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0
回覆列表
  • 1 # 無邪記憶

    由於司馬遷在《史記》之中為我們塑造了一位悲情英雄的形象,所以很多人都會項羽抱有些許的同情和欣賞,比如李清照就曾經寫道:“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也頗有些人為項羽感覺到惋惜,作為英雄的項羽怎麼會有垓下之圍呢?為什麼有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呢?

    項羽是個可悲的歷史英雄,本來確實是,問天下誰為英雄,非此君莫屬。項羽得天下,本是情理之中,皆因豪爽少心計,面對劉邦這樣的市井對手,一個出身貴族,光明正大。一個陰險自私,人品低劣。項羽最後還是入人圈套,一步步走向失敗。項羽若得天下,中國古代史,應該比文景之治更光鮮。項羽是個心胸開闊的英雄,得天下,以項羽的為人,可以共患難,也可共天下,不會誅殺功臣。

    楚漢戰爭末期,項羽在垓[gāi]下遭遇十面埋伏,他帶領800多人浴血奮戰殺出重圍。在漢軍的一路追殺下,到達東城時只剩下28騎兵,身後卻是幾千漢軍,按理說這個時候項羽已經走投無路,但他卻沒有選擇自盡,反而帶領手下衝入敵陣,斬殺百餘人又將漢軍逼退。(帝國的興衰)銅牆鐵壁的包圍項羽都毅然突出,這一路奔逃也顯示出他其實早有退守之意。但在烏江邊上,眼看可以渡江逃回老家之時,他卻留下慷慨遺言自行了斷,這顯然不僅僅是傲氣使然,更為合理的解釋是什麼呢?

    在歷史上,英雄從來都是打不過流氓的。但是,對於劉邦和項羽來說,並不能簡單地用英雄和流氓來解釋他們最終的命運。劉邦之所以能取得勝利,劉邦後來和其大臣總結出了很多原因,比如劉邦的豁達大度、劉邦的知人善任,項羽的剛愎自用等等。這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從根本上說,劉邦則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而項羽則是在逆歷史潮流而動。那麼當時的歷史潮流是什麼呢?就是統一!

    項羽得天下,不會有外戚專權,政權混亂。項羽失天下,是先敗。劉邦得天下,先勝後敗。劉氏天下,幾乎易呂。呂后與劉邦,同道中人也,一丘之貉。而項羽心愛之人虞姬,美貌忠情,善良溫柔。呂后所為,應該是虞姬所不為的。虞姬對項羽是真情,在她的身上所表現的是愛情高於一切,愛是無價的。項羽和虞姬,真正是一對風雨同舟的愛人。有虞姬這樣一個後宮,項羽會施善政,愛臣民。不會出現呂后血腥的殺戮。

    會師西進,鴻蒙宴上,他瞧不起劉邦,從沒把此人當作是自己的對手,因為他覺得劉邦不配,他的生死其實是無所謂。驕傲自大,不納范增的建議。入主咸陽,燒阿房,殺秦嗣,禍亂關中,失去民意基礎,分封十八路諸侯,自封為西楚霸王,他選擇了霸道而非王道。而項羽雖也並非全是無謀,但有謀無奸,謀不贏人。也或是英雄本性從不屑“奸”,所以其終是敗於“謀、奸”雙全的劉邦集團。

    最後點評:歷史選擇了劉邦而非項羽,說明帶著仇恨的種子走不長遠。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快方法,絕不是最好的方法。項羽缺乏仁義之心,又缺失民意基礎,性格高傲,所以才剛愎自用,不喜建言,同時他又是一位非常傑出的軍事將領,但不適合做一名政治家,缺乏政治眼光,他眼中的天下,就是楚人管楚國,齊人管齊國,缺乏大一統觀,試想一下,即使沒有劉邦的出現,天下豈不是又回到戰國時代。

  • 2 # 探求事實真像

    首先感謝邀請,我認為,項羽的成敗完完全全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有一句話說的好,叫得了大小姐的病,卻沒有大小姐的命。用在項羽身上比較合適的,項羽很想稱霸,但他空有滿腔熱血,卻沒有一點頭腦。所以,要我去分析項羽,我感覺,只能用猛將兩個字來形容他,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項羽有勇無謀,不是皇帝人選。一個皇帝,尤其是要做項羽那個時候的開國皇帝,必須具備有勇有謀的素質,還要有海一樣的胸襟,但我們知道,項羽小家子氣大重,也可以說是僅有力氣,沒有其他任何本事,關鍵是沒有任何謀略,只知道殺伐,比如他的活埋十萬投軍,屠城,火燒阿房宮等創舉,尤其是前兩個,只能說明他勇猛,能打,但正是他的這種做法,讓人對他絕望,都遠離他。

    第二,不能知人善任,沒有當皇帝的命。項羽身邊缺人嗎?一點也不缺,韓信開始是投奔的他的,但他看不上人家,結果投靠了劉邦,並且幫助劉邦成就了一番偉業。亞父厲害吧,幫他設計了鴻門宴,可是呢,他根本就聽不進去亞父的建議,讓到手的機會溜走,氣得亞父也離他而去。一個皇帝,如果不能知人善任,不能聽得進大臣的良策,那麼,這個皇帝離亡國也就不遠了,如果想建國,稱王,那就必須得用人才,聽良言,施仁政,但是項羽沒有做到,所以,他的性格不適合做王。也可以說是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吧。

    最後一點就是,項羽如果不是出生在那個年代,恐怕就只能是一介武夫。就像我上面所說,性格決定命運,他喜歡殺人,對人一點不留情,恐怕遲早會招來殺身之禍,他聽不進去人家意見,眾叛親離是遲早的事。

