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活總是要繼續的

    這個想法很不錯,只是不具備可操作性。就像以前足協曾下通知,為了保證公平競賽,各隊必須上主力一樣,除了鬧笑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球員在場上踢的是什麼位置,只是戰術層面的問題,並沒有規則上的區分(門將除外)。換句話說,除了在本方禁區內的門將之外,其他所有球員在規則上是沒有任何區別的。誰是前鋒,誰不是前鋒,在足球規則上是無法區分的。比如說,你要求北京國安必須上一名中國產前鋒,然後于大寶作為前鋒出戰,難道你能制定規則不允許于大寶去幹中後衛的活嗎?

    現在國足沒有出色的鋒線球員,這與聯賽中鋒線外援霸佔各隊主力位置有很大關係,中國產前鋒與強力外援競爭出場機會確實很難。這個問題想徹底解決也非常棘手,從規則上無法限制外援前鋒對中國產前鋒的擠壓,要不就只能一個外援不要了。

  • 2 # 綠茵場之永不獨行

    這個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國足鋒無力的問題,但不是最根本的方法。

    和這個比較相近的是中超禁止外籍門將的政策。上世紀90年代末期,一名高水平的外籍門將幾乎是甲A各隊的標配,在1999年魯能的雙冠王賽季,塞爾維亞人薩沙更是做到了極致,單賽季僅失13球的成績是魯能奪冠的最大保障,這個時期的各隊中國產門將大多上場比賽機會了了。於是2001年閻世鐸做出了一個極為罕見的、能夠讓中國足協一心一意執行了18年的外援政策,在這期間國足從來沒有缺過優秀的門將,像現在的顏駿凌、王大雷等人都是非常不錯的。但是這種簡單粗暴的一刀切政策雖然可以保證門將的出場時間,得到充分的鍛鍊,但是缺乏更高水準的競爭和較低的青訓水平決定了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門將上限也就如此了。

    綜上所述,硬性規定每場必須上一名前鋒可以讓國內前鋒得到充分的鍛鍊,有助於他們提高水平,但是這種首發位置並不是透過競爭而來的,並且較低的青訓水平決定了他們的上限。所以說,解決國足鋒無力問題的根本方法只有兩個:一是大量聘請高水平的外籍青訓教練,一是創造好的條件,鼓勵更多的年輕球員出國留洋,這樣才是中國足球長遠發展之道。

  • 3 # 誰敢說我不溫柔

    乍一聽好像很有道理,細一想狗屁不是!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終極看法!

    這一看就是一個外行的不能再外行的外行提出的問題,就問你一句,怎麼界定一個人是不是前鋒?足球是一項十一個人無時無刻都在運動著的比賽,後衛也可以助攻到對方禁區射門,前鋒也可能要回到本方半場防守;強隊可能會大舉壓上全員進攻,弱隊可能被壓制得過不了中場全員防守,那麼誰是前鋒誰是後衛?

    足球不是積木,擺在哪裡就永遠在哪裡;足球也不是象棋,車就是車馬就是馬。一個球員可能以前踢前鋒後來踢後衛了,比如於大寶。也可能在某場比賽裡由於戰術調整,球員臨時換位置了,比如張稀哲經常會回撤踢後腰……

    所以題主的建議看似合理,其實根本是貽笑大方,只要是中前場球員我都可以說他是前鋒,只要跑進過禁區射過門,你憑什麼說我不是前鋒?甚至是沒有射過門, 我也可說對手太強了,我們攻不上去……這種天方夜譚似的想法鬥個悶子還可以,當真了就扯淡了

  • 4 # 有眼光足球

    果真足協出臺這個政策的話,並不能解決國足鋒無力的問題。

    就像當初足協為了給年輕球員鍛鍊機會,出臺了U23政策,規定每場比賽必須要有三名U23球員上場比賽。這個本意是不錯的。因為年輕球員上場後,能夠得到鍛鍊提高他們的技戰術水平。為推動中國足球的進步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可是事與願違,在實際的中超聯賽中,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各個俱樂部為了保障自己俱樂部的實力,在中超聯賽中取得好成績,採取一些消極的辦法。各種各樣的想象層出不窮。常常令人啼笑皆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有個別U23適齡青年個人的能力非常的強,在球隊當能獨當一面,即使沒有這個政策,他也會在球隊中佔有一席之地。而更多的適齡的U23球員本身能力達不到要求,只能靠這個政策的保護才能在球隊中打上比賽。一但年齡超出這個範圍,他或許在俱樂部打替補。所以經常在比賽出現U23球員你打了十幾分鐘的比賽,就被換下來的尷尬局面。最後可笑得還有剛被換上場比賽,也就是緊緊幾分鐘又被換下來。所以足協在制定U23政策時,考慮的不夠充分,失去了了制定這個政策的意義。

    如果足協出臺各個俱樂部必須有一名中國產前鋒上場比賽,一定會出現類似U23現象。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還是從長計議提高我們的青訓水平,改變我們臨門一腳的問題。這才是解決鋒無力的正道。單靠政策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 5 # 超大隻先生

    揠苗助長固然不是長久之計!

