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夢繪千秋

    要麼就是戰爭與和平,要麼就是文化融合。但是你看一個文明的形態,不能想當然認為它天生就是這個樣子,它會有它的邏輯原點。

    1、中原帝國的基本治理邏輯是什麼?是皇帝和官僚的分工。

    皇帝的核心任務是做好帝國正統性的象徵,而不是幹具體的活。所以,中原帝國的繼承製,天然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因為嫡長子是唯一的、最好識別的、不會引起爭議的。只要繼承關係是穩定的,國家象徵就是穩定的,政治就是穩定的。至於他是不是能幹,沒有那麼重要。因為真正幹活的是官僚系統。

    2、草原人在草原上是流動的,逐水草而居嘛,不容易找到他們。也就是說,不可能在草原上建立一個低成本的收稅系統,那自然就養不活一個龐大的官僚隊伍。養不起官僚,會有什麼後果呢?那就是,只能進行小規模、小群體的治理,沒法進行大規模治理。所以,一旦部落的規模超過150人這個臨界點,就會分裂出新的部落,繼續以小群體的方式來行動。

    中國歷史上不是有什麼匈奴、突厥、蒙古等等這樣的大帝國嗎?它們根本就不是小群體呀。這些遊牧帝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咱們看一下歷史就知道,是到了秦漢帝國統一天下之後才出現的。為什麼是這個時間?

    就是因為中原統一成為龐大的農耕帝國了。要知道,有很多生活必需品在草原是沒法生產的,只能到中原去獲取。原來獲取的方法就是貿易。中原不統一,對草原上的特產,也就是馬的需求就很大,中原要打仗嘛。中原不統一,和草原的貿易就有競爭,價格就不能壟斷。所以雙方就相安無事。

    而草原就是分裂的,沒有哪個小部落想要統一起來。但是,一旦中原統一了,統一的中原大帝國就可以規定一個壟斷性的高價格。但是草原上的那些小部落,仍然需要中原產的必需品,卻買不起了,怎麼辦呢?只有搶了,就是戰爭。但是小部落怎麼可能有能力跟中原大帝國打仗呢,所以它們就必須得聯合起來,聯合成為一個龐大的部落聯盟,強大的遊牧帝國就這樣出現了。

    3、要想理解中國,你不能把中原和草原看成是對立的歷史,而要看成一個統一的互動體系。它們是互相影響、互相生成的。只有在這個體系裡,很多事情才能夠解釋。比如,為什麼草原帝國的繼承製度往往是兄終弟及,就是哥哥死了,弟弟繼位?你想,草原帝國就是個部落聯盟,這個聯盟能夠維繫,基礎是什麼呢?就是大可汗能夠持續地帶人從中原搶東西回來。如果搶不回東西來,就沒有人願意繼續跟他混了,帝國也就解體了。

    所以,北邊的草原帝國和南邊的中原帝國,對於統治者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咱們剛剛說了,南邊的中原帝國,對皇帝的第一要求是他必須能夠象徵統治的正當性;而北邊的草原帝國,對大可汗的第一要求是他必須特別能打。

    而既然要求可汗能打,那就意味著一旦他去世了,他的繼承人絕對不能是小孩。小孩沒有戰鬥力嘛,草原帝國就該解體了。所以,草原這邊的繼承製是兄終弟及,哥哥死了弟弟上,用來確保可汗是有戰鬥力的成年人。

    但是由此又會衍生出一個問題,草原帝國這邊,等到開國的可汗那一輩的兄弟們全做過了可汗、都去世之後,接下來該誰繼位了呢?第二代的子侄輩們,對這個事情是沒法達成共識的,於是他們就會分裂,發生內戰。

    中原有句古語叫做“胡虜無百年之運”,為啥草原帝國沒有超過一百年的國運呢?因為開國那一代可汗,他的兄弟幾個加一塊兒也活不過一百年。等到這一代全都去世之後,第二代一定會分裂。

    4、我們看到的所謂大漢打匈奴、大唐打突厥,能成功,實際上都是中原帝國終於熬到草原帝國分裂的那一天了。只要北邊一分裂,南邊就有下手的機會。漢唐強大是一方面,草原衰落是另一方面。這又是對歷史的一個新解釋。

