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瘋趣樂園

    結拜到底結的是情義,還是生死?

    老百姓俗稱的“拜把子”,或者“結拜”,這種儀式叫做“義結金蘭”。

    “金蘭”一詞出自《周易》: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這裡的“臭”讀作xiu(四聲),是“香味”的意思。

    好多人認為“結拜”源於三國時的“桃園三結義”,這多半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

    其實不然。

    《三國志》上記載劉關張的關係是

    “食則同器,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只是說他們感情好,像兄弟一樣,並不是說他們真的結拜了。

    實際上結拜這種儀式應該是興起於宋元時期,所以早期的話本才會說劉關張三個人結拜了,然後又影響到了羅貫中,將這一故事寫到了《三國演義》,因而被廣為傳頌。

    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簡單地說就是一個編織手工業者劉備、一個小商販關羽和一個屠宰場老闆張飛,三個熱血青年,不滿足於現狀,為了共同的目標,準備狠狠大幹一場,因而結為兄弟的故事。

    而我們今天著重要說的,就是他們結拜時的誓言:

    “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這幾乎已經成了後世結拜誓言的範本。

    尤其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一句,更是非說不可。

    但是我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歷來結拜的兄弟姐妹當中,“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卻是寥寥無幾。

    例如:關羽、張飛被東吳害死,劉備雖然悲痛欲絕,揚言報仇,卻也並沒有追隨二位兄弟於地下。

    《水滸傳》中,梁山108將大聚義,最後徵方臘死的死,傷的傷,走的走,卻也並沒有“同年同月同日死”。

    《天龍八部》裡,也許一組義氣深重的結義兄弟:蕭峰、虛竹、段譽。

    最後蕭峰在雁門關,以氣壯山河的一死換來宋遼兩國數十年的和平。

    虛竹和段譽對這位大哥的敬仰不可謂不真摯,但也沒有按照當初誓言所說,與大哥“同年同月同日死”。

    以上所說還都是真心實意的結拜兄弟,至於各自心懷鬼胎的假結拜,就更不用說了。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這是為什麼?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關鍵在一個“願”字。

    這句話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我們出生的時候,有先有後,並且互相不認識,這已經是過去的事,無法強求。

    但從今天起,我們為了共同的志趣走到了一起,結為兄弟,從此就要禍福與共,肝膽相照。

    最理想的結局就是一起走到生命的盡頭,這是我們共同的心願,那樣才不會給活下來的兄弟留下悲傷。

    所以,這只是兄弟間最真摯最美好的一種願望,並不是一位兄弟死了,其他的兄弟就一定要自殺相隨。

    輕視自己的生命是不值得肯定和提倡的,除非是革命先烈為了崇高的信仰而寧死不屈才值得被人讚揚。

    想明白了這一點,才真正懂得古人結拜時的用心,和美好的追求。

  • 2 # 紫氣東來55555

    我們看很多古典小說和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總會碰到意氣相投的兩個人或幾個人,出於共同的價值觀和理想追求,提出結拜兄弟或姐妹的橋段。這種儀式叫做“義結金蘭”。

    “金蘭”一詞出自《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好多人認為“結拜”源於三國時的“桃園三結義”,這多半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

    其實不然。

    《三國志》上記載劉關張的關係是“食則同器,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只是說他們感情好,像兄弟一樣,並不是說他們真的結拜了。實際上結拜這種儀式應該是興起於宋元時期,所以早期的話本才會說劉關張三個人結拜了,然後又影響到了羅貫中,將這一故事寫到了《三國演義》,因而被廣為傳頌。

    94版《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

    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簡單地說就是一個編織手工業者劉備、一個小商販關羽和一個屠宰場老闆張飛,三個熱血青年,不滿足於現狀,為了共同的目標,準備狠狠大幹一場,因而結為兄弟的故事。

    而我們今天著重要說的,就是他們結拜時的誓言:

    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這幾乎已經成了後世結拜誓言的範本。尤其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一句,更是非說不可。

    但是我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歷來結拜的兄弟姐妹當中,“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卻是寥寥無幾。例如:關羽、張飛被東吳害死,劉備雖然悲痛欲絕,揚言報仇,卻也並沒有追隨二位兄弟於地下。

