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一部印度電影他都是闡述一個社會上的問題,而《起跑線》卻說出了當代教育制度?
9
回覆列表
  • 1 # 二扒君

    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教育的問題,更反應了貧富差距,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男女主為了讓自己的子女進入好的學校,做了很多努力,就是希望女兒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比別人優秀一些。但是,他們沒想到的是,女兒沒有在好的學校學習到分享以及如何和他人互助。反而是在貧民中學會了,並且要他們懂得了金錢不能買來一切東西,有些是用錢都買不來的。其實,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好的學習環境,但是好的學校就真的好麼?這就不見得了,在普通學校,孩子也能學到東西,認識更多的朋友。最重要的並不是在什麼學校,而是子女能開心快樂的成長,童年過得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 2 # 假裝自己十八歲

    前天下午剛看過,一句話點評無劇透。

    《起跑線》講述了一個並不複雜的故事,為了讓女兒皮婭獲得好學校的入學資格,拉吉和米塔夫婦上演了“孟母三遷”等一系列讓人啼笑皆非的情節。中間有笑點,有淚點,結局當然有點“俗套”,但也是一部值得人回味的影片。

    可以說,影片中所反應出的印度社會教育問題,在中國也存在,比如優秀教育資源的短缺,貧富階級之間的壁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期盼,以及教育生意化等等……

    一切為了孩子。雖然影片結尾進行了理想化的處理,但是也提現了主創們對教育的思考和期盼。私人名校不一定能培養出傑出的人才,公立學校的孩子們同樣也是十分優秀。願整個社會幼有所教,老有所養,願孩子們都能享受公平正義,都人人都能正直善良。

  • 3 # Y電影

    大概還有諷刺印度社會崇洋媚外風氣盛行的現象吧

    這一點在電影的多個場景中都有展現

    1、男主妻子和男主一有爭執就飆出來一句“你知道**用英文怎麼拼嗎?”

    這樣的場景出現了好多次,而且最後男主在臺上的演講中也提到了,妻子只講英文,而且要求他也講英文。這也能說明在印度社會中,大家都把會講英文當做一種身份的象徵,作為中層的男主家庭想要向上流社會靠攏,所以對英文才這麼重視

    2、女主帶著孩子在新社群玩耍的時候因為孩子不說英文遭到了歧視

    這種歧視不止是大人之間的,更是深入到了孩子之間,就因為小女孩不說英語說了印地語,所有的孩子就拒絕跟她一起玩。而女主提出質疑的時候,其他孩子的家長解釋道是因為學校要求必須說英語,最根本的教育上就已經對英語如此重視,難怪社會風氣會跑偏呢

    3、男主最後在臺上的控訴

    如果外華人把英語講錯了那沒什麼,但如果印度人把英語講錯了,就會被社會認為是廢物

    這種認知就是印度上流社會的認知,作為印度人,想要融入自認為的西方主流世界,全民鼓勵說英文這沒有什麼,但是社會的風氣卻是會講英文就是潮流,而講自己國家的印地語就要被歧視,被當成土鱉

    這樣的行為當然是崇洋媚外,弱者對強者的仰視若是時間長了,自然會產生自己不如別人的自卑,但是就因為別人暫時的強大,就把幾千年傳承的語言當做見不得人的東西,甚至產生自卑感,這種行為的確是應該被鄙視的。雖然這種事情也並非只發生在印度...

    總之,電影《起跑線》作為印度又一部直指教育問題的現實題材電影,還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反思的。

  • 4 # 天水后土養生館藏

    印度電影夢工場——新寶萊塢出品的一系列電影近年來逐漸走進中國觀眾的視野,均受到廣泛好評。從《三傻大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到已經上映的《起跑線》,探討的都是發展中國家最尖銳、最深刻的教育成長問題。

    中國觀眾看了這些影片後,引發了深深的共鳴。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他們日思夜想,抓心揪肺的痛點。很多家長一方面望子成龍,一方面又把孩子當做溫室裡的花朵,這樣不矛盾?隨著社會經濟大發展,如何讓民族的未來—兒童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避免成為熊孩子,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化的問題。到底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還是貫徹快樂教育也是家長們常常拿捏不準的問題。

    《起跑線》圍繞著一窮一富兩個家庭為子求學的故事展開。在印度,要讀上一流學校必須考察家庭背景,光有物質條件是不行的。父母必須有高學歷和社會頭銜。男主角拉吉儘管是生意人,可因為是低學歷白手起家,有再多錢也入不了校長的法眼。

    在中國,我們現如今也常常在網上調侃:看父母的學歷、背景,看家裡的收入,不知不覺孩子們也在學校攀比,充滿了虛榮心。這些,是否有體現一個公平的教育環境?是誰在扭曲孩子的心靈?

