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空233281949
-
2 # 開始從平凡的日子感受快樂
首先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被妖魔化的諸葛亮,實際上,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一般,而比較出色的是他的政治才能,也就是管理國家、整頓吏治的能力比較傑出。
其次,蜀國的大將也不少,張飛、關羽、趙雲等等,不需要諸葛亮親自上陣殺敵,畢竟要物盡其用嘛。
再者,即使諸葛亮到達戰場,其作用是代表皇上慰問將士,表達的是皇上對在戰場廝殺士兵的慰藉,藉此達到鼓舞軍心的作用。況且古代行軍打仗都講究排兵佈陣,一般像諸葛亮這種人物不會衝在最前鋒的。
-
3 # 吾愛溪一生
諸葛亮,軍師呀。肯定會受到大家的保護的!打仗在外,軍帳肯定在軍隊駐紮處的核心位置,對外出戰的話,也是在後鋒,很少有和敵人正面對戰的機會。
諸葛亮,既是軍師又是丞相,不會把自己致於危險之地的!
-
4 # 東皇
說到諸葛亮,大多數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在腦海中勾勒出這樣一個形象——他平靜地坐在一輛四輪手推車上,搖著他的羽毛扇子,好像他胸有成竹,非常有說服力。人們如此想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畢竟,在《三國演義》中,鵝毛扇子和四輪手推車是他的標準。傳說他的鵝毛扇子是黃月英的嫁妝,大量的戰爭藝術記錄對他大有幫助。在真實的歷史中,羽扇是文士的標準物品之一,所以無論他從哪個角度拿起鵝扇,都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為什麼他總是坐四輪手推車呢?
透過對《三國演義》的描述,不難知道,儘管小說沒有明確提到它,諸葛亮的四輪車應該是四輪椅子的形狀。移動時,應該有人負責推推車,這基本上相當於輪椅。然而,眾所周知,諸葛亮根本沒有腿病,那麼為什麼輪椅成為他的羽扇標準呢?
不同的人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諸葛亮只是個顧問,不能騎馬是很正常的。當他臨陣退縮時,他既不能站在地上,也不能坐馬車或轎子。因此,這種四輪手推車是最合適的。然而,無論是在真實的歷史上還是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騎馬的樣子都被記錄了下來,例如,在《三國列傳》中,當長坂坡處於戰爭狀態時,“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了活捉張任棄馬而去。也就是說,這種猜測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此外,還有一個傳說,商周時期的姜子牙轉世為孫臏,被砍了膝蓋,無法行走。後來,他轉世為諸葛亮。雖然他不再有腿的問題,但他已經習慣了輪椅。因此,當他可以騎馬去戰場時,他仍然坐輪椅出現。這更荒謬。除了這兩句話之外,一些網友故意欺騙說諸葛亮在躬耕隴畝的時候因為水分過多而患關節炎,所以大多數時候他不得不使用輪椅。
那麼,輪椅成為諸葛亮標準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事實上,如果我們看一看其他與三國有關的文學作品,我們會發現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只乘坐這輛四輪車。在其他人的著作中,諸葛亮受到冷遇,乘坐平車,例如,《三國志平話》說::“武侯引三千軍,輕弓短箭,善馬熟人,軍師素車一輛。”宋代的《類說》也有類似的描述。平底車不是輪椅,而是沒有裝飾和輕便運動的戰車,這是總司令專門用來指揮戰爭的。
然而,在劉備反抗曹操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平車被輪椅般的四輪車取代。作者進行這種重寫的原因主要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自信心。畢竟,這種四輪車在用於逃生時是不實用的。諸葛亮敢於開著這樣的車出現在戰場上,顯示了他獲勝的信心。他的這種形象更有可能給詳盡無遺的策略的讀者留下印象。然而,因為《三國演義》是最受歡迎的,諸葛亮更深入人心。因此,即使諸葛亮沒有腿部疾病,輪椅也成了他的標準。
-
5 # 我有我的歷史觀
關於諸葛亮不會騎馬的說法。
《三國志-蜀志》中有諸葛亮使用“調虎離山”之計擒“張任”的描述。其中有諸葛亮騎馬的細節。
亮惜才,始欲招降張任。但張任拒降,見諸葛亮“羽扇綸巾而出”,便“殺將過來”。於是
孔明棄了四輪車,上馬退步過橋。所以,關於“諸葛亮不會騎馬”的說法就不成立了。
關於諸葛亮有“腿疾”的說法。不管是《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從始至終都沒有諸葛亮需要有人攙扶的描述。直至病逝於“五丈原”前,身體每況愈下,病入膏肓。直到此時才有需人攙扶的詞語出現。
所以,“諸葛亮有腿疾”的說法也是不成立的。
社會上有一種說法: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因遭受龐涓所害,被剜去了膝蓋。而諸葛亮是孫臏再世,所以也有腿疾。對於這種“再世”、“重生”之類的謊誕的說法,我們就不必去迴應了。
關於“諸葛亮炫弄”的說法有人說,諸葛亮是為了炫耀其謀略,戰爭必勝。才誇張地只坐四輪車,而不騎馬。
“炫弄”其實是一個無真才實能的人的浮誇的表現。而在《三國志》及《三國演義》中,我們都可以看出:諸葛亮沉穩、踏實、鞠躬盡瘁。
況且這種“炫弄”有戰敗身死的風險。諸葛亮是“常勝將軍”,但也不是每戰必勝,作為軍事指揮家的他,應該會知曉這一點。不管是“失街亭”還是數次北伐,諸葛亮都遭遇了慘敗。
諸葛亮還沒有浮誇到以生命做代價的份上。
所以,說“諸葛亮是炫耀、賣弄”的說法也是不成立的。
既然這幾個說法都不成立,那他指揮戰爭時,為什麼只生四輪車,而不騎馬呢?正如題主所說:“他難道不不怕戰敗撤退時被生擒嗎”?
