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道家尚柔,其謀略精髓是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中國很多讀透歷史的人都入了道家,是因為道家哲學把人世起伏的總規律講透了。 我當年在天涯寫《30歲以後,每天學點謀略學》這本書時,遇到一個絕頂高手,他點播了以上兩句話。 很多年了,我念茲在茲無時忘之,但總不能通透理解其意。 所以在此求教!
14
回覆列表
  • 1 # 布穀公社

    “不爭之爭,是為深爭;以弱勝強,乃是至強”,這句話源自道家思想。

    所謂的“不爭之爭,是為深爭”,其實就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退一步海闊天空,反而會得到更多,這樣來看,這句話蘊含著古老的博弈智慧。

    林語堂是這樣來解釋的:不爭,乃大爭。不爭,則天下人與之不爭。

    在老子的思想裡,不爭不搶,絕不是一種逃避,更不是懦夫的表現,更多的是一種趨利避害的智慧,用今天的話來說,這種思想很考驗一個人的情商。

    在生活中,我們與夫妻之間,多一點讓渡,可以化解紛爭,表面上讓沒有道理的一方得逞了,但換來的卻是家庭的和諧和美滿。

    與同事之間,不爭,體現的是你的度量和大氣,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說,吃點虧換來的是團隊的穩定,和左右逢源的人際關係。

    與領導之間,不爭,換來的是更多的信任,和遠大的前程。等你取得了足夠的信任,再陳述你的主張,實施你的計劃,就不再會有紛爭,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不爭,其實一種策略與迂迴。

    而“以弱勝強,乃是至強”,這句話則好理解一點。從物理學的角度我們來舉個例子,水滴石穿,軟弱的水滴,以持之以恆的態度,擊穿了堅硬無比的石頭;滔滔的江河,洞穿了地球上的一切阻攔,奔向了大海,這就是以弱勝強,乃是至強。

    我們在從為人處世的角度來說,有句話叫做以德服人,其實也是這個意思。

    表面看,德是一種軟實力,與霸道和強硬無法硬碰硬,但是一旦在大是大非或者關乎人類命運的節點上,這種道義與軟實力,卻能獲得更多的民眾支援,並獲得最後的勝利。

  • 2 # 從不穿靴子的貓

    如果一個人心裡面始終想的是要和別人一爭高下的話,做事情的時候,就會參雜了勝負欲在裡面,心有旁騖,自然不會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而目的性太強又往往導致心切,而往往越是心切就越不達。俗話不是說“有心栽花花不開, 無心插柳柳成蔭”嗎?細想其實也是不爭為深爭的道理。

    至於“以弱勝強,乃是至強”,這一句是在告訴我們,真正的強者絕不是表面看上去強的那種,而是柔弱外表下隱藏著的內心的堅強。“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就是這樣的例子。還可以理解為真正的強者要善於韜光養晦,要選在最合適的時候釋放自己的光芒。

  • 3 # 晉公子

    單單說理論太抽象了,咱們還是用故事說話吧。

    從晉文公返國執政以後,隨他流亡多年的功臣集團就暗中展開了爭奪朝廷要職的競爭。先軫和狐偃兩位大臣因為在城濮之戰中表現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和政治謀略,先後獲得了晉文公的重用,但魏犨、顛喆兩位大臣卻因為爭功心切受到了嚴厲的處罰。有人平步青雲,有人踩虛了腳。在一旁冷眼旁觀的趙衰為了後來居上,選擇了一條與前人完全不同的進取之路,而這條路,其實是他的夫人在背後暗中指點他的。那麼,這條最終讓趙氏成為晉國第一政治世家的道路是什麼呢?

    對先軫和狐偃來說,晉文公的稱霸之路,也就是他們倆在晉國政壇的晉升之路。可是流亡功臣並不都像先、狐二位這麼精明強幹。

    也有那樣的人,他不花心思去琢磨如何揚長避短,施展自己的軍政長才以建功立業,反而像個穿開襠褲的孩子一樣喋喋抱怨晉文公忘恩負義,對流亡功臣太過冷遇。這些人裡頭最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魏犨和顛喆。

    《左傳》載:

    三月丙午,(晉文公)入曹,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羈,而乘軒者三百人也,且曰獻狀。令無入僖負羈之宮,而免其族,報施也。魏犫、顛頡怒,曰:“勞之不圖,報於何有?”爇僖負羈氏。魏犫傷於胸。公欲殺之,而愛其材。使問,且視之。病,將殺之。魏犫束胸見使者,曰:“以君之靈,不有寧也!”距躍三百,曲踴三百。乃舍之。殺顛頡以徇於師,立舟之僑以為戎右。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傳》

    城濮之戰的前哨戰打響後,晉軍攻入曹國。為了報答曹國大夫僖負羈從前對自己的恩德,晉文公重耳下令不準軍士登門騷擾僖負羈和他的族人。

    沒想到,這麼一道簡簡單單的命令卻惹惱了魏犨和顛喆兩位流亡功臣:

    什麼?報答僖負羈的恩德?他僖負羈不過是在當年君上流亡路過曹國的時候提醒曹侯要以禮相待,私下又贈送了君上一餐飯食。這點兒小恩小惠你就記得,我們陪著你鞍前馬後,流亡19年,你怎麼不記得呢?怎麼沒見你報答我們呢?

