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重溫依舊經典
-
2 # 飛天的流浪貓
白臉曹操一直是人們心中典型的奸臣形象,每每提及曹操,人們想到的,最多的就是其奸詐的性格。明清時期的戲劇、小說中更是在曹操的這一性格上大做文章,以至於當時的人對曹操基本沒有好感。無論是聽書還是看戲,每到曹操與他人相爭的階段,若是曹操勝,大家都會惆悵不已,而如果是曹操負,大家就都興奮不已。人們對曹操的厭惡可見一斑。
不過,人們厭惡曹操,大都是受《三國演義》等作品的影響,將這些作品所刻畫的曹操與實際的曹操重合在了一起,人們已經很難將真實的曹操與文學作品中的曹操完全區分開來。也因此,後世不斷有人從史書中翻出一些東西,試圖向人們展現一個真實的曹操,或者說要為曹操翻案
確實,如果看看《三國志》的話,就會發現,陳壽對曹操並沒有太多的批評與指責,相反,在《三國志》中,陳壽給曹操的評價相當高。只是,在陳壽的文字下邊就是裴松之所作的註解。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時,引用了大量的資料,其中比較有名的一部作品是《曹瞞傳》。
《曹瞞傳》,作者不詳,一般推測是東吳人創作的。東吳與曹魏是死敵,為敵人作傳,自然很難保持客觀。《曹瞞傳》就是這樣。從裴松之引用的部分看,《曹瞞傳》特別熱衷於記載那些體現曹操奸詐性格的故事。
比如寫曹操年少時的故事,陳壽只是說曹操年少時機警聰慧,任俠放蕩,讓人驚異,《曹瞞傳》就補充說曹操當時喜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而且曹操為了避免叔父向曹嵩告狀,就設計陷害自己的叔父,自此再沒有人能夠向曹嵩舉報曹操的行為,曹操也更加放肆。
類似的故事還有不少。比如為了突出曹操的奸詐,《曹瞞傳》就寫了許攸投奔曹操時,與曹操的對話。許攸來到曹操營中,詢問曹操的軍糧是否充足,曹操竟然接連說謊,不肯透露實情。其他諸如設計族滅自己的仇人、棒殺自己的侍妾等故事也是出自《曹瞞傳》。可以說,《曹瞞傳》成功地塑造出了曹操的無賴、奸詐、睚眥必報等形象,這些形象被後人繼承,曹操才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
3 # 三國御史
在中國的歷史人物中,曹操是最具爭議者之一。對他的評價歷來在奸臣和梟雄這兩極中搖擺。“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之類的話為他“招黑”無數,而政治、軍事上乃至詩歌創作上的成績也為他贏得了受人尊重的資本。
在人們印象中,曹操是個壞人,這多半要拜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賜。“擁劉反曹”的整體架構使得這部書把曹操定位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臣地位。《三國演義》中的奸臣形象影響深遠,曹操是奸臣“白臉”的代表人物。
陳壽的《三國志》是以魏國為正統的,尊稱並沒有稱帝的曹操為“太祖武皇帝”。而劉備、孫權則僅被稱為“先主”、“吳主”。高度評價曹操為“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討伐高麗途中,親自寫了一篇《祭魏太祖文》,肯定曹操的能力和功績:“帝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樑之任,同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往代。” 到了北宋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時,正值宋朝鼎盛時期,尊曹之意佔據主流,書中也以曹魏紀年。
而到了南宋,偏安的境遇與三國時蜀國的遭遇達成了某種契合,“尊劉抑曹”的思想開始風行起來。大學者朱熹就在自己的著作《資治通鑑綱目》中,拋棄了曹魏紀年,代之以蜀漢紀年。 南宋之後的元朝,漢人被蒙古人統治,民間“反曹”情緒更甚。到了羅貫中所處的明朝,“擁劉反曹”已成絕對主流,作為普及讀物的《三國演義》將曹操寫成“壞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1954年夏天,毛澤東在北戴河療養。針對保健醫生徐濤說曹操是個“白臉奸臣”的話,毛澤東發表了一番評論:“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和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說,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我認為歷史對曹操的好壞鑑定在於朝代和統治者的好惡,強盛的朝代,曹操便是好的,衰弱的朝代曹操便是壞的。我們小時候看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時候也是跟隨劉、關、張、諸葛亮的視角,現在綜合一些歷史來分析,我覺得曹操是“梟雄”而非白臉奸臣。
-
4 # 古靈精怪志
