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漠風嘯月
-
2 # 小福影音
近幾年來,不知出於什麼原因,開始流行對一些既有詞彙進行新的闡釋。在這個潮流的影響帶動之下,一些大多數人熟知的典故詞彙,由於種種原因,在流傳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的訛變,再經過這些典故詞彙的重新闡釋,在一定程度上釐清了原意,如我們熟知的“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皮匠”本為“裨將”,意為副將,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能頂一個諸葛亮,後逐漸訛為“皮匠”),“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本為“無度不丈夫”,語出宋《名賢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本意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等等,對於我們理解詞彙典故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生搬硬套的現象,對於一些出處語意明確的成語典故進行重新闡釋,生硬地套用另外的典故,令成語的詞性詞意都發生了變化,不但沒有起到幫助作用,相反還很大程度地對人們造成了誤導。這其中,最為突出的例子就是對“衣冠禽獸”一詞的解釋。
關於“衣冠禽獸”一詞,《辭海》《中國成語詞典》等工具書的解釋非常明確,《辭海(第六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釋義為:“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謂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陳汝元《金蓮記·構釁》:‘人人罵我作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釋義為:“穿戴衣冠的禽獸。比喻品德極壞,行為如同禽獸的人。明·陳汝元《金蓮記·構釁》:‘人人罵我作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鏡花緣》四三回:‘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語意明確為貶義。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網上流行這樣一種說法:“‘衣冠禽獸’一語來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據史料記載,明朝規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禽和獸也不同。所以,當時‘衣冠禽獸’一語是讚語,頗有令人羨慕的味道。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文官武將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於是,‘衣冠禽獸’一語開始有了貶義,老百姓對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稱其為‘衣冠禽獸’。”這種解釋出來之後,便迅速在網路上傳播,微博、微信,甚至包括央視、人民網等一些主流媒體也都發布了相關的內容,讓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衣冠禽獸”一詞原是褒義詞,後來才慢慢演變為貶義詞的。在百度等搜尋引擎中搜索“衣冠禽獸”出來的大都是這種觀點,在中國知網等資料平臺搜尋“衣冠禽獸”出來的也是《“衣冠禽獸”的是非曲直》《“衣冠禽獸”的文化符號讀解——以明代官服制度為例》《“衣冠禽獸”源於古代官階》等文章,甚至一些博物館在展陳中也因襲此說,可謂是流毒深廣。“衣冠禽獸”一詞,主要由兩部分組成:衣冠、禽獸。衣冠者,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裝,可代指縉紳、名門世族,後泛指衣著穿戴;禽獸者,是鳥類和獸類的統稱,古代也專指獸類,後用以比喻行為卑鄙惡劣、卑劣無恥的人。“禽獸”一詞用作貶義出現很早,早在《孟子》中就有“無父無君,是禽獸也”的記述,而在明代以前的古籍記載中也不鮮見,如《荀子》中有“人賢而不敬,則是禽獸也;人不肖而不敬,則是狎虎也”,宋《優古堂詩話》中有“其面則人,其心則禽獸,又烏可謂之人耶?”,而且元代雜劇戲曲中更是比比皆是,如元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中有“我則恨那忘恩咬主賊禽獸,怎生不畫在凌煙閣上頭”,元楊顯之《瀟湘雨》中有“我則罵你精驢禽獸,兀的不氣殺我也”等,禽獸一詞除用作本意(即鳥類和獸類的統稱)外,都為貶義。在明代文獻、文人文集、傳奇小說等記載中,用禽獸一詞代指卑鄙惡劣、卑劣無恥的人更比比皆是,諸如明沈齡所撰的傳奇作品《三元記》中有“你那誆財背義真禽獸。你去忘憂恣花酒”,計六奇《明季南略》中“謂錫爵以臺省為禽獸,臺省益攻錫爵”,《醒世恆言》第五卷《大樹坡義虎送親》中勤自勵說“你家老禽獸把一女許配兩家,這等不仁不義之輩,還去見他則甚!我如今揹你到我家中,先參見了舅姑,然後遣人通知你家,也把那老禽獸羞他一羞”,等等,而從未見有以“禽獸”一詞代指官員服飾的。
