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l甲6
-
2 # 柳州奇石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我來答
百度知道
十分鐘內有問必答
立即下載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我來答
5條回答
餘薯片
來自百度知道認證團隊 2018-11-01
1、崑曲
崑曲又稱崑劇、崑腔、崑山腔,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
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唸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莆仙戲
莆仙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據統計,莆仙戲現存傳統劇目5000多個,約佔全國各劇種傳統劇目總和的三分之一。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楊柳青木版年畫
楊柳青木版年畫,天津市民間傳統美術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楊柳青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飽滿,寓意吉祥,雅俗共賞。
它採用刻繪結合的手法,刻工精美,繪製細膩,人物生動,色彩典雅。
2006年5月20日,楊柳青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
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中國傳統醫藥之一,由中國中醫科學院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中醫對生命與疾病的認知是基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產生的認識人體生命現象和疾病規律的一種醫學知識。中醫生命與疾病知識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髒象、經絡、疾病與證候、病因病機、辨證、治則治法、五運六氣等內容。
2006年5月20日,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醫藥類,專案編號Ⅸ-1。
0 10 8
garlic_a
來自百度知道認證團隊 2018-10-28
1、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製技藝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製技藝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而興起,其間不斷髮展創新,一直流傳至今。它以手口方式傳承,沒有詳細的文字記錄。
現喀什市古則爾社群下屬的闊子其亞爾比西居民區是世世代代從事土陶作業的地方。這裡的土壤為粘土,是製陶的重要原料。土陶製作者即利用這種粘土製陶,不經任何加工,不新增配料,以水和泥製成器皿狀,再塗以不同顏色,燒成光澤美觀的生活用品。
英吉沙縣也是維吾爾族製陶的重要地區,長期以來其製品遠銷南疆各地。其產品造型精美、古樸,具有典型的維吾爾風格。英吉沙的土陶分為素陶和琉璃陶兩類,都以黃泥製坯,素陶是直接燒製的,琉璃陶則成坯施釉後再燒。因釉料有鋁、黑鐵渣、石英石、紅土等不同成分,故燒成後有深綠、淺綠、棕色、白色、土黃、土紅、奶黃等顏色。
2、揚州評話
揚州評話是以揚州方言徒口講說表演的曲藝說書形式,流行於蘇北地區和鎮江、南京、上海等地。興起於清初,不久就形成了“書詞到處說《隋唐》,好漢英雄各一方”的繁榮局面,獨步一時的書目有《三國》、《水滸》等10部,身懷絕技的著名說書家也有20人之多。
到了乾隆年間,有的藝人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加工充實傳統節目,有的則創編新書。如屢試不第後成為揚州評話藝人的葉霜林把自己的遭遇和激憤心情寄寓到《嶽傳》中,說演《宗留守交印》“聲淚俱下”,感人至深;浦琳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編說《清風閘》,塑造了以皮五辣子為代表的一批社會底層人物形象,影響深廣。
3、西施傳說
西施居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美的象徵。 西施傳說的發端地——浙江省中北部的諸暨,曾是春秋時期越國的古都。
西施傳說產生於春秋末期,起源於民間口頭講述,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墨子》和《孟子》等,經歷代口耳相傳,流傳範圍擴大,內容不斷豐富。
