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聽張教主說

    究其原因來自三方面:

    一、社群的七個特徵

    根據潛伏在不同社群中得到的發現,一個好的社群應當具備以下7個普遍特徵共同價值觀、共同目標、行為規範、組織結構、內部連結、榜樣力量、穩定產出,否則只是一個群無法稱之為社群:

    共同價值觀:“人以群分,物以類聚”,通常這群人都會有共同的價值觀標籤,例如,羅輯思維的“愛智求真”。共同觀看起來很虛,但是它能夠像憲法指導和統一社群成員意識,形成一些具象的內容,我們稱之為亞文化,比如社群的logo、音樂、口號、俚語及手勢等。

    共同目標:社群有若干件共同的目標,包含有大體目標和小目標。社群成員為完成共同目標相互幫助和協作,例如,“考研複習群”,讓每一個群成員順利透過是社群成員共同的目標。共同目標必須是符合大多數社群成員意願的。在這個大目標之下,又有許多小目標,例如每個月完成特定內容的學習;

    行為規範:能夠清晰的告訴社群成員:“要實現共同目標,需要做哪些事情”,例如,“不出局”社群,為達成七年以後去南極的公共目標,要求社群成員必須7日寫一篇文章,透過“輸出”倒逼“輸入”的方式提升自己,每週社群成員進行作業的相互檢查。行為規範越簡單效果越好,如果要求太多難度太高,會直接影響社群成員的積極性,可能導致社群成員選擇放棄。在社群運營過程中一定是“過程大於結果,鼓勵大於批評”,要讓每一個參與的人都覺得有收穫、有信心堅持下去;

    組織結構:一個社群會有不同層級,有社群的發起者或者管理者、有熱心的貢獻者、有普通參與者,有些社群組織清晰,層級較為細分,像不出局社群,有踐行者、組長、值月生、班長,在群之上還有校長等。不同層級,承擔的著不同的責任與權力,需要不斷的引導社群底層的人們向上一級走,形成正向內部的迴圈,這種驅動可以讓社群持續運轉和達到複製性。

    內部連結:社群中的每一個人都有平等發言權,透過社群中持續的產生互動和協作,讓社群成員能夠相互認識、相互信任,產生情感連結,透過多重方式的內部連結,讓整個社群最終達到一個穩固的狀態。

    榜樣力量:每個社群都需要有若干個榜樣,我們有時候稱之為KOL(意見領袖)或者靈魂人物。像“羅輯思維”社群靈魂人物是羅振宇,由羅振宇主導社群理念和價值觀的輸出,而像去中心化的“007不出局”社群靠的是無數普通人榜樣,透過普通人來傳遞價值理念,這種榜樣會比大咖更有說服力。榜樣的影響力越大,這個社群的號召力也越大。

    穩定輸出:社群要有持續穩定的產出,產出形式可以是產品、音訊節目、文章、品牌活動,穩定輸出是社群存在的根本,同時透過穩定輸出,能夠讓社群之外的人瞭解到社群,並且鼓勵更多人融入社群。產出過程中需要鼓勵社群成員的共同參與,從一個人輸出轉變為一群人輸出,從PGC逐步轉變成UGC,並且能夠讓參與的社群成員體會到自身價值的提升。

    我們如何打造一個優質的社群呢?下面我介紹一下ISOOC框架:

    二、社群五要素ISOOC

    一個好的社群應當包含5個要素,分別是同好、結構、輸出、運營、複製。透過這五個要素,可以指導我們如何打造社群。

    1. 同好(Interest)

    所謂同好,就是對某種事物的共同認可或者行為:

    可以基於某一個產品,如蘋果手機、錘子手機、小米手機

    可以基於某一種行為,如愛旅遊的驢友群、愛閱讀的讀書交流會

    可以基於某一種標籤,如星座、某明星的粉絲、PPTer

    可以基幹某一種空間,如某生活小區的業主群

    可以基幹某種情感,如老鄉會、校友群、班級群。

    可以基於某一類三觀,如“有種、有趣、有料”的羅輯思維

    社群裡面的人要能借助這個同好連線能夠解決自身的某一個痛點,例如找到極大的情感慰藉、極大的互動快樂、極大的現實利益,三者滿足其一社群才能持續。在做社群產品定位的過程中,“同好”越精準越好,如果範圍太大,很容易導致人群定位不清晰。例如,筆者在打造一款針對上海青少年人群文化類產品時候,最初從“上海文化”入手發現難以吸引到種子使用者,在透過使用者痛點分析後把範圍縮小到“滬語”,因為切入點小所以搭建迅速。

    2. 結構(Structure)

    結構,決定了社群能否存活,包含4個內容:組織成員、交流平臺、加入原則、管理規範。

    組織成員:最初的一批成員會對以後的社群產生巨大的影響

    加入原則:設立一定的篩選機制作為門檻,一是保證質量,二是讓新加入者感覺加入不易而格外珍惜;

