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今通史

    傳國玉璽其實就是由我們所熟知的“和氏璧”雕琢而成的。

    和氏璧一直以美玉的形式存在,秦滅趙國,得到了和氏璧,到了嬴政統一天下以後,就讓李斯用和氏璧雕琢傳國玉璽,現在傳國玉璽早已遺失,所以我們當然也就看不到實物的樣子了,我們只能根據史料描述,瞭解到傳國玉璽的圖案就是:日照大海現雙龍。上文小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大概意思就是:皇權神授,得位至正,老天授權給我這個天子來管理天下的,所以將永享江山,國運永遠昌盛不衰。

    上圖是假玉璽,這個不用解釋吧,大家看下左下角,還模仿典故殘缺了一角,這在漢書中有記載,西漢末年,王莽篡政。皇帝劉嬰才兩歲,所以傳國玉璽由王莽姑母漢孝元太后代管。王莽篡位,派其北陽侯王舜進宮索璽,太后見舜怒斥:“而屬父子宗族蒙漢家力,富貴累世云云云云,乘便利時,奪取國璽,不復顧恩義,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漢書·元后傳》——“投之地。”傳國璽被摔缺一角,經黃金鑲補,但終難天衣無縫,天下至寶,從此留下瑕疵。

    歷代的傳承過程就沒必要引用了,我們只說傳國玉璽最終下落的兩種可能:

    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玉璽是燒不壞的,那肯定就是被某人藏匿,至於埋藏地點——天知道。估計是在神州大地一個不知名的角落或者就是在某個不知名的墳墓裡,此玉璽乃玉中極品,萬年不壞可能在某一天它會重現人間。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金國掠走,此後便銷聲匿跡。但請注意,此玉璽雖然經過大臣們的鑑定,但是“有識之士多疑其偽。”也就是說此玉璽未必是真的。如果是假,那麼我們的線索就又回到了李從珂那裡。結果還是後唐末帝李從珂那裡開始,就失蹤了。至於元大都“叫賣於市”的事,我覺得不大靠譜,大家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查閱資料,我這裡就不再引述了。

    明孝宗朱祐樘掌權時期,曾有人進獻“傳國玉璽”,孝宗認定其為贗品。

    據傳:後金滅了蒙古林丹汗,得“傳國璽”。多爾袞得此國之重器自然不敢私留,連把玩都不敢,連夜親自呈現給皇太極。皇太極在得到傳國玉璽之後,便以此作為自己天命所歸的徵兆,正式改國號為大清。

    皇太極是不是因為得到“傳國璽”而改國號為“大清”的呢?不好意思,這個尚無定論,對於改國號為大清,《滿文老檔》、《滿洲實錄》、《清太宗實錄》均未作任何記載,雖然有著種種說法,但是仍然為一個歷史之謎。 對於改國號為大清這個結果來說,我們可以姑且勉強相信得到“傳國璽”是原因之一,或說一個信心,也可以說是一個藉口吧,畢竟無論漢滿,都是要標榜自己得位至正的,畢竟歷代統治者也都極力宣傳獲得傳國玉璽是天命所歸之徵兆,所以當初皇太極即便明知不是傳國玉璽,但對外也會假稱獲得了,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果不其然,乾隆頗好考據,欽定其為贗品。清末,此玉璽存放瀋陽故宮,不知所蹤。還有就是開修黃河的時候,獲得一塊玉璽進獻乾隆皇帝,經乾隆考證也是贗品。

    最終走出傳國玉璽的陰影的是乾隆一代,乾隆宣稱——新朝有新氣象,本朝不再需要前朝的傳國玉璽證明合法性。

  • 2 # 經濟大縱橫

    在古代,逢著改朝換代,新君登基,都要想方設法從前朝皇帝手中拿到象徵天子權威的國之重器。這個國之重器,在上古時期是“河圖洛書”,商周時期是“傳國鼎”,秦漢以後,便是秦始皇制刻的“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從它誕生起,就開始了它傳奇而的經歷。後世之君得到傳國玉璽,證明自己是“君權神授,天命所歸”,就可以對天下百姓名正言順地發號施令了。明朝後期,內地流寇四起,明庭無力顧及遼東,於是努爾哈赤趁機統一了建州女真,又征服了海西女真、葉赫部等,統一了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落。1616年正月初一,58歲的努爾哈赤在兒子的勸進下,於是正式建立國家後金國,公開與明朝喝對臺戲。在宋朝時,因女真人受制於遼國的契丹人,“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努爾哈赤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努爾哈赤曾說: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

    1635年,繼承努爾哈赤汗位的皇太極組織了第三次征伐察哈爾部的軍事行動,帶兵出征的貝勒多爾袞得勝回朝,向皇太極獻上一方元代的國璽。這顆印璽從漢朝傳到元朝,元順帝倉皇北逃時都沒有忘記將它帶在身上,但後來卻不知下落。多年後,有人在山中放羊,發現羊只3天不吃草,總是用蹄子趵地,牧羊人好奇地在原地挖掘,得到了這塊傳國璽。後來,這方寶璽被察哈爾林丹汗得到。林丹汗死去,他兒子額哲就把它交出來獻給多爾袞。意外得到中原王朝的傳國玉璽,這對後金而言,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皇太極欣喜若狂,他認為這是上天的旨意。他的野心膨脹到極限,決定入主中原,做全中國的皇帝,號令天下。當時後金第一漢臣范文程,告訴皇太極,欲取中原江山,必須改國號與族名。因為宋朝時,漢族人已經和金國女真人結下民族仇恨。

