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到最新的《倚天屠龍記》,發現我從來沒完整看過任何一版本的這部電視劇。小說更是一本沒看過,唯獨最喜歡看《笑傲江湖》,因為呂頌賢版的。
2
回覆列表
  • 1 # 高冷健

    金庸小說對於90年代的少年產生的影響力應該是不如80年代的,我就是90初的,金庸的小說幾乎都是透過電視劇,不像80年代那時候都是看小說.天龍八部 鹿鼎記 倚天屠龍記 笑傲江湖 神鵰俠侶等等,幾乎覆蓋了整個少年時光.個人是透過電視劇解除的,不排除很多少年是喜歡讀書的會去讀原版的小說.

  • 2 # 大嘴炮

    對於90年代的人來說,金庸之於讀者可能就像喬丹之於球迷,很多人只知道科比詹姆斯牛逼,但喬丹才是那個神。很多人習慣於看網路小說,但絕大部分都脫不開金庸武俠一脈

  • 3 # 廣堯風水

    90年代的人已過了金庸小說武俠熱,豪情萬丈,俠客精神已被外國文化充斥,人們追求的層次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俠客精神只能成為夢!

  • 4 # 火舞狂沙923

    金庸的小說可能許多90後的朋友都沒看過,甚至提起金、古、梁、溫,他們都有可能不清楚,對這樣老一輩的武俠小說,他們會有一種年代感和陌生感。

    隨著金庸古龍梁羽生等武俠小說家的封筆和離世,如今武俠作品十分匱乏,能稱為經典的更是少之又少,反觀仙俠和玄幻小說卻佔據了各大主流網路小說的主要板塊,近些年更是出現了許多好作品,因此年輕的人們更喜歡看。

    如今的社會已經成為快餐式作品的市場,快餐式閱讀,因此很少有年輕人能靜下心來去重溫經典。

    90他們認識武俠不會像我們原來一樣手捧武俠書藉,有一種中毒上隱的感覺,那時的我們是躲著老師和家長在“廢寢忘食”的看,到現在還會無數次重讀。而現在90後認識金庸是從網路視劇上看,而他們認識的又是一個不同的模樣,現在的金庸劇已經變成了偶像玄幻劇,所以他們所認識是另一個金庸,如果讓他們認真的去讀金庸小說,所得到一定是和玄幻劇不一樣的認知。

    喜歡武俠的人都是懷著一種情結,武俠就是成年人的童話,令人嚮往,武俠作品帶給我們的情節和俠義精神,是任何作品都無法取代的。希望90甚至00都能喜歡上金庸武俠。

  • 5 # 每日直達車

    我是一名90後,那就說說自己的感想吧。

    昨晚回家後偶然間開啟貼吧,得知金庸去世的訊息.我的第一反應是懷疑這又是假新聞,然而當開啟微博發現眾多大V鋪天蓋地的悼念後,終於確認是事實.我不是喜歡刻意蹭熱點的人,然而有些事物對於我的影響實在很大,我也很有聊一聊的想法,金庸武俠便在其一.

    多數和我年紀差不多的年輕人,開始接觸金庸可能多始於83版<射鵰英雄傳>電視劇,我那時可能是七八歲,這部電視劇在大街小巷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頗具有話題性,我也是跟風看的,由於年紀小,以至於對劇中的劇情完全不能理解,僅對幾個鏡頭還有些較深刻的記憶,譬如郭靖幼時幫助哲別藏身,又如歐陽克在雪堆中將暗器打出個花樣,或者楊康得悉生父是楊鐵心且父母雙亡後在樹林十字路口的徘徊,再如老頑童的諸多滑稽之舉,但對於整個劇情是完全未能把握的,甚至於直到今日都未能將這部劇完全看完過.現在想來,這部劇可能對80後影響更大一些.無論如何,這部劇在我的心底埋下一顆種子,對於那個幻想中武俠世界的好奇.

    到了11歲左右,我上五年級的時候,鄰居家的一個(輩分上的)大哥開了一家租書店,由於兩家關係較好,我經常去這家店免費看書,甚至有時會拿到家裡看.便在這兩三年間,我陸陸續續將金庸的十五部作品讀了大半,印象中僅有少數三四部沒看.有幾個印象比較深的回憶,像有一次電視上在播<俠客行>,恰巧當時我也在看這部小說,於是在看電視的時候,我也比對著小說中的臺詞,當時放的是狗雜種遇到凌霄城主夫人小翠和她的孫女,開始被誤認為石中玉,誤會解開後又遇上丁不三(四?),兩人打鬥的情景,小說那一章就叫<大粽子>,是對狗雜種被五花大綁的一個形容.當時發現電視劇臺詞與書中基本一致時,心情激動的難以自已;再有就是父母當時雖不反對我看小說,但不希望我讀的太過廢寢忘食,當時正好是個暑假,基本保持一到兩天就一本書的節奏,也是頗有成就感,這種爽快感,可能也唯有上高中時平均一週一天(休息日)讀一部哈利波特可比.在租書店裡不只讀金庸小說,事實上我是先從漫畫開始看的,印象最深的是<浪客劍心>,後來才是金庸小說,再往後夾雜著一些其他主題的小說,以武俠主題為主,還有一些方興未艾的玄幻小說(當時大概是2001~2002年,這種小說真的很少).

