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色征衣

    眾所周知,日本歷來都對我華夏大地充滿了佔領了慾望,歷史上先後發動了三次大的戰爭,其中在明朝的那場戰爭,當時的豐臣秀吉甚至都把佔領後的勢力劃分都在地圖上提前劃分好了,真的是腦洞大開!還好幾次戰爭都以中國的勝利結束!

    從1645年三月清軍正式將南明隆武小朝廷作為主要對手以後,短短三個月時間,南明丟失了揚州、南都南京、杭州以及河南、江蘇和浙江等大片土地,南明的軍隊在八旗軍隊和降軍的凌厲攻勢之下節節敗退,眼看形勢不妙,還沒有坐熱的皇帝寶座快保不住了,到了這個時候,有點病急亂投醫了,有人腦洞大開,想去日本搬救兵對抗清軍,本來兩國就是仇敵,剛打完一仗,還希望這個時候人家拉你一把?不過南明小朝廷提出這個方案的時候還是得到了隆武帝的許可,畢竟自己真的招架不住了!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試一下,還有活命的機會。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隆武小朝廷而且還出現在南明的永曆政權,不過人家是安排使者前往羅馬請求救援!讓人唏噓不已。

    因為當時的鄭芝龍與日本人的關係非常密切,而鄭芝龍接受了招安,搖身一變成為明朝政府軍,所以讓這種事情成為可能。當時周崔芝派使者赴日請求日本出兵,而當時的薩摩藩在接到周崔芝代表明朝政府發來的求援信之後也是高度重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後,認為只要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肯定順應民心天意,所以薩摩藩主覺得如果有足夠的軍事援助,還是能夠取得成功,而且成功後那就相當於對明朝有了再造之恩,事後獲利會相當的大,在巨大的誘惑面前,薩摩藩藩主準備答應對南明進行軍事援助,只要詔令到,馬上就發兵中國。但是,當時的另一個小政權的兵部尚書餘煌認為請日軍來抗清是另一種版本的“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將日本軍隊引入明清之間的戰爭,怕形成尾大不掉的情形,所以事情很難再繼續下去。隨著時間的推移,清軍很快將隆武政權滅亡,隆武在福建長汀被迫自殺,而鄭芝龍則選擇了投降清朝。

    薩摩藩主眼看大勢已去,清朝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南明隨時都可能覆亡,這個時候日本面對日盛的清軍鋒芒肯定也佔不到便宜,不管怎麼說華人也很不待見日本人,這個時候再出手幫助行將滅亡的南明,很可能就是能自討苦吃了,出兵救援中國一事就這樣不了了之。

  • 2 # 一隻擁抱大熊

    首先周鶴芝並沒有赴日本請3萬日軍救援,而是1647年派其子林皋到日本向他的義父日本大將軍撒斯瑪求援,沒有成功。

    首先,明朝那時處於南明時代,幾個王在南方各自為政,並不和睦,明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在萬曆二十年大明萬曆皇帝朱翊鈞毅然派名將李如松出師東征,抗日援朝,血沃北韓半島。1598年8月18日,倭寇主帥豐臣秀吉在北韓戰場節節敗退,羞憤積鬱,終於在伏見城死去,臨死前遺命撤兵。明朝與日本不在像強勢時期一樣和睦。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阪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日本戰國時期結束,形成了名義上的圍繞天皇的統一。

    明朝末年,明朝無力像以前一樣提供更多的利益,日本沒有理由去幫助一個苟延殘喘的明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沒有必要浪費國力去對抗相對強大的日本。

  • 3 # 極限智慧

    明朝危在旦夕際,周鶴芝赴日本請3萬日軍救援;為何到最後不了了之。

    朱由崧登基後,馬上就重視起周鶴芝。此時,身為漢人的周鶴芝目睹大明慘亡,新建立的南明朝廷也不是大清軍隊的敵手,為此上奏朱由崧希望跟日本求援,讓對方派遣日軍去攻擊清兵。最終皇帝就同意了他的提議,並令周鶴芝負責跟日本國的聯絡工作。

    周鶴芝奉旨帶來使者團隊遠赴日本,會見當時日本幕府大將軍,他說大明如今危在旦夕,希望幕府將軍跟派遣一支日本兵支援南明朝。而幕府將軍深知大明當年威風不敢怠慢,很快就答應了出兵支援,按照雙方談好的支援戰略,日本會在第二年四月份出兵三萬幫助明朝,而且都是自己的戰船裝備,不要明朝提供任何物質援助。

    朝廷會議上,眾多官員就站出來否決,大喊著不能接受日本的援兵。理由是當年日本倭寇大肆的侵擾沿海地區殘害百姓,後有瓦氏夫人帶領狼兵給了他們一個慘痛的教訓。如今答應日方派三萬軍隊過來,說不準他們不安好心,會企圖侵佔明朝,萬一再如吳三桂一般更是悔之晚矣。最終明朝接受三萬日軍支援的事情就這樣被取消。

  • 4 # 品點歷史

    在南明隆武年間,確實發生過這麼一件事,當時在清軍的壓迫下,南明已經是朝不保夕,有隨時覆滅的危險。病急亂投醫,於是有人想到了向日本借兵。還派了使者去日本,並且前後派了兩批,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件事最後還是沒達成。其中涉及到一個人,此人就是周鶴芝。