西施傳說以吳越爭戰為歷史背景,以西施一生傳奇經歷為主幹,以人物傳說(如“東施效顰”)、地名傳說(如“白魚潭”)、物產傳說(如“香榧眼”)、風俗傳說(如“三江口水燈”)等為枝葉,從不同角度歌頌了西施的美麗、善良和“為國甘獻身”的奉獻精神。
4、崑曲
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崑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
崑腔及其戲劇結構(旦、醜、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劇種所借鑑。《牡丹亭》、《長生殿》成為傳統的保留劇目。崑曲表演用鑼鼓、絃索及笛、簫、笙、琵琶等管絃和打擊樂器伴奏。崑曲的舞蹈動作主要分作兩類,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5、梨園戲
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唸聲腔”的“閩浙之音”,距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臺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儲存了宋元南戲的諸多劇作、唱腔和演出規制。它分小梨園(七子班)和大梨園的“上路”、“下南”三個流派,每個流派各有號稱“十八棚頭”的保留劇目,儲存了《朱文》、《劉文龍》、《蔡伯喈》、《王魁》等25種南戲劇目。梨園戲至今仍存在於舞臺之上,並基本保留了原生態的戲劇樣式。
-
3 # 浮蓋山
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的是體現在精神層面的東西,比實物來的抽象一點——如戲曲、崑曲、犁園戲等等;它們往往在臺面上是廣大觀眾耳熟能詳的精神糧食或是不可或缺精神依託和寄託,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一種不被人熟知或不太常見的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糖勺澆鑄(築)”
先看下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糖勺澆鑄(民俗工藝)在我家鄉縣城的的休育廣場休閒場地上,經常在擺著一小矮桌,矮桌邊上豎著一彎銅錢,上掛一小牌;上書“非物質文化遺產”,桌子下面箱子裡盛滿了晶瑩剔透略帶黃色的小顆粒(小糖塊),和一個手握長柄的糖勺子,這是主要工具;然後在桌面上壓上一塊厚實塑膠面板,估計有8mm的厚度,這是主要操作檯——這是一個年近六十的老人的傑作,每次只要他一出現,把攤位擺好,立馬外面就圍滿了觀看的人群;他的主要生意物件是學生群體和小孩子,哪麼請看——
①每接一單生意,都是現場操作,邊作邊完成,速度很快;這邊沒好,下邊又上了,他的操作實體有:澆鑄名字、動物花卉等實體操作……
②以製作名字為例:如“唐小名”,這時老藝人在糖勺子上加好糖塊,放在箱面上支好,開啟電磁爐,一會兒糖塊就“茲、茲”地冒氣,再用竹筷攪勻,這時老藝人右手握著糖勺子往塑膠板面上澆鑄名字。
④三個字名澆鑄好後,稍微略涼一會,這時師傅就用糖鏟子,所謂的糖鏟,猶如一柄鐵劍樣似,唯一不同的地方是鐵劍兩邊沒有開封,是鈍口,不是利器;只是一柄工具而已。
⑤字名弄好微涼後,師傅就用糖鏟子小心鏟離塑膠面板,按次序排好,再在名子上按上一根圓細竹籤,並在竹籤上澆滴上幾滴糖水,待沾牢後,拿起套入透明的薄膜料片夾好,就算大功告成了!
這種“糖勺澆鑄”是一種不常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似工藝品,它的產生和傳承,體現老一輩藝人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和智慧結晶,才能一代一代的傳承發展下去!
回覆列表
相比與其他那些耳熟能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陝西平利縣的弦子腔算得上是鮮為人知。去年答主在平利縣旅遊時也是第一次聽到弦子腔,對弦子腔印象深刻,後來得知平利弦子腔早在2011年就經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弦子腔因用弦胡主奏而得名,是集腔音樂、聲腔、調式、板落、曲牌、打頭和演唱的一套完整的地方戲曲劇種。作為一種古老的地方民間藝術,弦子腔唱腔板式齊全,既有喜悅型別的“平腔”,又有悲苦型別的“苦腔”,還有號子“喊腔”。唱腔以上下句為基礎,依不同板式而變化,表現戲劇衝突。時而清亮婉轉,時而氣勢磅礴,極具表現力和感染力。三尺生絹做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說的就是另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聽著熱鬧的鑼鼓聲,白幕後的燈光一亮,原本黑忽忽的皮影人頓時“活”了過來。陝西平利縣的皮影戲也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平利弦子腔作為皮影戲的幕後音樂,與皮影戲互為一體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