    《水滸傳》中,梁山108將大聚義,最後徵方臘死的死,傷的傷,走的走,卻也並沒有“同年同月同日死”。

    98版《水滸傳》梁山大聚義

    《天龍八部》裡,也許一組義氣深重的結義兄弟:蕭峰、虛竹、段譽。最後蕭峰在雁門關以氣壯山河的一死換來宋遼兩國數十年的和平。虛竹和段譽對這位大哥的敬仰不可謂不真摯,但也沒有按照當初誓言所說,與大哥“同年同月同日死”。

    03版《天龍八部》蕭峰自盡

    以上所說還都是真心實意的結拜兄弟,至於各自心懷鬼胎的假結拜,就更不用說了。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這是為什麼?難道結義時所發的誓言,只是說說而已,當不得真嗎?那又何必去說,自欺欺人!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許久,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某一天,我躺在床上,冥思苦想,終於把這個問題想透徹了。原來從一開始我就把這句話理解錯了,鑽了牛角尖。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關鍵在一個“願”字。這句話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我們出生的時候,有先有後,並且互相不認識,這已經是過去的事,無法強求。但從今天起,我們為了共同的志趣走到了一起,結為兄弟,從此就要禍福與共,肝膽相照。最理想的結局就是一起走到生命的盡頭,這是我們共同的心願,那樣才不會給活下來的兄弟留下悲傷。

    所以,這只是兄弟間最真摯最美好的一種願望,並不是一位兄弟死了,其他的兄弟就一定要自殺相隨。輕視自己的生命是不值得肯定和提倡的,除非是革命先烈為了崇高的信仰而寧死不屈才值得被人讚揚。

    想明白了這一點,才真正懂得古人結拜時的用心,和美好的追求。

  • 3 # 盛說紛紜

    無論是在古代小說記載中,還是影視劇的描述中,我們總會看到幾個意氣相投的人,他們出於共同的價值觀念或者理想追求,提出要結拜為異性兄弟,而在結拜的時候總會喊出這樣的一句口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事實上,這種結拜儀式古人稱其為“義結金蘭”。

    提到古人的結拜,絕不多數人都會認為是源於三國時期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三結義”,其實這個故事本就是《三國演義》演繹而來的,其真實性還是有待考究的。在真正的史書《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劉備,關羽和張飛的關係的:“食則同器,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這也很好理解了,並沒有說他們結拜為了兄弟,而只是說他們感情好,像兄弟一樣。

    下面我們再來說說古人是否真的有做到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呢?關於這一點也確有點意思,結拜之時滿腔激情: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而真正能做到的實則少之又少,至少在史書記載中,亦或是一些小說、影視劇中我們都很難發現有做到這一點的,下面我們舉幾個例子來佐證一下。

    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結義

    在上文我說這三人並不是真正的結義,在這裡我們姑且追隨《三國演義》,就認為他們三人是結拜為了兄弟。且看三國中對三人結義的描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這段話今天看來都是無不讓人感動呀,然而在當關羽和張飛先後被東吳所殺後,劉備表現如何呢?作為一國之主,他當然不能應了當時的誓言,選擇跟隨二位兄弟而卻了,悲痛欲絕的劉備唯一能做的就是揚言要替兄弟們報仇了。

    此為其一!

    梁山一百零八好漢結義

    我們熟悉的不僅僅有《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還有《水滸傳》中的梁山一百零八好漢的大聚義,他們的兄弟情義,他們的英雄氣概,讓多少人為之感動、為之震撼。然而到最後,卻是死的死,傷的傷,殘的殘,離的離,不僅沒有做到當初“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承諾,甚至還到了自相殘殺的地步,也是可悲至極呀。

    此為其二!

    由以上兩個例子我們也不難看出即使是感情再好的結拜兄弟,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承諾,那也許有人就要問了,既然做不到,當初為何要許諾呢?是古人太過虛偽了嗎?

    實則不然,在古人的觀念裡,結拜之時喊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口號更多是對他們這種不是親兄弟卻勝似親兄弟感情的一種肯定與認可,而並非是說有其中一位兄弟死了,其他兄弟就要相隨而去。這這承諾,更多表現出的是一種精神和信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行九歌》韓非會怎麼樣除掉翡翠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