    1.《起跑線》探討的問題非常之現實,只不過它用喜劇的形式來表達。它從“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女兒擇校”這樣一個不起眼的角度切入,用生活化、戲劇化的形式反映了印度社會貧富差距、中產焦慮、階級對立等問題。

    2.我們反過頭來問:在當今社會,只有削尖了腦袋進名校才是孩子們的唯一出路嗎?上不了好學校就低人一等嗎?上了好學校就一定有光明美好的未來嗎?我並不認為是這樣。網路上被猛烈吐槽的“熊孩子們”來自各式各樣的家庭,真的是熊孩子自己有問題?我們說:人是環境的產物,兒童尤其如此。有些父母,自己壓根就沒擺正教育孩子的態度,從來不思考品德教育、愛的教育,只知道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只認為給了孩子最好的求學環境就是對孩子負責。

    3.成長的真正“起跑線”應該是品德教育。現代社會,誰比誰的智商差? 大家都很聰明;誰比誰身體好?大家都很健壯;誰比誰條件好?沒有根本的區別。孩子們要競爭,應該是比人品、比習慣、比禮貌、比素質。這樣的孩子才走得長遠,才有可能“富過三代”。

    4.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特別深。好多中國家長在社會上打拼,為了賺錢立足根本沒有時間管孩子、教孩子、陪孩子,賺那麼多錢又有什麼意義?學習成績可以透過努力提升,然而人品的教育,卻是在生活的點滴之中、耳濡目染的環境中建立的。

    5.這樣一種社會現實反過來對成人有什麼影響?為了讓孩子進名校,夫婦倆焦頭爛額,在不知不覺間變得虛偽、虛榮、自卑。然而被窮人鄰居幫助的那段日子,卻讓這個家庭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溫暖。父母們必須要承認,優良的學校教育固然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一環,它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而人品教育卻是奠定孩子成長的基石,它決定著孩子人生的深度。

  • 5 # 壹條電影

    《起跑線》除了反映拼爹時代之外,從孩子教育作為切口,反映了印度的貧富差距和極強的階級制度意識。

    電影剛開始是圍繞著拉吉妻子米塔為女兒皮婭選擇名校入手,從說服拉吉,到參觀名校,再到換學區房,劇情中充斥了米塔對於女兒入學問題的上綱上線,側面證明了印度公立學校的糟糕環境,和對於貧困階級的嫌棄。

    但作為中產階級的他們,搬到富人區卻依然不受待見,在富人的眼中,他們依舊是從舊街區搬來的“窮人”。

    哪怕米塔友好的開辦暖屋派對,結識四鄰,為皮婭建立未來的上流社交圈。

    但在富人們眼中,他們或許就是點綴生活的笑料。

    在皮婭失望的告訴媽媽,小男孩夥伴不理自己後,得到的對方家長說出:“他不能和說印尼話的孩子交朋友”。

    就是這麼一針見血,不留情面。

    如同米塔曾經對舊街區的鄰居們看法相同。

    在階級等級制度之下的他們,在食物鏈的上層,也有人制壓著拉吉一家。

    一層一層的階級排位下來,可想而知印度的貧困階級是多麼的難以生存。

    蛇蟲鼠蟻扎堆的家,貧瘠的教育資源,暗無天日的勞作,政府剋扣不多的配給,凌晨的公交車能擠上40多上工的人……

    在貧富差距上看孩子門的教育問題,再從教育問題上體現殘忍的社會制度,印度電影這幾年在國內上映的電影,都在傾盡全力講述了本國的社會問題。

    《起跑線》為孩子設定的線清晰可見,那為了成人所設定的線,什麼時候可以抹去?

  • 6 # 大道至簡zl

    單純從電影的角度看,雖然有一個非常強有力的主題,這部還是有太多太多有待提升的地方。但長遠來看,印度電影人一定會繼續產出真正傑出的作品,正如他們已經做到的那樣。因為他們有既有暢所欲言的權利,也有直面現實的良心與勇氣。

    其實,窮人不一定都是善良的,富人也不一定是為富不仁的。

  • 7 # 我是星夜行

    如果看完電影《起跑線》,只看到了“拼爹”,那筆者只能說題主浪費了一張電影票錢。《起跑線》這部印度電影最大的核心是批判教育體制,而重點在於表現國內的一種現狀:“教育已經淪為了一場交易”。

    看完電影,讓觀眾最為意外的一點當屬校長的黑化,原本從貧窮人民底層爬上高位的人應該更能夠對教育不公感到不忿,從而做出更為公平的決斷。但校長卻因為在貴族學校遭受到歧視對待的童年而扭曲了人格。從“幫權貴人家小孩寫作業換取融入圈子的資格”到“把受教育權當作籌碼謀取利益”,這兩者本質上並無不同,教育徹頭徹尾就是一場交易是畸形的印度教育體制種在校長心中發育而成的果實,某種意義上更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噁心迴圈。

    影片最後的結局也是讓人深感無力的,雖然拉吉和米塔讓女兒皮婭回到了公立學校接受教育,但整個大禮堂所有的家長卻沒有人起身應和,這說明這種根深蒂固的教育現狀依舊無法靠個人意識的覺醒而有所改變。一個喜劇的形式包含了悲劇的結局,可以說也是這部影片最為現實殘酷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牛男喜歡浪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