。從此,中原各部落鹹尊黃帝為共主,炎、黃等部落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中華民族素自承為“黃帝后裔”,又因炎、黃兩部落融合成華夏民族,故也稱為“炎黃子孫”。

    皇帝

    帝制時代最高統治者稱號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其“皇”或“帝”號,為後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稱“後”,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 4 # Breakupthemaster

    為了表示自己是曠古絕今的人物,創立了亙古未有的功業,超越了三皇五帝,所謂“德兼三皇、功蓋五帝”。

    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令大臣們討論怎樣對自己稱呼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功績.於是李斯等人上言“古有天皇、地皇、泰皇,以泰皇最大,請以泰皇自稱,以顯功績.”秦始皇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於是採“泰皇”之“皇”,“五帝”之“帝”合為"皇帝”顯示自己的功績.

     “皇帝”稱謂的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還反映了一種新的統治觀念的產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時就稱“皇”。“帝”是上古人們想象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一,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權的一個產物。

    秦統一六國後,秦王嬴政自以為功大無比,把以前帝王的稱號皇與帝連在一起,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自稱始皇帝,後代稱二世、三世皇帝,以致千代萬世,幻想秦朝統治萬世無窮.

  • 5 # 寄暇學宮

    嬴政選擇“皇帝”做為自己的尊號,並不是認為自己的功績堪比三皇五帝,只不過是走了一個正常的程式而已!

    嬴政統一了天下之後,馬上就面臨了非常重要的問題。採用什麼方式來統治這個帝國?經過廳議之後決定採用郡縣制。

    決定採用郡縣制來進行統治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制度、官職的稱呼問題。嬴政當然也做為一個新的帝國君主,理所當然的也要有一個新的稱呼。

    秦帝國雖然是與周王朝完全不同的一個帝國,但是有一點還是與周王朝相同的。那就是等級制度。

    這個等級制度最明顯的一個標誌,就是到了什麼等級採用什麼等級的稱呼。屬於侯這一等級就是稱作侯;屬於公這一等級就稱作公。不按照這個規矩來就是僭越。後來大家都學壞了,到了戰國後期那些國家的君主們都僭越稱王了!

    早在秦昭襄王的時候,秦昭襄王就派魏冉出使齊國說服齊閔王稱帝。於是秦王和齊王就一起稱帝了!秦國和齊國就在等級上壓了其它國家一頭。不過迫於壓力最後又取消了帝號。

    嬴政在統一了天下之後,肯定不能再使用王這個尊號了!比王高一等級的尊號,自然就是帝。所以當李斯提出:“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採用李斯等人的“泰皇”這個尊號,就越過了“帝”這一等級,也就是說有了僭越的嫌疑。所以嬴政按照等級制度做出了最後的決定:“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

    這段話說得很清楚,就是採用“帝”的尊號,只不過帝號前面冠上的是“皇”這個美譽而已。而做為秦始皇的父親,莊襄王便被追尊為“太上皇”以示尊崇。

    等到後世開始抨擊秦始皇的時候,就把“皇帝”給解釋成了功績堪比“三皇五帝”。由此作為秦始皇狂妄自大、好大喜功的佐證!

    司馬遷在《史記》中把秦始皇的傳記名為《秦始皇本紀》,在文中把秦始皇記作“始皇”。這種記法又把秦始皇給拔高了!如果不是以此來暗示秦始皇僭越,那就是肯定了秦始皇的功績。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清酒後勁為什麼特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