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苦短不迷茫
-
2 # 宛如清揚
雍正被康熙批評喜怒無常,為什麼還被立為繼承人?
雍正的確是喜怒無常的,無論是繼位前還是繼位後,繼位前,康熙曾批評過他“幼年時微覺喜怒不定”,繼位後,雍正雖戒急用忍,但這毛病也很難改,何況當了皇帝,更是影響很大。咱們看看年羹堯的例子就能明白,他們感情好的時候,雍正知道年的受苦,就說好心疼好心疼,但是等到要砍年的時候,列了幾十條罪狀在那等著,一點都不心疼了。
這脾氣,當然不是什麼好事,可為什麼康熙還是要立雍正為繼承人呢?
其實咱們不用翻什麼史書,找大量的證據,只需要簡單想想就能明白。康熙當了六十多年天子,前期平定各種叛亂,到中期才安定下來,可是到了康熙晚年,滿清吏治混亂的苗頭已顯,國庫尤其空虛,百姓們過得很苦,康熙當然知道,可是他已經老了,再沒有能力挽狂瀾的機會了,所以,他的繼承人,一定得有鐵腕,要有能力,還有沒什麼被人抓住的把柄(自己的P股得乾淨)。
康熙的兒子們有能力的很多,滿清二百多年的精華,基本上都集中在康熙的兒子身上了,看看他兒子們,工作能力相當出色,要陽謀要詭計,都耍得出來,兄弟們你爭我搶的,好不熱鬧。康熙為此很頭疼啊,個個都有鐵腕,個個都是好手。可是要沒什麼把柄在臣工手裡的,有幾個呢?會又能下力氣整那幫官吏呢的有幾個?
太子是不行了,老八呢?賢王啊,怎麼可能把那幫貪官汙吏架火上燒?他肯定是個好人,做老好人,吏治腐敗這一點,老八就不會整,也整不好,於是大家一起爛好了。老九老十他們一夥的,不行。老十四呢?武夫,蠢貨,炮仗。帶帶兵還行,玩政治,嫩得很。
老四合適嗎?合適。雖然他喜怒無常,但是喜怒無常也有好處,人家不敢妄猜聖意啊。剩下的,就都是他的好處了。
相較於太子,他更年輕一點,中年了,成熟穩重,有過不凡的業績,也有走南闖北的閱歷,知道民生艱難。他看起來閒雲野鶴,沒啥野心,這樣的人肯定不會胡亂用錢,國庫要充實這事,就不用擔心了。重要的是他不拉幫結派,非要站隊也只站過太子那一邊,太子是什麼?國之儲君啊,站他隊也應該。這樣的人放手整那些官吏,沒有壓力。手下也有幾個能幹的人,雖然不多,但是都是心思純粹的,不和老八似的,啥人都有。在道德層面上,他的出身也不錯,生母養母位份都高,不象老大等幾個人,而且他還挺孝順,兒子嘛,也還算不錯,至少兩三代是保證不會出問題了。
-
3 # 半日閒說
這需要從雍正登基前的生平經歷和社會背景來談,從而對胤禛的能力,思想,性格,優點缺點,政治觀念,政治關係等進行多維度的分析。
一、經歷
胤禛,康熙帝家老四,自幼由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養育,籍此身份尊貴(此一點在封建社會很重要,也因此稱呼隆科多為舅舅)。皇家教育資源廣、質量高,胤禛從小受到嚴格管束和培養,十五六歲就開始奉命辦理政務(到四十五歲登基時已經有三十年的從政經驗),十九歲隨康熙征討葛爾丹,掌控正紅旗大營,二十多歲視察整頓永定河河務,隨康熙巡幸陝西、江浙等地,驗收黃河、淮河等工程;後期,他又能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參加貢士會試試卷複查事務,冬至時代康熙帝南郊祭天。
種種活動,一則考查和接觸了部分地方的行政和吏治;第二增強了處理政務能力;第三在處理政務中練就了強硬手腕,果敢雷厲風行的狠辣的風格,成了不怕事的“冷麵王爺”;第四形成了務實事,不空談的品行;第五多年的政務鍛鍊了堅強的意志,要相信不堅定,很多事情都做不成的;第六重要的是這些都表現在了皇帝的眼裡。這些優秀的品質是勝利的基礎。
二,政治關係
康熙在位期間,諸皇子爭儲,至康熙晚年,更加激烈。這裡面有幾個小集團。太子集團,包括大學士索額圖等外戚;大阿哥集團,有重臣明珠;三阿哥的文人集團;八阿哥的百官集團,包括老九老十;還有大將軍王老十四;老四胤禛當時是依附在太子門下。於是開始比拼了。
大阿哥政治才能不高,手段低劣,品行不端,首先就被康熙給排除了,圈禁。
二皇子即太子,自小被立儲,深受康熙寵愛於栽培,初期英才過人,有能力,康熙西征,太子監國,國之儲君,有一大批的追隨者,高官外戚,權勢日盛;無奈太子之位做了三十多年,仍等不來希望,於是日漸暴虐,放縱,越權。其他都能忍,越權不行,和皇帝爭權利,是親兒子也要拿下,於是就被康熙廢掉。然後父子親情不在,再立再廢,變成緩和諸皇子爭位的工具。
三阿哥,文人一個,寫寫書,吟吟詩,作作畫都可以,就是不能當皇帝,看看李煜,再看看宋徽宗。