    周鶴芝,福建福清人,出生在明末時期,為人機智、有膽略。生於明末,年少時讀書考功名,後來見世道混亂,就棄文而去,在海上做了一名海盜。但是周鶴芝做海盜秉承“盜亦有道”的原則,不殺人,財貨僅分其半,在海上有“仁盜”之稱。

    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周鶴芝又一次打劫歸來,被官府逮捕。下獄三年,最後賄賂獄吏方得獲釋,但是被放出來後,周鶴芝又操起了他的老本行--海盜的職業。但年近40時,見天下將亂,決定向官府投誠,有一名海盜變成了緝捕海盜的朝廷官員,後來在一次抓捕海盜的行動中立功,被朝廷授給黃華關把總之職,主要職務是稽查往來商船。

    1644年,清軍入關,崇禎上吊,明朝滅亡。第二年,也就是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建立南明,年號隆武,史稱"隆武政權"或"唐王政權"。

    明朝滅亡後,周鶴芝舉兵抗清,隆武帝封他為水軍都督。輔助黃斌卿鎮守舟山,他以舟山為基地,發展抗清武裝。隨著清軍步步緊逼,迫於清軍的壓力,周鶴芝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向日本借兵,抵擋清軍。這個計劃還得到了隆武帝的支援。

    隆武元年,周鶴芝冬季派人去了日本。被派去的人叫林高,是一名參將。林高帶了兩封書信去日本,提了兩項要求。一項為“乞借三千之師”,一項為請求准許“平價貿易甲貳百領”。什麼意思呢,第一項當然好理解,就像希望向日本借3000軍隊,第二項就比較難懂,什麼是評價貿易呢?原來,這裡涉及到中日之間的朝貢體系,明朝中期以前,中日之間存在著朝貢關係,即日本每年以進貢的名義,嚮明朝進獻一些土特產之類的貨物,而明朝則以賞賜的名義,將數量、價值遠高於進貢貨物的產品贈與日本。這個朝貢體系在東亞都存在,明朝收到了外國來朝的美名,而日本等國家則受到了實質性的利益,雙方各取所需。不過,中日的朝貢關係在嘉靖年間就中斷了,此後,日本一直想恢復,但是明朝沒有允許。這次南明就像主動恢復和日本的朝貢關係,以換取日本出兵對付清軍。

    這兩封書信先是被帶到了長崎,而後被轉到江戶。期間林高還找到了薩摩的地方官,原來,周鶴芝早年做海盜的時候,曾認了薩摩的一個將軍做義父,此次派人出使日本,也是想去拉關係的。經過多方奔走,最後日本接受了南明邀其出兵的請求,甚至在1646年正月十二日,日本京都所司代板倉周防守重宗曾向其侄兒板倉主水佐重矩寫信透露過擬定的出兵計劃:要派統帥1人、副將10人,總兵力約在二萬人以上的軍隊援助南明軍隊。

    但是,日本方面有一個要求,那就是“許詔使至,即為發兵”,即必須要看看到皇帝派的使者,和皇帝的詔書,才能發兵。而之前只是周鶴芝的個人行動,日本人當然也不會輕易出兵。

    而此時,在南明內部也起了爭執,其中兵部尚書餘煌就反對很激烈,他擔心重蹈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的覆轍,所以堅決反對向日本借兵。而當時周鶴芝的領頭上司是黃斌卿,這個人是站在兵部尚書餘煌這一邊的,所以也反對周鶴芝向日本求援,並且制止了周鶴芝的行動。周鶴芝因此離開舟山,回到福建。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過,向日本求援這件事並沒有結束。隆武二年六月,也就是周鶴芝派人去日本大約半年後,隆武帝又派了人去日本,希望日本能出兵,說明南明政權已經危在旦夕了,是跟稻草就想抓住。這次派出的是大名鼎鼎的鄭芝龍。鄭芝龍帶領的使團帶有八封書信,給日本正京皇帝者二封,給大將軍及長崎王者各三封。由於海上遇風,航行過程中有的船隻被漂回大陸,作了清軍的俘虜。約在九月初,使團抵達長崎。乞師的書信被送到了江戶,日本方面作了認真的研究。這次和前一次不一樣,第一,鄭芝龍是南明皇帝派出的正兒八經的使臣,而且帶了詔書的;第二,日本方面也已經得到訊息,之前日本提出的條件南明已經全部答應。按理說,這回該出兵了,但是,日本方面卻變了卦。

    在日本內部對此事產生了不同的意見,有的主張出兵援助,甚至提出了借道北韓出兵以與南明共

    同夾擊清朝的具體方案。有的反對出兵,認為“國家出援兵,無功則不僅為本邦之恥,且長期與外國結仇,成為永世之害,如我兵有功,得其地亦若荒田,於國無益,反招後世之弊”。討論的結果,不出兵的主張佔了上風。最後日本決定特派使臣到長崎對鄭芝龍的使臣作出解釋。就在這時,日本收到了長崎寄來的書函,得知福州已經被清兵佔領,隆武政權滅亡,於是連解釋的使臣也不再派出,僅令長崎的地方官通知鄭芝龍的使者回國。

    就這樣,南明向日本借兵一事,徹底宣告破產。但是,假如日本最後真的出兵援助南明,那歷史的走向如何還真不好說!至於周鶴芝等人,又到底是功臣,還是罪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色褲子和卡其色褲子哪個好搭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