而將“衣冠禽獸”一詞與官員服飾聯絡起來,見於清代《大義覺迷錄》中,時有懷念明朝衣冠的遺民嘲笑清人服飾時有“孔雀翎,馬蹄袖,衣冠中禽獸”之語,為駁斥此言,雍正帝舉出歷代服飾皆有“取禽獸之名狀態”:“夫以冠言之,則周有雀弁、鹿弁,漢唐有獬豸冠、貂蟬冠、冠之類,以衣言之,則《尚書》雲:‘山、龍、華蟲作繪。’漢、唐以來,有羽衣、鶴氅,以及雉頭裘、獅蠻帶之類,不可勝數。皆取禽獸之名狀,以為服飾之光華,豈有自古以來,用此等衣冠之人皆為禽獸可乎?”此段記載中,無論是嘲諷清人服飾的“衣冠中禽獸”,還是雍正辯駁時的“豈有自古以來用此等衣冠之人皆為禽獸可乎”中,“禽獸”一詞皆為貶義,且與明代官員服飾全無關係。
“衣冠禽獸”一詞,無論從詞意來說,還是從典故出處來說,皆為貶義無疑,且與明代官員服飾全無關係。罔顧典故出處,生硬地以官員服飾來套用,並以此推出“衣冠禽獸”本為讚語之說,本為無稽之談,如今卻處處可見,還被許多人引為新見,真是可悲可嘆!正本清源,從典故本身闡釋既有詞彙,這是好事。但是切忌矯枉過正,生搬硬套,罔顧詞語出處和詞意,這樣反而會貽笑方家,因此造成的對受眾的誤導也是很難補救和糾正的。
-
3 # rain愛生活
衣冠禽獸本來是褒義詞。古代官員的衣服上都印有飛禽走獸,這個詞則用來描述官者。只是後期為官不仁、貪汙腐敗的事情多有發生,老百姓就拿衣冠禽獸指代那些官場惡行,這個詞也就變成一個貶義詞了。
-
4 # 因趣思停
“衣冠禽獸”一詞,最原始的詞義是褒義詞,從詞語結構上看,衣冠禽獸的本意就是衣服上繡著飛禽走獸。這個詞是明朝時出現的,明朝的官服文官繡飛禽,武官繡走獸,衣冠禽獸,其實就是指代此人是做官之人,而官本位思想在中國古代那可是根深蒂固的,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是當時讀書人的願望,衣冠禽獸自然是描述願望成真的褒義詞。
那為什麼現在這個詞變成了貶義詞,有人考證過,這個詞詞義的轉變是從明朝末年開始的,明末官員貪腐嚴重,結黨營私,百姓民不聊生,和現在大家痛恨貪官是一樣的,所以衣冠禽獸雖然也是指代官員,但是語境不同之後,說這話就變成貶義了,這和現在網路語境中的磚家叫獸有些類似,當然後者程度還比較輕微,於是在釋義上也變成了穿著衣冠的禽獸,隱喻為表裡不一,道德敗壞之人。
其實語言文字基本功能是溝通交流,很多人認為文字的屬性僅僅是工具,怎麼方便交流就怎麼來,衣冠禽獸詞義的轉變是有歷史原因的,尚算可以理解。但是有些成語詞義轉變是因為不知道典故的人經常濫用,想當然的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讓詞義出現偏差,最後用的人多了,錯的反而成了主流,考慮到使用方便問題,也就把錯的詞義定為了官方解釋,類似的成語有“空穴來風”“莫名其妙”之類的,這一點在詞語讀音上更是明顯是。
回覆列表
衣冠禽獸一詞在辭海和成語詞典等很多工具書中幾乎都被解釋為貶義。比如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辭海》中,即非常直接地解釋為:衣冠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謂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
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辭典》中,對這個成語的解讀同樣態度鮮明。衣冠禽獸:穿戴衣帽的禽獸,比喻品德敗壞、行為如同禽獸的人。
成語本為褒義詞。
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鄉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 鵪鶉。
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
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
所以,當時“衣冠禽獸”一語是讚語,頗有令人羨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文死諫,武死戰"的從政理念被貪官佞臣徹底顛覆。官場腐敗,文官愛錢,武將怕死。[2]文官武將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於是,“衣冠禽獸”一語開始有了貶義,老百姓對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稱其為“衣冠禽獸”。
其貶義之稱,最早見於明末陳汝元所著《金蓮記》一書。清代以後,“衣冠禽獸”一語遂用做貶義,泛指外表衣帽整齊,行為卻如禽獸的人,比喻其道德敗壞。
用法
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含貶義。
"禽獸"用作貶義詞出現很早,遠的不說,元曲就很常見,《漢高皇濯足氣英布》:"哎.無知禽獸!"《地藏王證東窗事犯》:"把那禽獸剮割肌肉,號令籤頭."衣冠禽獸(衣冠中禽獸)意義很明確,穿得像人實同畜生,並非拿禽獸當讚語。
將"衣冠禽獸"和衣服聯絡到一起,出現在清代,《大義覺迷錄》中說懷念故明衣冠的人嘲笑清人服飾是"孔雀翎馬蹄袖,衣冠中禽獸",於是舉出歷代服飾"皆取禽獸之名狀",反問"豈有自古以來用此等衣冠之人皆為禽獸可乎?"這裡一嘲一辯都基於衣冠禽獸本身的貶義,全與明代服飾無涉。
示例
清·李汝珍《鏡花緣》:“既是不孝,所謂~,要那才女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