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良人一品
-
2 # 九流叔叔
左宗棠雖然自稱為“今亮”,也就是當今諸葛亮,但是實際上本事還真是值得恭維。而且左宗棠也沒有諸葛亮那種心胸氣度,左宗棠就屬於那種覺著自己有點本事,所以誰都瞧不起的人。他瞧不起提拔他的曾國藩,瞧不起晚清重臣李鴻章,可以說放眼天下就沒人能讓他看得起。
曾國藩也有個毛病,這個毛病用他自己的話講叫做“儒緩”,用當今的話講叫做腹黑。曾國藩看起來傻頭傻腦的,一看根本不引人注意,但是其實非常精明能幹。當初左宗棠第一次跟曾國藩見面時候,左宗棠不過是個舉人,曾國藩卻是國家重臣。但是左宗棠一點都不客氣,上來就開始分析太平天國情況,把採取什麼策略,怎麼布兵都交代清楚,好像曾國藩就是個只會聽命的傀儡。
曾國藩也很大氣,一看左宗棠本事那麼好,於是啥事都讓左宗棠看著辦。本來他信任左宗棠,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左宗棠卻不這麼看,他覺著曾國藩傻頭傻腦的,本事不咋地,這樣的人還能平定太平天國?到了後期,曾國藩對左宗棠委以重任,左宗棠管理湘軍大大小小的事務,並且對外說,要不是有我,他曾國藩能有今天?
-
3 # 月關略萌
左宗棠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他飽讀詩書,學富五車,對於兵法深有研究。並且左宗棠還雅俗共存,詩詞歌賦,精通對聯筆墨,對於農田生活也有著濃厚的興趣。左宗棠不論是在智謀、學識、興趣上都與諸葛亮有著相似之處,在軍事上更是有著同樣輝煌的功績。就當時左宗棠所做出的傑出貢獻,他當的起“今亮”的名號。
一、韜光養晦、厚積薄發左宗棠雖自幼聰慧,卻在會試中屢試不第,也算是對他的一種考驗和磨難。但屢戰屢敗並沒有消磨掉左宗棠自身的抱負和理想。他遍讀詩書,鑽研兵法,對於地理、歷史、軍事、水利等各方面都有系統的學習,並且有著很深的造詣。他跟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一樣,沒有出世之前都屬於宣告不顯,卻都肚中貨真價實的賢能。諸葛亮未出世前在隆中臥龍崗躬耕,而左宗棠則在湘陰柳莊種田。
二、功績卓著,成就比之諸葛亮有過之而不及左宗棠作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可謂成就非凡,功績卓著。他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最大的功臣之一,與李鴻章、曾國藩的功勞相比毫不遜色。接著,左宗棠又滅了捻軍以及挫敗了在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進入陝西時趁亂叛變的回民起義。但說到左宗棠最大的政績當屬收復新疆之戰,這一戰充分發揮出了左宗棠對於軍事戰略、運籌帷幄的傑出才能。讓整個大清的版圖擴大的同時,也讓新疆成為中國版圖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奠定了中國領土版圖的基礎。相比較於諸葛亮的北伐最終的失利,左宗棠的功績成就顯然是更勝一籌的。
-
4 # 明離子
左宗棠,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有其一席之地,但和曾國藩、李鴻章還有張之洞相比,他只是一個舉人,沒有中過進士,屢試不中的他便一邊耕地,一邊鑽研兵法,造就了左宗棠紮實的軍事基礎。
左宗棠以幕僚身份進入官場,鎮壓太平天國、捻軍,平定了陝甘寧回亂,收復新疆,推進建立新疆行省,中法戰爭時任福建督師,督師官至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左宗棠才華出眾,功績卓越,但是卻狂傲無比,因為人家確實有狂傲的資本啊,比如他自認為軍略“衛霍不足侔也”,意思是說衛青、霍去病的軍事才能都不如自己,而唯一服的人,只有諸葛亮。
所以他給自己加了個封號:今亮。
-
5 # 秦右史
文人墨客和優秀的政治家都有一套話術。類似於三國時期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類似,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也被稱為或偶爾自稱今亮,老亮,意思就是想做和諸葛亮一樣的英雄人物,頗有幾分自負,但是左宗棠確實當的起這個稱呼。左宗棠乃湖南人,在看重讀書治經科甲正途的年代裡,不是一個學霸,科舉運氣也沒有那麼好,一生功名只是舉人。在同級別官僚中,這算是一個弱點。而且,投身行伍,不免會被舞文弄墨計程車大夫看成一介武夫。但是,左宗棠文武雙全,秉持塞防政策,在晚清朝廷部分人的支援下,出兵西北,收復新疆,建立了千秋不朽的功勳。終其一生,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追贈太傅,諡號“文襄”,入祀昭忠祠、賢良祠,僅此一點,便當得起今亮的稱號。
作為湘軍著名將領,豪氣干雲,與曾國藩秉承曾左。在軍事戰略和指揮部署層面,左宗棠頗具才幹,領兵西進,收容流民和地方軍閥,整合軍政秩序。在財政排程領域,信任如胡雪巖等部分官商,向外國借款,同時完善了糧草協餉制度,為平定邊疆提供了物質基礎。左宗棠的行動力和堅韌性格,使得清末西北秩序更加穩定。除此之外,左宗棠兢兢業業,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興辦洋務運動,鎮壓捻軍,鞠躬盡瘁,可謂功勳卓著。因此,左宗棠當然可以被稱為今亮。
回覆列表
1864年,曾國藩統帥的湘軍攻克南京,隨後就向清廷作了彙報,並特別指出:城破之後,偽幼主(洪秀全的兒子洪天貴福)積薪於宮中,舉火自焚。這一封奏章,凸顯了曾國藩對太平軍有攻克全功。
不料,左宗棠也上了一道密摺,稱金陵難民的訊息,洪天貴福沒死,而由東壩逃至廣德,被太平軍將領黃文金迎入湖州府城,想借偽幼主名號,召集太平軍餘眾。左宗棠獲悉洪天貴福下落後,毫無和曾國藩通氣的想法。
於是,這兩封不一樣的奏章,讓清廷對曾國藩非常不滿,讓他給一個解釋。隨後,曾國藩上書反駁左宗棠,堅持洪天貴福已死,左宗棠痛斥曾國藩有欺君之嫌........就這樣你來我往,曾國藩幕僚薛福成記載,“左文襄公自同治甲子與曾文正公絕交以後,彼此不通書問”。也就是說,這一件事之上,左宗棠主動交惡曾國藩,此後兩人算是絕交了。
儘管事後證實,左宗棠的訊息正確,曾國藩的確“謊報”了,但左曾二人從此不相往來了。
曾對左是亦師亦友亦伯樂!
