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宸海之思

    明朝時期的宦官制度為“二十四衙門”。即十二監,四司,八局。

    十二監:

    司禮監,御馬監,內官監,司設監,御用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  

    四司:

    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混堂司;   

    八局:

    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在這些機構中居於核心地位的是司禮監。

      司禮監是明朝最重要宦官機構,總管所有太監事務,批答奏章,傳達諭旨。司禮監的負責人司禮監掌印太監是明朝十萬太監的最高級別。

  • 2 # 青言論史

    明代的宦官結構,大體可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

    十二監分為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最高領導為太監,正四品;左、右少監各一員,從四品,左、右監丞各一員,正五品,典簿一員,正六品,長隨、奉御無定員,從六品。其中權力最大的,自然就是司禮監掌印太監了。

    四司分為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混堂司。各有司正一人,正五品;左、右司副各一人,從五品。

    八局分為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司。每局大使一人,正五品;左、右副使各一人,從五品。

    此外還有內府供用庫、御茶坊、御藥房、御酒坊、刻漏房等衙門,做的都是一些比較瑣碎的事情。

    當然不能漏掉那個最著名的一個——提督東廠。設掌印太監一員,掌班、領班、司房無定員。貼刑二員,掌刺緝刑獄之事,一般以司禮監中排第二或第三的太監充任。

  • 3 # 爾東的世界

    宦官,即我們平時所稱呼的大監,他們是皇帝身邊的近臣,他們是皇宮中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服侍皇室的生活起居,向大臣傳達皇帝的旨意等,有時干預朝政,形成宦官專政。中國古代宦官專權嚴重的是東漢和明朝。

    宦官也是等級森嚴、差別巨大的。據史料記載,明代宦官有很多級別,剛進宮時只能當典簿、長隨、奉御,如果表現良好,方能被升遷為監丞,監丞再往上升是少監,少監的頂頭上司才是聞名遐邇的太監。 明朝宦官總數最多時達到10萬,宦官機構有二十四衙門,即司禮內官、御用、司設、御馬等十二監,惜薪、鐘鼓、寶鈔、混堂等四司,兵仗、銀作等八局;另有內府供用諸庫、甲字等十庫,御酒、御藥等房,盔甲、安民等廠,提督東、西廠,京營。二十四衙門的太監還常被派充任外地守備、織造、鎮守、市舶、監督倉場、諸陵神宮監,以及監軍、採辦、糧稅、礦稅、關隘等使。

    宦官作為古代政治中的常見現象,其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因其在宮中的特殊存在,也一度給中國古代政治帶來動盪黑暗。

  • 4 # 山野論史

    明代宦官的地位在不同時期是有很大區別的,早期太監的地位很底,朱元璋規定太監不得干政,甚至不允許太監讀書認字。朱棣做了皇帝以後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太監的地位開始顯著提高,太監開始承擔著很多重要職責。才出現像鄭和這樣的著名太監。不過早期的太監政治地位是很低的,不可以干政,中期以後太監的品級下降了很多,但是他們的實際地位卻得到了提升。在皇帝跟前說話很有用,而且太監還會承擔重要的崗位官員。

    提起明代太監,很多人會想起二十四衙門,其時二十四衙門並不是專為太監設立的,二十四衙門是專門服務於皇家的機構,後來各監各司的頭領大多是太監兼任,所以被很多人誤解,認為二十四衙門是完全由太監組成的機構。

    二十四衙門裡分十二監、四司、八局。真正有實權的集中在司禮監和御馬監。司禮監是二十四衙門裡的最高權力機關,明朝那些出了名的大太監,基本都是在這個位置上發威。其中最大的是掌印太監,其次是秉筆太監。像王振、劉瑾、魏忠賢之類的人物,都是在司禮監獲得權力,御馬監則掌握著兵權,負責龍驤衛與虎鑲衛的軍隊排程,隨時保護皇帝安全。其他位置基本都是負責一些雜事,影響較小。

    明朝出過很多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看似很威風,但實際上政治地位很低,組織不起龐大的勢力集團,看似誰都怕他們,但沒有多少人真的看的起他們,只是利益把他們連在一起,一旦出事,沒人願意為哪些太監賣命,所以明朝的太監雖然風光一時,但皇帝想拿下他們 費不了多大力氣,這個和唐朝那些大太監是有明顯區別的。唐朝的那些大太監是硬實力,甚至有時候敢換皇帝,明朝出了曹吉祥上演過一次把皇帝拉下馬的鬧劇,但他實際上也是一個棋子而已,並不是主謀。後來還是被明英宗凌遲處死了。

    敢把皇帝拉下馬的曹吉祥,灤州人(現灤縣人)

  • 5 # 宋安之

    明初宦官部門為內廷二十四衙門,最初是雜役性質的部門,明成祖和明宣宗及其明英宗時期宦官權勢加強,明英宗土木堡之後,文官集團坐大,宦官被抬出來對抗文官集團,朝堂之上分為皇權與文臣集團還有宦官勢力三足鼎立的局面,司禮監掌印太監成為最具權勢人物之一。