老八,胤禩,出身不好,子不能憑母貴,只好自己拼搏了。通曉世故,親切隨和,寬厚仁義,聰明能幹,百官擁戴,稱為賢王。老八本是主力人選,卻遇上了兩件事,一是相士相面其大貴,在其兄弟們的幫助下,被康熙知道,引發惡感(你大貴了,我這個做父皇的去哪);另一件事太子被廢后,百官保舉老八做儲君,這令康熙震驚(你們都去支援他了,誰還來聽我話),於是逐漸冷淡、不滿老八。
十四阿哥,胤禵,康熙晚年最寵愛的兒子,。本來就受寵,又贏得了老八(看著自己不成了,轉向支援老十四)、老九的支援,被封為撫遠大將軍,遠征西疆,屢立軍功,屢受嘉獎,登頂機會最大。可惜康熙沒能多活幾年,自己又裡皇帝中樞太遠。
老四,胤禛,後來的雍正皇帝,勝利者。一直以來依附太子(沒野心),太子倒臺後,一直保持低調,禮佛煉丹,不與世爭(最高境界,夫唯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暗中大貓小貓三兩隻(舅舅隆科多,心腹年羹堯);不結黨(威脅不到皇權),鐵腕有能力(常年跟隨皇帝巡視,奉命辦事),還有個前途無量的兒子(弘曆),是個好孩子。
三,社會背景
康熙在位六十餘年,西征葛爾丹,北討俄羅斯,東南削三藩,跨海平臺灣,多年戰爭消耗甚巨。康熙晚年,思想保守,奉行中庸政策:“今天下太平,以不生事為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興一利,即生一弊”。社會弊端和盾日益凸顯。國庫空虛,吏治腐敗,諸皇子爭儲激烈,朋黨之爭交織,百姓生活日漸困難。
這個時候就需要有能力,有魄力,有政治手腕,意志堅定的人去破局,去改革,矛盾才能去除。要麼是軍人統帥老十四,要麼是低調的冷麵王爺老四。可惜十四阿哥離的太遠,來不及了。官宣: 傳位於四阿哥胤禛。
四: 結束語
關於康熙批評雍正喜怒無常,確有其事,但無關大節。又有哪個帝王不多疑,哪個帝王不狠辣,這是對權利對自己的負責任,康熙自己就是如此,立太子廢太子,立太子廢太子,喜怒無常。
結論: 康熙選了個好繼承人,雍正做了一個好皇帝。
回覆列表
談起雍正,就會想到他的繼位問題,學術界歷來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他受康熙遺詔繼位,是合法繼承;一種認為康熙並未傳位與他,雍正是矯詔奪位。由於雍正即位,篡改了歷史,銷燬了檔案,現在已找不到他矯詔奪位的確鑿證據。斧聲燭影,已是千古的疑案,但從各種跡象推斷,他的繼位確實存在很多疑點。
康熙晚年,太子廢立,諸子爭位,鬧得烏煙瘴氣,儲位虛懸,人心不定。當時因準噶爾入侵西藏,康熙命皇十四子允為撫遠大將軍,統兵援藏,給以大權,用正黃旗,稱大將軍王,禮儀隆重,規格極高,康熙當是意有所鍾。康熙稱讚允的才能"大將軍是我皇子,確係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很多人心目中也以允為接班人,如皇九子允說允"聰明絕世","才德雙全,我弟兄內皆不如";"十四爺現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將來這皇太子一定是他"。可是,康熙在暢春園猝然去世,雍正與時任步軍統領,掌管京師兵權的隆科多勾結密謀,奪取了帝位,而允遠在青海,鞭長莫及,故而帝夢成空。雍正後來所講康熙彌留前遺命傳位雍正的情形,仔細推敲,矛盾甚多。如說隆科多為惟一顧命之大臣,而其他諭旨中卻說,康熙死時隆科多不在御前,又說康熙傳詔時皇十七子允禮在寢宮外侍候,而其他史料證明,允禮時在皇宮內值班,並不在暢春園寢宮外,如此等等。因此,是否存在這一臨終傳位的現場,實屬疑問。
由於雍正奪位篡立,激起了皇族內部的集體抗爭,除皇十三子允祥以外,雍正的其他兄弟大多反對雍正繼位。允是爭奪皇位的對手,被從前線調回,永遠禁錮。皇八子允祀、皇九子允是雍正的死對頭,雍正痛恨入骨,將二人迫害致死。皇十子允和皇三子允祉、允祉的兒子弘晟均被永遠囚禁,皇十二子允被降爵貶秩,連雍正的親生兒子弘時也不滿其父的作為,竟站在八叔允祀一邊,被雍正處罰致死。據北韓的記載,雍正上臺,被殺的宗室、官員達數百人。連康熙身邊一位照料皇帝起居的內務府官員趙昌,在康熙死後也立即被殺,引起舉朝震驚,這大概是趙昌太瞭解康熙去世和傳位的真相,因而得禍。康熙生前長住暢春園,死後葬在東陵,而雍正長住圓明園,別建西陵,似乎要遠遠躲開父親。須知雍正的迷信思想很濃厚,如果做了對不起父親的事,就會有這類悖於常理的舉止。雍正後來似乎也愧恧不安,乾隆說:允祀、允"覬覦窺竊,誠所不免,及皇考紹登大寶,怨尤誹謗,亦情事所有,將未有顯然悖逆之跡。皇考晚年屢向朕諭及,愀然不樂,意頗悔之"。這是不是雍正受到了良心譴責的內心表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