對,他不怕!為了蜀國,他寧願冒著這樣的風險。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種做法,包含了諸葛亮的良苦用心。
①赤壁之戰之前,劉備連安身立命之地都沒有,還是寄居於劉表處。赤壁之戰以後,曹操獨佔北方,孫權割江東,江東乃富饒之地。劉備偏據蜀地。而蜀地為山地。所以,鼎立的三國中,蜀國最為貧弱。
只是因為蜀國有關、張、趙等驍勇善戰的將領,以及劉備的仁慈,老百姓願意歸附他。再加上諸葛亮的智慧謀略,才能夠與魏、吳爭霸天下。而一旦失去這些,蜀國的戰鬥力將大打折扣。
戰爭打的就是“士氣”。諸葛亮為了鼓舞士氣,指揮戰爭時,只坐四輪車,而不騎馬。就是在向將士們表明:我絕不會策馬先逃。如果戰爭失敗,我將是撤擊戰場的最後那一個。這樣更能鼓舞將士奮勇殺敵。
②北伐前,描述諸葛亮所坐只是“四輪車”。北伐時,司馬懿見諸葛亮所乘已是“素車”。素車——一般是用於執行殯葬車。
這顯然是經過諸葛亮有意改裝的,撤去了彩繪和裝飾,表達了肅穆和凝重。
北伐時,劉、關、張等先輩皆已辭世。劉備託孤,惟願諸葛亮輔佐劉禪。
此時漢室已經哀微,但諸葛亮受遺命力挽漢室。
於是給劉禪留下《出師表》:
……深究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率軍北伐。諸葛亮將四輪車改裝為“素車”。就是要告誡將士們:
要不忘先帝遺命,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奮勇殺敵,同扶漢室。以告慰先帝和為蜀國戰死疆場的將士們的在天之靈。
這就是諸葛亮指揮戰爭時不騎馬而只坐四輪車,並在北伐後又改裝成“素車”的原因!
諸葛亮足智多謀,指揮若定,是智慧的化身!
同時,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又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
6 # 秦皇漢武
諸葛亮坐的不是輪椅,而是素輿。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總是坐在一輛由2名士兵推動的四輪小車上,這個不是瞎掰,而是有一定依據的,據東晉裴啟記載:“諸葛武侯與宣皇,在渭濱,將戰,宣皇戎服蒞事,使人視武侯,乘素輿,葛巾毛扇,指麾三軍,皆隨其進止,宣皇聞而嘆曰:可謂名士矣。”
司馬懿和諸葛亮交戰前,曾派人偷偷觀察諸葛亮,發現他葛巾毛扇,坐在素輿上。素輿又叫素車,即沒有塗抹漆和懸掛裝飾的車子。難道是諸葛亮不會騎馬嗎?不是,劉備在白帝城病危時,諸葛亮是從成都騎馬趕過去的。在宋朝以前,無論是文臣、武將都會騎馬佩劍,這是古代華人尚武精神的體現。
那麼諸葛亮在主持北伐時,為何改坐車了呢?原因有三:原因一:象徵賞罰分明。《左傳》曾言:“素車樸馬,無入於兆,下卿之罰也”。素車有賞罰分明的意思,而諸葛亮是歷史上出了名的事必躬親、賞罰分明的法家人物,他治軍嚴厲,才能實現蜀漢步兵對曹魏騎兵的以弱克強。
原因二:象徵復仇。蜀漢對曹魏的軍事進攻,在法理上屬於討伐篡逆,而不是無端入侵,所以,以正統王朝自居的蜀漢,需要將自己塑造成正義之師,才能鼓舞士氣。而素車在古代正有復仇的意味,當年伍子胥帶著吳兵攻入楚國時,就是乘著素車進入的。
原因三:軍事統帥與將軍的差別。諸葛亮屬於完全意義上的軍事統帥,與關羽那種既能當統帥又能陣前衝殺的屬性不同,諸葛亮從未帶兵在前線衝鋒陷陣,而只是在中軍指揮排程,所以,諸葛亮不騎馬也並無什麼不妥。也正因為如此,諸葛亮也就不存在被生擒的可能,畢竟諸葛亮並不在戰場一線。
回覆列表
我就是諸葛亮隱居之地的人,導遊會告訴遊客,諸葛亮打仗坐輪椅的真實原因。因為隆中山潮溼,諸葛亮在此隱居期間患了風溼,所以身體原因只能坐輪椅,最後他的壽命也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