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羊只90

    80後兒時“打麥場”的回憶,雖然辛苦但很快樂,再也回不去了! 記得小時候大人在麥場裡打小麥,我們小朋友們就在那玩,又是幫幫忙,現在看到那些場景,有種想哭的衝動! 每到6月的時候,小麥金黃,大人會把地籠頭大約半畝地的麥子用鐮刀割掉,騰空,然後灑水,用石磙反覆的碾壓,形成一塊相對平坦的空地,地面待晾乾後,就可以碾麥子了。

    接著就是整塊地裡麥子的收割,打小記事兒起先是大人們用鐮刀純手工收割,過幾年有了機械收割機,然後一隴地的麥子拖拉機一趟就都給割倒了。

    但是還需要用平板車(老家叫架子車)把麥子裝上車,綁好拉到打麥場。後來8歲左右的時候有了拖拉機,帶篼的,我會怕到車篼上,把大人往車上裝的麥子碼齊,一直到4-5米的高度,才會拉到打賣場去。

    接著就是碾壓、翻麥稈、直至麥稈的麥子全部鋪到地上。

    然後就是晾曬,裝麻袋,農民半年的收成就要入倉了,那種辛勞和喜悅,現在的人沒辦法體會得到了。

  • 2 # 踏實的老農

    記得,小時候!那時候生產力底下,割麥子全靠手割。村裡的男男女女們,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麥收的季節過來人都知道,搶時收割入倉!大人們忙碌的身影,仍是記憶猶新!農村的孩子會有麥忙假期!假期也是孩子最快樂的時光!孩子們跟著大人收麥子,拾麥穗,攤麥場,看曬場……。早就把老師安排的假期作業,忘到腳後跟去了!童年的事很多,說一晚上也說不完!可惜時光不再來,如白駒過隙,轉眼一瞬間,到了三十而立的時節!

  • 3 # 柳某人阿

    對於我這種土生土長的農村人來說,看到題目一下就被吸引了,瞬間勾起了我小時候的回憶。我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對於農民來說,最高興莫過於稻穀成熟的這個時候。辛苦耕耘換來大豐收,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滿足於幸福。當然,這個時候也是我們小孩子最開心的時候。因為以前每次收割,我們村都是一家一家的收。你家的熟在前面,全村人就一起來幫忙,割完你家再割另一家,然後主人家會安排早飯和晚飯,幫忙的全部一起吃。小時候我最喜歡這個時候,因為可以吃好吃的,而且這個時候最熱鬧。回憶一下,夕陽下,大人忙著打穀子,小孩就在田間的麥堆裡歡快的跑來跑出。大家有說有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真是叫人懷念啦~~

    每當到了那個時候,我就會異常興奮,蛐蛐和青蛙哇哇的叫,像是在向農民祝賀,今年又有不錯的收成。那個時候農村很多人,到處都在冒著做飯的炊煙,小路上一位老人牽著一頭牛在慢慢的往家走,剛從坡上回家的人無不笑容滿面,相互打著招呼,開著玩笑,不時就會聽見有人哈哈大笑。田間的草堆裡,小孩子在捉迷藏,跑來跑去,滿頭大汗也不會覺得累,身上沾了穀草,當時也不會覺得癢。農村的土狗也和我們一起,在地裡追著蛐蛐,哪裡有聲音就跑去哪裡,可惜蛐蛐太多了,完全忙不過來。然後天快黑了,大人就站在門前叫我們回家吃飯,叫了幾次都不見我們回去,於是就生氣了,拿著衣架就來地裡找我們。然後我們看見了就到處跑,跑回家滿頭大汗,吃過晚飯,身上就開始癢。有時候癢的受不了大人見了免不了又是一頓揍,揍完再燒水給我洗澡。那時候洗澡都是在院子裡,用一個大盆燒點開水就洗了。

    洗完澡就會在家裡看電視,那個時候全村沒有幾家人有電視,全村人都圍坐在一個電視前看著電視劇。那個景像恐怕這輩子是很難看見了,那種感覺真是別有一番風味。而且小孩子也和大人一樣,看著大人才喜歡看的電視劇。也和其他小夥伴一起討論劇情,我當時看了(南北少林)後,幾個小夥伴看見村裡哪裡有比較直的竹子,一定就得砍下來。然後做成武器。看了(烏龍窗情關)後,就前段時間,孫耀威開直播我還去刷了50塊的禮物,哈哈。印象太深了,我童年還看過三少爺的劍,西遊記,西遊記後傳等等等等,可能很多在農村的小夥伴都有這樣的回憶吧。可惜只能是回憶了,以前的小夥伴都長大了,村裡的很多慈祥的老人都不在了,年前的都出去打工,有錢的很多已經搬去城裡了,以前熱鬧的農村現在冷冷清清,只留下幾位孤苦老人,田裡生滿了雜草,許多年都沒人打理。說實在的,真的好懷念!懷念那個屬於我們90的童年,懷念我的爺爺奶奶!

