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喵xiao懶簡筆畫

    馬上三年級的孩子,做事情還需要大人提醒。好的習慣從小學時代就應該培養了,要學習獨立能力。

    第一:可以讓他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寫個便籤,貼在他容易看到的地方,完成一件就打個勾。

    第二:獎勵法。如果他自己完成了一件事情,沒有被提醒。就獎勵他一下。鼓勵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對於小孩子來說,他要做的事情你代替他做了,他就肯定懶了。

  • 2 # 星空數學小升初

    千方法,萬方法,能夠讓孩子主動學習的,才是好方法!

    根據題主的簡介,我看這個孩子基礎還可以,速度也快得起來,主要是缺乏動力,缺乏激情,也缺乏一定的外在壓力,導致已經形成了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小習慣。那就針對動力、針對激情、針對外在壓力,來做一做矯正習慣的文章。

    他憑什麼要快速做作業?

    他肯定有快速做好的事情!

    他也肯定有快速做作業的時候!

    順藤摸瓜,找到他快速做事情的原因,參照著靈活運用於做作業上,逐漸逐漸,會有明顯效果。

    綜合總結對許多孩子的訓練經驗,我的概括是:遊戲比賽加讚美。我們能夠把孩子的學習狀態調整到玩電腦、打遊戲的狀態,我們就贏了。

  • 3 # 考呀呀會計教育

    提醒後才做,這說明他對要做的事情缺乏興趣。做事沒有計劃 說明平時生活中自己也很少規劃自己的事情 可能父母參與安排的過多 導致孩子對做事方面沒有自己的想法 總是被動的去聽從指揮。這就要求父母多簡政放權多讓孩子自行規劃自己的事情 不要什麼都指揮 都指責 多給予鼓勵,繼而孩子感受不到你們的壓力,放下牴觸情緒,你就可以和他一起像朋友一樣談談成功人士的故事,講講什麼是優秀的品質,激發他多動腦,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

  • 4 # 象蟲凢

    做事沒條理,沒計劃,在二年級甚至是四五年級也算得上是一個常見現象。

    首先家長不必為此過分擔憂,這種現象甚至普及到了,你有的我也有。但是有必要在早期做些干預。

    做事需要被提醒,這個可能很多人沒覺得會如何如何,那發展下去的現象應該是很多人熟悉的了。日常中是否有這麼一種情況,非緊急任務,尤其是熟近人的安排和提醒,往往是一次兩次三次,卻總是沒啥行動的。前幾年,這類行為統統歸到了拖延症,分類是否合理暫且不論,今天來稍微分析一下,並適當提供下個人的心得。

    這種現象往大了說,可能是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通常我們是否有意識的去關注這個行為背後的其他原因。或者是孩子不願意做,因為年齡小不好反抗,給提示了再去做;又或者是做的較少,往往結果或者效果不好,加上一些負面反饋,久而久之不去做。

    再次強調,如果是生理或心理的原因,要積極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如果不是,家長自身的習慣,比如嘮叨、嫌孩子慢而代勞等,要自己注意並可以做出改善;首先多些耐心,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互動,學習加不斷的練習,定期要給與積極反饋,共同找出問題,建立良好改善機制,而不是必須要做還要做好這樣籠統且不大實際的要求。

  • 5 # 秋天愛寫作

    小孩三年級,大概九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做事情沒有計劃,需要家長耐心引導,養成習慣,不要過分著急和憂愁,有幾個建議供參考:

    一、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

    在這個暑假,和孩子制定學習計劃,這也是非常好的親子陪伴。幼兒園階段,老師就曾經啟蒙過寶寶作息時間的制定,比如幾點起床,幾點睡覺等。可以再此基礎上,做一個詳細的計劃,按照學期為總體,星期為單元進行計劃。

    計劃不可安排過滿,留有玩耍時間,勞逸結合,效果更好。

    二、及時檢查計劃的完成情況

    做完了計劃,需要將計劃貼在寫字桌前,起到提醒和確認的作用。

    家長要每天、每週確認學習進度,一開始可以請孩子根據計劃進行學習和玩樂,進行了21天之後,孩子基本養成了計劃上的作息規律和學習習慣。

    家長只需定期抽查即可。21天計劃養成也是很多學習營運用的方法。

    三、及時修改計劃中不合理的地方

    計劃難免有疏漏,在計劃執行過程中,如果發現有些點很難實現,或者超出了9歲孩子的承受範圍或者學習範圍,可以修訂,修訂的計劃重新張貼,再次使用。

    四、良性互動

    孩子慢慢形成了有計劃的學習,家長一定要及時鼓勵,可以是精神層面的,也可以是物質層面的,鞏固得之不易的成果。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的,你給了他什麼期望,就要按照期望應有的環境去支援孩子的發展。