曹操的水白臉表示奸詐陰險,善用心計。那就要看看曹操的人設什麼時候成為陰險狡詐的了。
曹操東漢末年人,擔任過洛陽北都尉。期間嚴格執法。設五色棒,曾經打死過違反宵禁的蹇圖。這位可是蹇碩的叔叔,蹇碩是十常侍之一,權勢極重。曹操這可以說是很剛了,要是光武帝知道這事,肯定要好好誇讚一番。這時候的曹操,初生牛犢不怕虎,可敬可愛。
當然曹操之所以敢這麼做也是有自己的靠山的,曹操是西漢開國大臣曹參之後,曹參曾經在蕭何死後擔任漢帝國的相國。曹操的父親曹嵩,官至太尉,三公之首。袁紹袁術之所以牛皮,就是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所以背景上曹操並不比袁氏兄弟差。曹操祖父曹騰,站隊梁冀,漢桓帝時擔任 中常侍大長秋 ,封費亭侯。曹騰桃李滿天下,推薦過許多名士,那時候士族家庭才會出所謂的名士,推薦名士也就是說和很多大家族關係都很好。曹騰自己在宦官隊伍裡,同時和外戚梁冀同盟,還能和士族保持關係,這哥們或者這娘們可不簡單
後來,曹操跟隨皇甫嵩平叛黃巾軍,擔任騎都尉,後來靈帝駕崩,董卓違背靈帝遺命,沒有把兵權交給皇甫嵩。以至於在大將軍何進被宦官殺死後得以趁勢佔據洛陽。曹操逃離洛陽,這時候曹操仍是一個熱血青年。注意。三國演義中,曹操被抓的時候自稱複姓皇甫,應該是因為他曾是皇甫嵩的手下,有崇拜皇甫嵩的意思。
曹操逃回陳留不久。東郡太守橋瑁釋出討賊檄文,號召各州郡起兵反董,匡扶漢室。曹操散盡家財,在陳留起兵。諸侯討伐董卓,主要的亮點在於長沙太守孫堅和奮武將軍曹操。董卓遷都長安,曹操建議諸侯聯軍追擊,但是其他諸侯不願出力,只有鮑信,衛茲等一同跟隨,結果被董卓的手下徐榮打敗。返回酸棗後曹操的建議還是沒被聯軍採納。曹操於是離開聯軍去募兵。後來去河內投奔袁紹。不久,聯軍內部開始內鬥,韓馥消極供應糧草,劉岱擊殺了橋瑁,聯軍已經分崩離析。這時候,曹操仍然是忠於朝廷的。
從開頭到這裡,曹操都算是效忠朝廷的,什麼時候開始黑化的呢?我想最初是他追擊董卓被反殺,諸侯為儲存實力按兵不動開始,後來的曹操滅黃巾軍,收青州兵,開屯田,挾天子,他已經從那個熱血少年,變成了曾經自己討厭鄙視的諸侯。劉備漢室宗親的旗號豎起來後,曹操徹底淪為了反派角色。
回覆列表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曹並非白臉奸臣。曹操對穩定北方局勢,結束軍閥割據,恢復北方經濟發展有著重大貢獻。曹三分天下有其二,挾天子以令諸侯,文治武功,罕有其匹。“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在中國歷史上,曹乃不可多得之英雄人物,文武全才,孫劉能否?到了唐代,杜甫曾在【丹青引】中道:“將軍魏武之子孫,於今庶為清門。英雄割據雖已矣,文采風流今尚存。”又道:“即令漂泊干戈際,屢貌尋常行路人,途窮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但看古來盛名下,終日坎坽纏其身。”這首詩是杜甫贈給曹之後人曹霸將軍的,對其乃祖曹操讚揚有加。對曹霸出神入化的繪畫天才,更是讚歎不已。對霸的貧困處境,言辭之間,充滿同情。在唐代,曹操那張臉仍然是相當好看的。對於這樣一個英雄人物,現在為什麼變成了一個大大的白臉奸臣呢?曹操由英雄變奸雄是從南宋開始逐漸演化的。這中間,政治格局的變化以及說書人巧舌如簧的貢獻不可低估。 在南宋,金,西夏割據中原的政治格局中,南宋認為自己是正統。“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的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就是這種正統思想的反映。 為了確立自己的正統地位,號召人心,驅逐韃虜,恢復漢室。正統這張牌,自然會產生地震般的政治效應,是萬萬丟不得的,歷代的統治階級都是深諳此道的。 南宋時,三國故事已流傳開來,街談巷議,勾欄瓦肆,說書唱戲,無不以三國為題材。當政者自然不會放過這天賜良機,來個推波助瀾,利用一番。 在三國故事中,誰代表正統呢?自然是那個中山靖王之後,漢帝玄孫一脈留的劉皇叔。劉備就是漢室正統,割據西蜀,和我南宋偏安江左多麼相像啊。我南宋皇帝就是漢室劉備,就是正統,天下黔首都應該擁護我。這張牌不打白不打,有百利而無一害,何樂而不為之。於是,一場抑曹揚劉的好戲就緊鑼密鼓地粉墨登場了。既有統治階級的鼎力支援,又有說書人的如簧之舌,曹操那張臉不白才怪呢? 那三國演義,本就是三分虛七分實。三分虛,足可以把曹操那張本來還算可以的臉越抹越白,越描越醜。於是曹操就變成了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奸詐無比的人民公敵,戲曲舞臺上的一張大白臉,那南宋小朝廷躲在門後偷著樂吧! 【三國演義】成書前,三國故事在民間已基本成型,羅貫中無需大為改動,順著故事情節而寫也就大功告成了。當然,羅也付出了巨大的艱辛。 三國演義的故事,正應了一句俗語: 說你壞,你就壞。不壞也壞。 說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 橫批:歷史全屏一張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