如果是政壇傾軋,左宗棠這麼做,一點都不奇怪,但問題在於,曾國藩和左宗棠之間的關係,實在非同一般。可以說,曾國藩是左宗棠的亦師亦友亦伯樂。
1852年,曾國藩創辦湘軍時,就和左宗棠(一生沒有進士及第)有了往來。由於曾國藩能做到知人善用,所以1860年時,曾國藩正式聘請左宗棠為幕僚。別小瞧這一職務,給弗格森、穆里尼奧做助理的人,都能在一家普通豪門做主教練了。
不久之後,由於戰局膠著,所以曾國藩又向咸豐推薦了左宗棠,“剛明耐苦,曉暢兵機,當此需才孔亟之時,無論何項差使,惟求明降諭旨,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圖報,有裨時局”,此後左宗棠才一路高升,很快就成為一個“封疆大吏”了。
在和曾國藩交往中,左宗棠雖然桀驁不遜,所謂“宗棠向喜與國藩爭,國藩嘗禮下之”,但對曾國藩還是很尊敬的,基本上是執弟子之禮。
總得來說,曾國藩對左宗棠至少有二大恩情,即:老師,伯樂!沒有曾國藩,可能就沒有左宗棠的傳奇。既然如此,為何左宗棠主動交惡曾國藩,難道左宗棠是忘恩負義之輩?
左曾交惡是有目的的演戲?
對於左宗棠的行為,有學者研究之後卻給予高度評價,甚至由此而感慨:這是一場精彩的大戲,左宗棠難怪敢自稱“今亮”(當今諸葛亮)!原因很簡單,左宗棠和曾國藩在演戲,主要是為了“自保”。
湘軍最巔峰時,有一個“天下提鎮無不出於曾帥”的傳言,雖然有些誇張,但也說出了一定事實。當時,湘軍總兵力約有四十多萬,湘軍將領中任督撫大員的先後有二三十人,可以說湘軍佔據了半壁江山。客觀事實是,曾國藩有足夠的實力推翻清朝。
面對這樣一個“權臣”,清政府寢食難安,尤其在攻克南京之後,清廷滿蒙主力就在一旁監視,高度關注各地湘軍主力的動向,就是怕曾國藩造反。況且,手握重兵的曾國藩還是漢人,而清朝一個國策是“防漢”,從清初到曾國藩之前,手握重兵的漢人幾乎都沒什麼好下場。
所以,曾國藩即便沒有造反之心,但面對這一形勢,也處於危險之中。這時,在湘軍攻克金陵之後,左宗棠立即看到機會,主動交惡曾國藩,而曾國藩也心領神會,所以全力配合,上演了一幕好戲。這樣一來,湘軍分裂了,清廷放心了,可見左宗棠的心機之深。
試想一下,如果湘軍鐵板一塊,左宗棠和曾國藩關係很好,那麼清政府能安心嗎?相反,如果左宗棠和曾國藩關係惡劣、互相制衡,那麼朝廷才會安心,放心使用左曾二人,這也是清朝“以漢制漢”的國策。總之,左曾失和,對左曾和清廷來說,是一個“共贏”的局面。
另外,還有不少歷史證明,左宗棠交惡曾國藩是在演戲。比如,曾國藩死後,左宗棠輓聯說:“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評價非常高,也點出了曾國藩是左宗棠的恩人。後來,曾國藩的兒子曾紀鴻,女婿聶仲芳等,都得到過左宗棠非同一般的照顧。如果真交惡了,左宗棠還何須如此?
其實,對於“漢人一強,滿人則弱”的清朝而言,即便沒有左宗棠交惡曾國藩,清廷也會在湘軍中培養一些人對抗曾國藩,這是統治的需要。既然如此,不如左宗棠來主動站出來交惡曾國藩,對曾國藩而言更安全,所以左宗棠不愧是敢自稱“今亮”的人,謀略之高,讓人歎服。
讓人遺憾的是,曾國藩為了表示忠心,主動裁軍,並交出兵權,於是不可一世的湘軍,就逐漸消失在歷史煙雲中,而沒有在清朝抗擊外辱上有什麼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