    管理規範:設立管理員,不斷完善群規,透過管理統一群成員的行為;

    通常社群結構可以“中心化”和“去中心化”。

    中心化與去中心化

    中心化社群以早期的羅輯思維為例,整個社群羅胖為核心進行搭建。但是這個給羅胖也帶來巨大壓力,在“得到”運營的過程中,有意弱化以羅胖為中心化的社群,請來更多的大咖參與與分擔。007不出局社群是典型的“去中心化”社群,該社群門檻費為300多元,300元的好處是可以確保入群的成員都是有意願改變自己的人,確保價值觀的統一。在007群的結構設計上,一個班級77個人,班長是由過去表現優秀的老成員,每月還有值月生承擔班級管理工作,另外組長管理8個組員,值月生和組長可以作為將來新班級班長儲備。可見“去中心化”是將原來的“一箇中心”分解成無數的小中心。而班級群裡的金子塔狀的層級結構,可以有效的分解掉管理成本。另外針對單個小社群還要設計能夠“繁衍裂變”的能力。

    3. 輸出(Output)

    社群必須要有穩定的輸出,有輸出才能傳遞社群價值觀給更多的人,輸出的方式或是PGC或是UGC。內容輸出質量可以透過迭代來逐步提升,但是輸出穩定是前提保證。脫不花說過:“日更就是比周更有吸引力,周更就是比月更有吸引力,如果內容創業者,如果穩定輸出都做不到,那就別創業了”。這對社群的發起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群發起人自己都做不到,也必然不能得到認可。而且輸出還要考慮全員開花才,如果只有發起人一枝獨秀,走的還是粉絲經濟路線。

    4. 運營(Operate)

    儀式感:加入要申請,入群接受群規(爆照報三圍等),行為有獎懲,確保社群規範。

    組織感:比如建立群內義工,多層管理,或對某主題事物的分工、協作、執行等,保證社群的戰鬥力。

    歸屬感:比如透過線上線下的互助、活動等,保證社群凝聚力。

    但運營並不是一件如此簡單的是事情,除了日常內容產出以外,還要穩定的日常活動來觸進上面提到的“四感”,如“不出局”社群的,新群會有開班儀式,強化儀式感,在過程中會有每週一次“作業雨”大家相互點評文章,培養參與感。透過班長組長等職能劃分培養組織觀念。對於不交作業的社群成員將會被踢出社群,確保社群中的參與度。因此,作為社群要不僅要有共識還有一定的淘汰機制,達到自淨的效果。

    5. 複製(Copy)

    複製決定了社群的規模,一個社群如果能夠複製多個平行社群,會形成巨大的規模,不過在真正做此舉之前,請先回答三個問題:

    是否已經構架好自組織?要考慮是否具備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不能過於圍繞中心,也不能完全缺乏組織。

    是否已經建立了核心群?要有一定量的核心小夥伴,可以作為社群的種子使用者,引導社群往良性方向發展。

    是否已經形成亞文化?形成一種群體溝通的亞文化,大家聊天的語氣、表情是否風格一致?這都是社群生命力的核心。

    未來的商業必然是基於社群的商業。從粉絲經濟迭代到社群經濟。從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社群+商業”應該怎麼玩?

    目前,像樊登讀書會等社群,透過總部和分社相結合的方式,一起把會員蛋糕做大。地區分社透過參與當地會員管理分得一杯羹,因為能從中獲利,也充分激發了地區分社負責人的積極性。

  • 2 # 雲峰網際網路

    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是商業模式的形象說法。中心化的代表就是傳統電商,大家都把產品擺在一起賣。例如:天貓、京東。去中心化的代表就是小程式。每個品牌或商戶都建立一個自己的交易系統。

    中心化的好處,系統的維護成本低,但是資料都存在一起,容易被人形成寡頭或壟斷。去中心化的好處,就是個性化。每個節點可以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區塊鏈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體系,保證公平公正的機制。

  • 3 # 林時變數

    中心化網路,這麼說吧,就是每次兩個客戶端電腦通訊都要透過伺服器。而去中心話網路就是初期需要經過伺服器,後期通訊就不需要伺服器了。下面有兩張圖,第一張圖是客戶端A要和客戶端B進行通迅,必須經過伺服器(中心化網路)。第二張圖,客戶端A和客戶端B初期透過伺服器交換雙方必要資訊,後續通訊就不再需要伺服器(去中心話網路)。 去中心化效率比中心化網路效率高,但反過來講中心化網路安全性更高。整體來看中心化網路適合安全性高的應用,比如財務類交易;去中心化網路適合網際網路基本業務應用。總結來看大部分業務應用不需要那麼高的安全性,所以採用去中心化網路效率更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公頃青貯玉米可以養幾頭繁殖母牛?養殖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