    明朝二十四衙門分為十二監、四司、八局。

    十二監是二十四衙門中最有權勢的部門,司禮監為十二監中第一署,所以司禮監的掌印太監為宦官中的第一號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內廷二十四衙門,最初朱元璋鑑於漢唐宦官亂政的危害,一直壓制宦官,使宦官只是如同雜役一般,並且定下規矩“內侍毋許識字”。

    明成祖朱棣時期宦官權力開始加大,朱棣經常派遣宦官擔任監軍、巡邊、出使的任務,比如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宦官的權勢開始水漲船高。

    明宣宗時期甚至正式設內書堂允許宦官讀書識字,毫無疑問是違反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規矩了,內書堂最初甚至有大學士教導,後來教習也多是翰林院編修等有學問的人擔任,可見宣宗對於宦官的重視,宦官勢力也因此有了質的飛躍。

    明英宗時期宦官勢力進一步加強,因為英宗幼年繼位,所以內閣擁有了票擬權,同時批紅權力成為司禮太監的主要職掌,皇權、宦官勢力、文臣集團三足鼎立局勢初步形成。太監王振依仗英宗信任開始干政,大權在握並且肆意妄為,瓦剌也先進犯時甚至慫恿英宗御駕親征,並且因為他的一再延誤導致了土木堡之變發生,英宗被俘,差點改寫了明朝歷史。

    土木堡之變後,文官集團坐大,皇權式微,皇帝開始抬出親信宦官對抗文官集團,明憲宗時期開始,宦官勢力加大,並且徹底掌控三廠一衛特務機構,明朝的政治生態形成了這三種力量的平衡,不過宦官勢力自始至終都是皇權依附品,脫離不了皇權的掌控。

    宦官掌控的三廠一衛分別是東廠、西廠、內行廠、錦衣衛,其中西廠、內行廠存在時間較短,錦衣衛最初是獨立的由皇帝親信武將擔任,後來隨著宦官勢力的加大,加之皇帝更相信身邊服侍的太監,所以錦衣衛既要聽命於皇帝還要受制於宦官,但是這些勢力都屬於特務機構,而且皇帝利用其中部門之分也加以牽制,一般情況下宦官除非皇帝親派監軍,不然是沒有兵權的,並非唐朝中後期宦官擁有神策軍兵權那樣,所以有明一代,宦官可以透過皇帝信任興風作浪,但是始終逃不掉皇帝的手掌心,只能是皇權的依附品。

  • 6 # 鄧海春

    明朝在皇帝之下有兩套機構,一套是以閣部為代表的官僚機構,另一套是以司禮監為代表的宦官機構。

    宦官機構非常龐大,重要的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十二監是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神宮監、尚寶監、尚膳監、印綬監、御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四司是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混堂司。八局是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這些監司局又總稱“二十四衙門”。“衙門”,本是官僚機構的稱謂,明朝人把宦官機構稱之衙門,就說明宦官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已相對穩定,成為國家權力機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司禮監是“十二監中第一署”,也是二十四衙門之首。

    司禮監設提督太監一員,掌印太監一員,秉筆、隨堂太監四五員或八九員,掌司、典簿無定員。提督太監側重於內廷的管理,掌印、秉筆、隨堂太監側重於處理外廷的事務,二十四衙門、陵寢等處宦官的人事管理也由提督太監掌握。掌印、秉筆、隨堂太監掌管批紅、傳宣諭旨和提督東廠。批紅本是皇帝的事情,但宣德以後多由司禮監代行。

    司禮監之下子機構由文書房、禮儀房、中書房、御前作等,皆由掌印太監或秉筆太監提督。

    司禮監還有外差。重要的有南京正副守備太監二員,轄南京內府二十四衙門及孝陵神宮監,職專護衛留都,為天子三千里外親臣。天壽山守備太監一員,轄長陵等十二陵掌印、僉書、工部廠掌司等官,職專護衛陵寢。鳳陽守備太監一員,轄僉書數十員,職專護衛皇陵,兼管高牆犯罪宗室。湖廣承天府守備太監一員,轄僉書數十員,提督承天、荊襄地方,護衛顯陵(明世宗父親的陵寢)。太嶽太和山(即武當山)鎮守太監一員,轄均州等處,經管該山香火、羽流。以上這些外差太監常乞請地方事務,實際權力往往超出職守。

    東廠是掌管偵伺緝捕的特務機構,以其內署在東上北門而名。其外署在東安門外迤北。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設。有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一員,簡稱總督東廠或提督東廠,廠內則稱督主、廠公。提督東廠例由秉筆太監中最受皇帝寵信的一人兼任。東廠之外,還有西廠和內行廠。西廠見於憲宗、武宗兩朝,內行廠則僅見於武宗一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熬夜為什麼會損耗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