    皇太極對這個“天降大寶”非常重視,並且進行了一個盛大的“受寶典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初內國史院滿文件案》對此記述頗為詳細:汗受玉璽,親捧之,率眾拜天,行三跪九叩禮畢,汗復位,傳諭兩側眾人曰:此玉璽乃歷代帝王所用之寶。於是,出師諸貝勒率諸臣遙跪,和碩墨爾根戴青貝勒進前跪拜,行抱見禮,次大貝勒,其禮如汗。次年,皇太極依照明朝模式建號改制,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建國號為大清,年號崇德,並正式採用“皇帝”稱號。此後一段時間內,努爾哈赤釋出的許多文書上都用此寶。

    那麼,努爾哈赤為什麼定國號為大清呢?《滿洲源流考》引用乾隆皇帝“天造皇清,發祥大東”之詩句,提出以五色配五方,東方為青色。但將“大清”與青色相聯絡,似乎有些牽強。這是“青色說”的觀點。在滿族中,流傳著一個傳說:努爾哈赤早年那麼,努爾哈赤為什麼定國號為大清呢?《滿洲源流考》引用乾隆皇帝“天造皇清,發祥大東”之詩句,提出以五色配五方,東方為青色。但將“大清”與青色相聯絡,似乎有些牽強。這是“青色說”的觀點。在滿族中,流傳著一個傳說:努爾哈赤早年征戰時騎一匹大青馬,一次逃難時大青馬累死,努爾哈赤難過地說:“大青啊,大青,將來我得了天下,就把國家叫大清。”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不必深究,但大清帝國從馬背上立國卻是事實。

    “五行說”認為,皇太極改國號,是因金國號易刺激漢人的民族感情,故禁用女真族號,改稱滿洲。滿洲及清三字均帶水,而朱明朝廷的“朱明”二字都具火意,以水克火,符合五行相剋說。再則,因“火克金”,起先的金國號不吉利。皇太極以清為國號,明確顯示其取代大明的野心。這是史學大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的意見。還有人研究認為,“金”與“清”音接近,將原金國號改為清,是選取發音近似的合適字代用。

    日本明治後期時代的滿鮮史學家稻葉巖吉在其著作《清朝全史》提出,皇太極改金為清,源於歷史上少昊金天氏傳說。少昊金天氏稱父為清,且又稱土為清,胙土於清。皇太極將金國比作少昊金天氏,金天氏胙土於清,故採用“清”國號。如此,既滿足了滿洲人對歷史的依戀,又可緩和漢民族自宋代以來對“金國”強烈的憎惡情緒。相比較其他說法,五行之說更具有說服力。皇太極對漢文化十分喜愛欣賞並深受其影響,同時對風水學也有一定研究。他認為,以水克火,以清致明,寓意十分明顯。

    但是,讓人感到奇怪的是,這方重要的“傳國璽寶”,人關後突然停止了使用,所有檔案上都改用滿漢合璧文字的“制誥之寶”。乾隆十一年,也就是1746年,乾隆到北京故宮交泰殿查看了全部玉璽,當時看到共有39枚玉璽。這一看不打緊,發現了其中的問題:擺在正中間的那枚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的玉璽居然是個冒牌貨。乾隆他老人家也搞不清,這方玉璽是什麼年代放在那裡的。乾隆皇帝欽定宮中御寶時,在所謂祖先所傳的4寶當中,竟不見有這方“制誥之寶”。那方當年風光一時的“傳國璽”哪裡去了?一時朝野議論紛紛。為了堵住眾人之口,乾隆又命人刻制了一方“制誥之寶”,並送到盛京的鳳凰樓妥為保管。但後來被證明只是那方元代“傳國璽”的仿製品,無論大小尺寸及寶文篆法都與那方元代的“制誥之寶”不盡相同。看來,乾隆使了個障眼法,搞了個贗品欺瞞天下。

    據乾隆十三年(1748年)內務府宮中《活計檔》中,有這麼一段記載:“乾隆十三年五月二十二日,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胡世傑交白玉製誥之寶一方,傳旨交啟祥宮將寶上字磨去。”原來,乾隆皇帝將皇太極當年造假的證據,悄悄地進行了銷燬。

    事實證明,號稱“十全老人”、對文物頗有研究心得的乾隆皇帝早看出了制誥之寶存在的問題。被皇太極宣佈為傳國玉璽的那枚玉璽,根本不是最早的傳國玉璽,壓根兒就是個假冒貨。乾隆進一步研究發現,元代皇帝寶璽沿用南宋的“八寶”之制,元代史書上不見有“制誥之寶”的名目。歷史上“制誥之寶”的出現是在明代。難怪當年皇太極搞“迎寶受寶”大典時,沒有讓一個漢人官員參加,怕這齣好戲穿了幫。

    行書到此已經非常清楚:皇太極當年得到的傳國玉璽及受寶大典,是精心導演的一檔子有創意的好節目。憑藉這方憑空想象出來的傳國玉璽,幫助努爾哈赤改國號,立國威,順利完成了由大汗到皇帝的“蝶變”,實現了入主中原一統江山的夢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球隊最後時刻無力迴天,球員體力不支倒地,堅持不換下,李春江指導用人是否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