    總之,用一句話來形容項羽,那就是一介武夫。

  • 3 # 微微風生

    項羽是一名叱吒風雲、戰功顯赫,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大英雄。

    項羽最大的歷史功績就是推翻了秦朝統治。秦始皇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採取廢分封實行郡縣制、焚書坑儒、收集天下兵器等措施,從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思想上等多個維度把中華文明迅速帶入了封建社會。卻沒有休養生息發展生產,而是一味殘酷剝削壓迫百姓,民怨沸騰。在這種情況之下,項羽起兵舉事,率領雲集響應的諸路軍馬,結束了秦朝暴政。

    項羽的人格魅力流芳百世。首先他是一個大英雄,力能扛鼎、武功蓋世,經歷鉅鹿之戰等大小戰役不計其數,令敵人聞風喪膽,讓盟友心悅誠服,號稱西楚霸王實至名歸。其次他是一個大丈夫,對妻子始終如一,對故鄉將士恩恤有加,性格耿直豪爽、正義感爆棚,深受父老將士愛戴,寧可自刎烏江也不願苟且偷生。烏騅馬戀主果斷跳江,李清照追慕不願東渡,項羽的真性情流傳千古。第三他是一個真君子。始終以誠待人,不屑於玩計謀耍手段,面對40萬秦軍壓境,他毫無懼色,率5萬楚軍馳援趙歇;鴻門宴上念及約定和功勞不忍加害劉邦;分封諸侯論戰功不論出身等等,始終坦坦蕩蕩、光明磊落,令後人景仰。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項羽的上述優點造就了名震天下的西楚霸王,但也造就了一個悲劇英雄,令人扼腕嘆息。

    他武功很強戰功很高,導致他過於崇拜武力,輕視謀略,身邊有智囊而不用。

    他唯才是舉唯功是論,導致他統籌考慮不周,安排不當,埋下動亂禍根。

    他性格直率自視甚高,導致他面對失敗輕易認命,不肯捲土重來令人嘆息。

    總之,項羽的人生大起大落,英名一世。性格決定命運,他或許並不適合當皇帝,而更適合當大將軍、元帥。

  • 4 # 我在偷吃松果

    毛主席說過:“劉邦是傑出的政治家,而項羽只是普通的農民起義領袖”。

    個人認為秦朝之所以短命,就是因為其他六國的忌恨。當時有一句話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主要是秦國打敗楚國,楚國死了太多的人,付出的代價過於慘痛。

    所以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秦軍主力於鉅鹿。而劉邦則聰明地先佔了秦都咸陽。由於之前同楚懷王約定的先入關之為王,所以理論上劉邦是可以稱王的。

    而且項羽擁護楚懷王,所以他屬於楚國,而劉邦國號為“漢”。這就是劉邦高明的地方,因為立號為“楚”依然會遭人忌恨,而立為“漢”就不會。這也是項羽悲劇的地方。

  • 5 # 冀州人居四環

    一齣《:霸王別姬》牢牢地抓住人心:項羽是百姓心中悲愴的英雄!他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情勢危急,而殘存將士依然不棄:其威望及號召力化作誓死一搏的精神力量!漢軍步步緊逼,經反覆撕殺,項羽及殘存一人馬,退敗江邊。面對漢軍無一降服。八百子弟寧為玉碎,不過江東;面對淘淘江水項羽手握龍泉自刎江邊,並將頭顱留賜降漢的舊時部屬:一代豪傑以悲壯的結局,宣告楚漢相爭的結局!

    關於楚漢相爭的歷史,在巜史記》中有詳盡而生動的闡述。司馬遷老夫子以醮滿同情的筆端記載這段歷史。

    秦的暴政引發了陳勝吳廣大澤鄉揭杆而起。秦兵雖耐苦戰,但擋不住勢如洪水的各路義軍。秦始皇的萬代江山夢想:不過數十年只及兩代而亡。在各種義軍中:既有陳吳的下層群眾更有趁機復國的舊王侯貴族,項羽及叔父項梁是要恢復楚國的貴胄。羽自幼懷著復國的夢想,習武讀兵書:一心尋機興楚。陳吳大澤鄉揭杆起,項羽率眾復國。各路義軍勢如滔滔江水:熊熊烈火,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了暴秦。在眾多義軍中項羽代表的舊時王侯貴㵀和代表中小貴族及新興的地主商人的劉邦集團,是力量強大的兩支義軍。為、攏絡人心,共舉傀儡,以為號召!項羽與秦軍屢屢惡戰擊潰秦軍舊部。待他領兵西過潼關,卻是遍插漢幟。劉邦巧妙地實現戰略目標,“先入咸陽為王”。項羽損兵折將,百戰苦鬥才取得成功。自然不會、避讓這難得的勝利。在權衡利弊得失之後,劉邦退據漢中。實行養晦方策。最後囤集,力量,經百戰而愈強,各路諸侯聽命,將士奮勇,統帥韓信巧用戰策,屢屢挫敗項羽人馬。,而有前述的垓下之戰。項羽之敗除剛愎自用之外,在於他違反了新興地主啇人的利益,不能獲得最大的支援。

    項羽善戰,但是缺乏軍事統帥的綜合能力,威武而少謀略,望重而少廣採眾議。這也是他的政治軍事遺產的一部分。

  • 6 # 94310417小云

    窮兵黷武一頭霧水的怪獸,大老粗,擁天下最強大的武力機器,確慘敗於一個史上最爛的地皮流氓手下,別以為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勇者題材的故事這麼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