    當孩子慢慢接受、教育和教化,要持續的把父母的愛澆灌給他,讓他茁壯生長。

  • 6 # 教育秀秀看

    從這個問題裡我們看出來,這個家長比較焦慮的是孩子沒有自主性,沒有自我計劃和規劃該怎麼辦?家長隱隱的擔心孩子的未來該怎麼辦?我相信有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小學以後就開始產生更多的焦慮。為什麼幼兒園階段不焦慮,因為幼兒園更多的是以遊戲的模式在進行著學習,所以家長覺得玩兒就好了。但進入小學以後,一下子進入了一種學習的狀態,而且目前全社會的學習大家好像都處在一種焦慮的狀態。那如果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略差,被動意識又太強,未來該怎麼辦?有的家長一定會這麼焦慮。

    首先來分析孩子的行為,為什麼都三年級了該幹什麼不知道,被提醒了才去做,根據這句話看出來,在三年級之前,家長和孩子的互動模式裡面一定就是屬於全都是媽媽說指令或者媽媽指導、指揮,媽媽的指令多了,這個孩子就慢慢的變成了被動的意識。

    也就是說他對學習規劃、自我規劃已經缺失了感知的能力,一切都靠家長告訴才去做,家長不告訴他沒有主動性、感知力又差,並且孩子對未來或者是沒有發生的事情,沒有辦法預知或者是規劃和計劃。換一句簡單的話就是三年級之前媽媽在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干預多了、說多了、幫助多了。到了三年級以上,孩子的思維發展、行為發展、動作發展、語言發展又到了一定的階段,他應該有自我意識和自我規劃了,可是孩子因為之前替代的包辦的太多的原因他沒有這個能力。相信聽到這裡很多家長一定說:“對對,我之前也是包辦太多,之前心想著只要他學習,幹什麼都由我來幹就好了。”

    可是事情已經過去了,孩子三年級以上了,如果再沒有自己學習的動力的話,那麼將來進入初中,高中他的學習將會是被動式,後果大家能想到。那作為三年級的家長應該怎麼去做呢?“過去的互動模式,過去替代的多,包辦的多。”家長已經有意識了,這一點就特別的棒。親愛的家長,你意識到干預多了,現在要做出調整。首先要調整的是家長,家長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做好從頭開始接納孩子的準備,訓練孩子主動意識和主動行為能力的過程當中可能會產生的後果,家長要有心理準備。

    比如說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他總把碗打了,把湯灑了,家長現在三年級開始訓練他,他一定是做不好的,他不會是家長說完了,他就能做好。所以家長要先調整好自我的情緒,要接納孩子。從現在開始訓練他的一點一滴。第二是要從小事做起,從一件事情做起,很多家長眉毛鬍子一把抓,希望孩子樣樣好,這個不太可能。因為之前的教養方式是出現了問題的,現在就是干預階段,所以在干預階段,家長能做的是從孩子感興趣的一件小事上入手,比如明天要考試了,要帶什麼書本,在書包裡裝什麼,這些家長就不要再提示他,只需要提示他明天要考試了,需要準備什麼,問他需要幫忙嗎。

    孩子說需要,那家長要問他都準備什麼,怎麼準備,在哪裡?家長就當成自己不會讓孩子去找,去說,去整理。最後如果孩子能夠自己把所有明天要用的東西自己收拾到書包裡,並且把書包整理得很整齊的時候,家長就應該給孩子及時的點贊,及時的表揚。讓他覺得原來這些事情是我自己應該做的,並且我能夠做好,讓他具備了初步的自信心。

    第三是不要試圖讓一個三年級的孩子規劃未來,家長讓他從眼前的一件事情入手,做完之後,家長可以從他的學習方面的事情開始,也可以從他日常的興趣愛好開始,如果他的興趣愛好在一件小事上做得很好,相信他會慢慢的學會規劃。比如說寒假應該做些什麼,暑假應該做些什麼,很多家長願意把每一分鐘都幫孩子做好了規劃,事實上這是最不科學的一種方式,家長可以讓孩子按階段上午做什麼,下午做什麼,引導式,互動式的把他的規劃做出來,做完之後家長起到提醒、監督、總結的作用。如果孩子做的很好就及時的鼓勵,如果做的不好就和他一起分析並且鼓勵或者選擇其他方式儘量完成。用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幫助孩子逐漸的找回自我,逐漸的鍛鍊自我自理能力,鍛鍊好了他的其他方面能力也會隨之跟上來。

    總結一下,首先家長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做好接納孩子的一些行為的準備。第二就是從一件小事上做起。第三把屬於孩子的學習方面的規劃交給孩子去做,用大段落方式去規劃,而不是每一分每一秒。第四就是當孩子做好時,及時的鼓勵、表揚、總結,在鼓勵、表揚、總結時要用跟孩子正確溝通的方式。我建議用Maria家庭教育裡面提倡的黃金八步法,用這樣的方式跟任何階段的孩子去溝通,相信家長和孩子未來的關係也會一直保持下去。親愛的家長們可以試試以上的方式,你們能夠做得更好。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買房最好的時間是幾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