    國足連續與菲律賓和塔吉克進行了兩場友誼賽,球隊共打入了3粒進球,雖然作為國足首發中鋒的楊旭也打入了1粒進球,但縱觀兩場比賽來說,中國男足的鋒無力依舊沒有得到改善,無論是中鋒楊旭,還是新人張玉寧、王子銘和楊立瑜,都沒有改善國足鋒線進球效率低下的事實,而這一問題正是裡皮在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之前要著手改變的頑疾!

    國足鋒無力的原因,個人認為有二!

    其一,基本功不夠紮實,對足球理解不夠!入選國足的球員都是分佈在中超聯賽各支球隊的主力,這些各支球隊的主力也都是從俱樂部青年隊提拔的,我們很多俱樂部的青年隊的教練班底都不是特別的專業,所以很多球員小時候在青年隊對足球的認識就不是很透徹,雖然也是每天訓練,但對足球的悟性並不是太高,導致於現在很多隊員基本功太差,舉個例子,停球就是我們國足大多數球員最頭疼的事情!

    其二,驕傲自滿,不求上進!很多在中超打上主力的球員,特別是入選了國家隊之後,在名利雙收的情況下,對自己的要求就不是那麼的積極了,透過國足很多比賽都可以驗證,例如曲波,世青賽的時候曲波和薩維奧拉是齊名的,而在日後的發展呢?我就不多說了。很多球員都覺得自己沒有毛病,比賽輸了或者比賽沒進球,又不是自己一個人的責任!長此以往就變成了球場上的散步哥!而場外私生活過於豐富,豐富到影響到自己比賽的狀態。

    改變觀念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

    雖然強制安排一名鋒線本土球員作為首發,現在在中超球隊裡的本土鋒線球員並沒有幾個能真正幫助球隊摧城拔寨的,例如,國足主力中鋒楊旭,在中超聯賽結束12輪之後,他僅僅取得了2粒進球,對於一個國家隊主力中鋒來說,這個資料是可憐的,而張玉寧、楊立瑜、王子銘、韋世豪等幾人的進球沒有一人能超過4粒,目前中超聯賽射手榜的前10名都是外援射手,本土射手在射門精準度和射門意識上與外援差的太遠了,雖然揠苗助長並不能實際的改善鋒無力的根源,根源還是在青訓體系中選擇有能力的足球教練員,從小球員的時候就開始灌輸歐美先進的足球理念和足球人知,並不是只要會踢球就是萬事大吉!

  • 6 # 觀相聽聲論江湖

    國足的鋒無力並非因為外援佔據位置,沒有鍛鍊空間導致。真正的原因還是在於我們自己的問題。

    足球發展有自己的規律,硬性的規定只是在拔苗助長,已經實行了兩年的U23政策現在看來已經是一個失敗的政策,不過表面上看來失敗的原因在於一些俱樂部對於政策的敷衍,但是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足協政策破壞了足球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拔苗助長是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人才的。

    就拿已經實行了多年的門將政策來說吧,表面上看中國這些年在門將位置上沒有明顯的短板,而且王大雷、顏駿凌等也展現出了一定的實力,但是實際上在門將位置上失去了和國外高水平門將的交流和學習,使得國內門將水平始終不能再精進一步,不過由於門將位置上的特殊性,所以這個政策也是中國足球職業化以來執行的最堅決和最徹底的一項政策。

    任何一項針對聯賽的規則和政策,不能一味的只是拍腦門決定,要根據自己國家聯賽發展做長遠打算,不能破壞聯賽的整體發展,一個健康有良性發展的聯賽才能帶動整個國家足球氛圍的發展,能讓足球從業者們感受到希望,像國內聯賽這樣整天的規則不斷變化,不僅讓俱樂部感到無所適從,更讓從業者們感覺到自己只是棋子,感受不到希望,只能整天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都只是為了自己當下生活而踢球,沒有了更高的追求,這也是中國足球水平一直沒有精進的一個原因之一。

    前鋒擔任著攻城拔寨的任務,一個好的前鋒確實需要上場時間來保證自己的競技狀態,但是前提是需要有相應的能力,本身自己需要用自己的能力和狀態去競爭這個上場的位置,不能僅僅依靠著政策庇護來獲得上場時間,如果這樣的話,難免會造成一種惰性,失去對自己的提高的要求,這對於水平的提高是極為不利的。

    還有一點即使足協有這樣的規定下發,俱樂部能怎麼去執行也是一個大問題,就像現在的U23政策,俱樂部也不是想法設法的去應付麼?永遠不要低估俱樂部的智慧,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那麼這些政策和規定又有什麼用呢?

    解決鋒無力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加強青少年的青訓工作,想要增加比賽機會,可以建立相應的青年聯賽,這個聯賽不是像現在的有些比賽組織那樣連業餘聯賽水平都不如,而是要有相對應的比賽後勤和組織工作,當然也要有一定的資金來刺激這個聯賽的健康發展,這才是中國足球水平提高的唯一途徑。指望拔苗助長不可能成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易烊千璽是一名合格的偶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