  • 4 # 匯品家

    有一種刻骨銘心叫做割麥子

    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對於夏忙割麥子的經歷肯定是刻骨銘心的。

    割麥子之前,首先看地裡的麥子的顏色,必須發黃了才可以。這看的時間是有一定的門道的,必須要早晨起來看,這樣看的比較準;下午看的時候,因為Sunny的原因,麥子看起來金黃一片,但是割下來的時候一看就會發現麥子有些活了(青了),割得就早了,麥子沒有熟好就影響收成。

    割麥子,你要忍受太陽的暴曬、麥芒的刺扎這兩重罪。剛開始的時候,可能還不覺得痛苦,割一段時間麥子後就會覺得腰痠背疼,簡直都沒有辦法站直了身子。在大太陽的暴曬下,身上的衣服不能穿的太少,很多的小夥子往往不聽大人的話,喜歡光著膀子,認為這樣有涼風可以吹,很爽,也很酷,但是沒過多久就發現,胳膊上的皮會被烈日曬爆裂的,一沾水撕心裂肺的疼。穿得太多,就會不停的流汗,而且手套上沾滿了麥芒,你要擦一汗,臉上就會火辣辣的疼。汗水不擦的話,就會流到眼睛裡,也不好受。割一上麥子後你會發現,臉上佈滿了汗水結晶後的鹽粒。穿的衣服也是溼了又幹,幹了又溼,變成了硬的。所以,有經驗的人割麥子都是早早地動身,天剛亮就已經到地頭開始動手了。這時候的麥稈比較疲軟,比較好捆綁,而且趕中午太陽最熱的時候就回家了。

    割麥子也是有點技巧的,一般是躬下身來,左手反過來,手掌朝外迎著麥子握起,右手鐮刀往回割,然後將割下來的麥子,順著麥穗,集中放在一起。一次不能攬的太多,那樣左手握不住,右手割起來也費事情,留的麥茬也不能太高。雙手配合,形成一定的節奏和韻律,割起來速度也就快了。看別人捆麥子也很有意思,往往能看出人的性格。有的人捆得很整齊,有的人捆得很雜亂,有的人麥捆大小適中,有的人是太大,很難抱起來;有的人是太小,裝車的時候就會顯得特別麻煩。

    麥子收完後一般都要用架子車拉回去,因為麥地和打麥場一般離得都比較遠,來回不方便,所以人們都想盡量的多裝一些麥子。在車尾斜插著一個籬笆做成的擋板,先是把綁好的麥子一捆捆抱上車裝在車廂裡,並不斷地往高裡壘。當人站在地上不方便放的時候,就要用鐵叉挑著往車上送了,大人站在車上把麥捆再仔細的調整好、踏瓷實。麥子裝起來後,下一步就是把麥子綁好,這繩子很長很粗,也很結實。把繩子往梭孔裡一穿,這邊一拉,那邊一系,就結實了,裝好的車子就變成了一座高高的麥子山。這裝車也是一門技巧,那些年鄉間的路都是崎嶇不平,經常有人走到中途發生翻車,重新裝車就太麻煩了,而且因為道路狹窄,會因為堵住別人的路而被別人抱怨。

    有一種熱火朝天叫做碾麥子

    碾麥子是收麥子的關鍵環節。攤場,是碾麥子的基礎,早早地把場攤好,就可以趁太陽正好,早點把麥子曬乾,待一會碾場的時候效果就會好一些。要趕時間,所以一般都會全家老少齊上陣,來一個全家總動員。先把麥捆拖到麥場中央,然後大人再把麥捆解開,用鐵叉把麥稈翻起來,使之支楞起來,Sunny好照進去,這個過程就是攤場。小孩子剛開始幹農活的時候都是生龍活虎的,但幹一兩下就會耍賴,搞一些小小無關緊要的破壞。拖不動了就用腳踢,或者是在半路上直接把麥捆解開,弄一個天女散花,大人們雖然也很生氣,但是一般也不會責罵孩子,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大家都憋著一股勁,等到下午把麥子揚出來,才算大功告成。不過揚場是需要風的,所以人們大多不奢望有這樣順利地,到下午把麥堆攢起來就算順利了。

    大概中午10點左右的時候,就要先碾一次麥子。最初的時候是牛拉著碌碡,這就需要有一個人拿著笊籬,接牛的糞便。在後來的時候,就是用拖拉機拉著碌碡碾麥子。因為拖拉機相對來說比較少,一個村子就那麼兩三輛。所以,這時候開拖拉機的人就具有了一定的優越性,為了讓自家的麥子能夠早點碾,就有人要巴結賄賂一下,無非是嘴巴甜一點或者遞一根菸而已。碾過一次以後,就要翻一次場,讓太陽再多曬一下。晌午,還要再翻一兩次,翻場的時候是主要勞力參與,目的是把底下的小麥翻騰到上面,讓太陽充分曬乾,利於脫粒。

    三夏大忙,趕的就是時間。因為夏天的天氣多變,午後經常會有雷陣雨,所以大家都是緊前不緊後,吃飯就成了次要的事情,龍口奪食說的就是這個。但是也有一些人生性疲沓,我們村就有一個,中午飯時別人看到天上烏雲翻滾,就會丟下飯碗先起場,場起了,就可以把麥子用塑膠布圍起來,這樣麥子就不會因為下雨被浸泡出芽。他是吃飯要緊,當吃晚飯的時候雨夜就下大了,所以他幾乎每年都會塌場(就是麥子沒有碾完,就遇到了下雨),每年都要吃芽子麥,成為別人教育子女的典型。

    一場麥子一般是要碾兩次,第二次碾過以後就可以起場了。起場也是一個全員參與的活動,大人們用木杈把麥秸歸攏後,用揀杈把麥秸運到指定的地方,等候大人們堆成麥草垛。小孩拿推板把麥粒往一塊推,攢成麥堆。對於這個差事,孩子們很是樂意的。他們推著推板肆意奔跑,彷彿自己駕駛著汽車一般。但是小小駕駛員的駕駛技術並不是很好,有時候也會發生撞車事故。好在事故都不是很嚴重,所以並不一定需要調解員調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別人給你介紹了個女孩,她要求你給她配一輛50到60萬的車,你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