    為了表達對晉文公的憤怒,魏犨和顛喆故意違抗軍令,一把火燒了僖負羈的宅子。

    林彪說過,大兵團作戰,軍紀要嚴!魏犨、顛喆愚蠢地選擇在曹國縱火以表達自己的委屈之情,干擾了晉軍的總體作戰行動,結果是顛喆處決,以儆效尤。魏犨則因為晉文公的一念之仁而僥倖撿回了一條命。

    顛喆、魏犨一死一傷。尤其是魏犨這位被冷落的異姓功臣,他的悽慘遭遇更是時刻警示著與他身份相同、處境相仿的趙衰。論將才,趙衰比不過先軫;論政才,他又趕不上狐偃。魏犨已經在爭功上位的道路上踩虛了腳,跌了下去,他趙衰又該怎麼辦呢?

    此時趙衰所面臨的局面其實比魏犨還要複雜。因為他不但和魏犨一樣,陷於朝中流亡功臣與留守大臣的派系之爭,他自家的內務也同樣出現了類似的問題。

    當初追隨重耳逃亡到白狄的時候,趙衰娶了戎狄女子季隗為妻,還生下了趙盾等兩個兒子。等到文公返國執政之後,又再為他娶了一門親,生下了趙同等三個兒子。

    流亡在外的季隗母子和居守國內的趙姬母子,他們的關係豈不也像朝廷裡的兩派紛爭一樣難處嗎?這又該怎麼辦呢?

    舊劇《雍正王朝》裡講過這麼一個小故事:

    有老爺子生了一大群兒子。慢慢地,老爺子老啦,這麼大的一個家當總得交給一個兒子來管吧。可鑰匙只有一把,兒子卻有一大群,兒子們爭得你死我活,不可開交。這時只有一個兒子,他很精明啊,從不去爭這把鑰匙,只是默默地老爺子幹事,有一天老爺子終於想明白了,就把這把鑰匙交給了那個不爭的兒子。

    這個“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道理,是夫人趙姬身體力行,教給趙衰的:

    狄人歸季隗於晉,而請其二子。文公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樓嬰。趙姬請逆盾與其母,子餘辭。姬曰:“得寵而忘舊,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請,許之。來,以盾為才,固請於公,以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為內子,而己下之。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傳》

    趙姬不顧丈夫的反對,執意要將季隗母子接回家裡來住,而且還將原屬於親子的嫡長子名分讓給季隗之子趙盾,甚至她還一度提出連正室夫人的身份也可以一併讓給季隗(當然,最後這一點其實並未實行)。

    根據西晉學者杜預為《左傳》所做的註釋,趙姬乃是晉文公的女兒。她這樣一讓再讓,主動調和家庭矛盾,我不確定其中是否有晉文公的某種授意,但聰明的趙衰顯然從裡頭看出了門道:

    對全力以赴地爭奪霸權的晉文公來說,此時最需要的就是政治的團結,朝局的穩定。無論流亡功臣是像先軫、狐偃那樣去爭奪權力,還是像魏犨、顛喆那樣去爭奪權力,爭奪始終都是黨派對立、朝局分裂的隱患。

    在這種時候,流亡功臣中得有人站出來表現一種謙退的姿態,抑制住甚囂塵上的權力之爭。做到這一點,就是對文公霸業最大的支援!

    因此,趙衰選擇了一條與先軫、狐偃完全不同的上位之路:

    從公元前633年到公元前629年,趙衰先後三次辭讓了晉文公對他的任命,眼看著諸卿之位在別人手裡流轉,趙衰卻始終低調謙遜,不為所動。

    聰明而務實的政治姿態為趙衰贏得了滿朝文武的交口讚譽,大家都說他像冬日裡的暖陽那樣和藹可親。而晉文公對趙衰的犧牲與付出也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的。

    到公元前629年趙衰三辭卿命之後,晉文公特意為他一人之故改革軍制,將晉軍原有的三軍六卿擴編為五軍十卿,第一個被擴編進諸卿名冊的人就是新上軍的主將——趙衰。

    從公元前629年登上諸卿之位,到公元前622年去世,趙衰一路晉升,最終遺憾地死在了中軍副將的任上,一步之遙,未能升任主持國政的中軍元帥。但是他的謙退哲學卻為趙氏子孫留下了豐厚的政治遺產。

    趙氏一門在趙衰步步崛起的過程中不但維持了與先氏、狐氏等政治豪門間相對融洽的合作關係,趙衰還透過獎掖後進的辦法扶植了一批未來將影響晉國政治程序的親信勢力,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晉襄公的老師陽處父。

    陽處父早年為了謀官,曾經一度嘗試去走世卿狐偃的門路。可狐偃既是文公的舅父又是他的首席謀士,那架子可大呀,生生晾了陽處父三年。陽處父無奈,只得改換門庭,來投趙衰,謙和的趙衰三天之內就把事兒給他辦成了。

    到公元前621年狐偃、趙衰作古之後,文公之子晉襄公要在夷地舉行軍演,復位三軍六卿的人選。本來中軍元帥的位置已經定了由狐偃之子狐射姑出任。

    可這個時候已經貴為晉襄公太傅的陽處父念起狐偃當初的舊惡,執意更換中軍元帥,把恩主趙衰的兒子趙盾給推了上去。

    趙盾擠掉狐射姑,出任中軍元帥,成為晉國政壇一人之下的顯赫人物。趙衰當年辛苦耕耘播下的種子,如今總算是花開蒂落,結出了豐碩的成果了。

    參考文獻:

    白國紅《春秋晉國趙氏研究》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李孟存、李尚師《晉國史》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徐元誥《國語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實生活中真的有電視劇裡那種美好的愛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