    上初中後去這家店就少多了,機緣巧合,在集市上逛得時候看到有賣金庸小說的,不過是那種劣質合訂本,一部笑傲江湖被壓縮到一本,書的厚度也超不過一指厚,每頁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字,且排版緊密,紙質也是差的出奇,大概介於燒紙時的黃紙和報紙用紙的質量之間,但有一個優點--便宜,三本僅售10元,要知道當時買的華羅庚數奧教材一本就十幾塊.由於價格便宜,媽媽也很爽快的先後(不在一次內)給我買下了沒讀過的三部小說:<笑傲江湖><鹿鼎記><飛狐外傳>,這三本書至今還放在我的老書櫃裡.真正在讀的時候,我就發現了另一個很惡劣的問題:<笑傲江湖>和<鹿鼎記>這兩本書都不是全本,中間閹割了很多內容.後來想想,這其實是再合理不過的,兩部小說,一部原版有四本,一部原版有五本,即使再怎麼排版,也不可能放在一本不超過400頁的書內.至於後來是什麼時候把這兩部書的剩餘劇情補完,就記得不是很清楚了,可能是高中,也可能是大學.

    總結來講,金庸小說絕大多數都是於小學高年級和初中讀完的,讓我的中二病總是往往帶著些武俠的浪漫.不客氣的說,我讀武俠小說就是為了爽,為了娛樂,並沒有什麼功利性的目的,但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道德觀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如果沒有這段歷程,現在的我可能會更加缺少修養吧.

    金庸去世這件事情本身,已經很難對我或者其他讀過金庸武俠的那些少年們有很大的影響,因為他很早就封筆了,即使是後來說要修改書中情節,受到很多讀者的反對,如將段譽結局改為出家,將韋小寶的老婆數量砍掉一半多,只留三個,等等,似乎也沒有成行.這篇文章談不上對金庸的悼念,只算是由於這樣一個事件,一個90後的自我懷念吧.也許等到幾十年後,再回首看金庸小說和這片文章的時候,又會留下一些感慨。

    碼字不易,請採納。

  • 6 # 墜落銀河的星

    金庸先生的小說90後涉及的可能有些少,但不乏有和我一樣的愛好者。最經典的幾部都已無數次的由電影電視劇的形式播出。就算沒看過小說的也耳熟能詳了。金庸先生給我們描述了一個我們渴望而不可及的“江湖”。江湖到底是什麼?可能是我們無法觸及但無比嚮往的一個世界,那裡只有大俠和絕世武功;那裡都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勇氣;那裡充滿俠肝義膽,忠孝仁義的理念。每個人都有一個“武俠夢”,為我們構築了一個快意江湖。瀟瀟灑灑,我行我素的肆意人生。是我們心底裡最痛快,最釋放壓力的一個地方。

  • 7 # 踏雪尋龍

    估計只是聽說吧!金庸小說對於五零後、六零後、七零後、八零後都是一種成人武俠情懷在裡面,九零之後估計金庸小說就沒那麼普及了,估計他們也就聽說過,為什麼?因為八十年代以前只有書,收音機,金庸古龍梁羽生等,接觸的比較原始,誘惑比較單一,九十年代以後誘惑太多了,走上資訊化道路之後,電視、電影,網路、運動、音樂、自媒體、網路遊戲,手遊----,有太多的誘惑,不一定都喜歡看小說了。而且現在小說有點多元化和氾濫話,網遊類、玄幻類、休閒類、升級類、言情類、軍事類----,太多了,感興趣的太多了!所以在九零後心裡也許金庸小說已經是過去式了,曾經的輝煌而已。

    九零後:金庸小說聽說以前挺火,挺流行。

  • 8 # 三江縱飲

    我是90後,我能理解金庸小說在我們心中的位置。

    小時候基本都是在農村長大,電視都不怎麼普及,大概在小學6年級的時候吧,開始看的金庸的小說,當時是家裡面書多,那時候根本不懂什麼叫小說的概念,只是家裡面的大人看到你在看書總比到外面去瘋玩好。很多字都不認識,還要去問,比如說《射鵰英雄傳》裡面有個詞叫“大纛”,一個小學生哪裡認識這個字?還記得那時一套合訂本,有《神鵰俠侶》《飛狐外傳》《雪山飛狐》《白馬嘯西風》,看得懵懵懂懂的,只知道金輪法王是壞人。

    後來是在高中的時候,有了手機,電子書這個功能真的很強大,那個時候就把金庸小說看完了,不止一遍,但是每看一次都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覺,從最開始羨慕仗劍江湖,到江湖恩仇無止休。再到群雄隱跡山野。感覺自己就仿若那書中人,或喜或悲,或憂或惱,心情隨著書中主角的際遇而起伏,說是走火入魔亦不為過。

    幾乎所有的少年熱血都是來自於金庸小說,所有的俠義道理也是源於金庸小說,金老給我們編織了一個熱血,俠義,刀光劍影,俠骨柔情的江湖夢。

    少時識字,年長明理,這就是金庸給我留下的人生財富。

  • 9 # 口水丁羊羽

    九零後:聽說以前金庸的小說挺火,那是什麼東西?有火影好看嗎?

    比得上覆聯嗎?是不是跟花千骨一個樣?

    什麼?人物都不會飛?那還有什麼好看的。

    還不如看《七龍珠》呢。

    你告訴他金庸的是武俠,就跟忍者神龜差不多,他們就懂了。

  • 10 # 司徒王朗

    影響力不大,我是89年的,初中時候電腦和手機都普及了,住校的學生一般都是偷偷去網咖或者看看手機裡電子書,發簡訊,聊qq打發時間,宿舍學長有不少武俠小說,我就初二時候看完一本挺舊天龍八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節後,水稻的價格會怎樣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