  • 2 # 蓋世楠爵

    不管蒙古高原上曾經有過那些民族,匈奴也好,鮮卑也罷,還是後來的突厥、蒙古……。他們生活的方式都是依水草而居,養著牛馬羊這些畜類。但由於他們生產水平有限,遇到個天災更是無法保證生活。

    相反在中原的王朝有著先進的文明和生產力,有著美麗的絲綢,精美的器具。遇到天災也有朝廷的救濟。

    根據以上的說法,少數民族不得不與中原打交道,當然這個打交道的方式也是分種類的。

    第一、就是仗著強大的騎兵優勢,南下“拿”點物資。

    第二、要是中原王朝在軍事上佔優勢,那隻能和平建交,雙方互通有無。時間一長有的少數民族就被漢化,著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總而言之,就是中原的生活水平比草原高,現在的人還往發達地區跑呢!不就是為了生活有個保障嗎?

  • 3 # 過去即歷史

    誰會嫌棄地盤大呀?!遊牧民族是沒有中原王朝這麼多規矩,也不從事農業,但他們有賴以生存的是遊牧業呀,靠放牧為生更加是“靠天吃飯”,這比農業情況還嚴重。

    遊牧民族天生有擴張的本性,就需要擁有更多的軍隊,龐大的軍隊就需要更大的草原來供養,長城以內的河套平原水草豐美,十分適合放牧,遊牧民族十分覬覦這裡,因為這裡已經實現部分農耕化,是中原王朝的控制區,但有時候也會淪為遊牧民族的牧場,就這樣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打交道”。

    秦始皇修建長城一個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抗擊匈奴,也就是抵禦遊牧民族,他有天生的擴張本性,往北是西伯利亞,天氣更冷,十分不利於放牧,而往南去,氣候溫暖,草木豐盛,平原面積大十分適合放牧,所以遊牧民族自然會選擇南擴,這就必然跟中原王朝“打交道”;元朝就是遊牧民族滅了中原王朝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剛開始的時候元朝統治者就認為農業那麼麻煩,搞農業的中原王朝不是還被自己滅了,所以就想把耕地變成草原用來放牧,後來有人給皇帝算了一筆賬覺得還是發展農業獲得的資源多,這樣才沒把一些耕地變成草原。就是被中原王朝趕到大草原重新放牧了,還不甘心準備反攻,可是還是被永遠的趕會了北方大草原。

    既然遊牧民族這麼喜歡跟中原王朝“打交道”,為什麼不滅亡了遊牧民族?不是中原王朝不想滅,是滅不掉,漢武帝時出塞千里追擊匈奴,可最後匈奴不還是回來了;到了明成祖御駕親征蒙古,縱使把蒙古趕跑了,可中原王朝出征在外遲早要回來,那蒙古早晚會重新回來,是根本消滅不掉的。既然消滅不掉,遊牧民族就成了中原王朝抵抗侵略的頭等大事,幾乎每個大一統王朝無不把北方遊牧民族當做頭等大敵的;清王朝則是採取了拉攏的政策,跟蒙古上層合作求的北部邊境安寧。

  • 4 # 亭安讀書

    即便再無拘無束的草原部落,也是需要生存的,也想過上更好的生活,這一點無可否認。而跟所謂的“禮節眾多”的中原打交道,最大的目的當然是獲得財富、生存資源等必需品,對於草原民族與部族的關係,有幾點認識分享:

    1、對草原遊牧民族政權的兩種觀點:

    歷史上所謂的草原部落並不僅僅是單純的遊牧而已,在有的學說當中認為,遊牧的草原民族是純靠飼養牲畜和製作部分手工藝品,與中原漢民交換生活資料才得以生存。而善於騎馬射箭的遊牧民族,對於南方的掠奪成為其重要經濟來源。由此而來的草原部落,與中原政權的關係,草原部落以不掠奪為前提,從中原統一政權手中獲得“進貢”,而這些從中原政權手中獲得的物資,成為影響草原權力的重要因素。

    這種學說符合我們大多數人的觀念,但在一部分學說當中,認為北方的遊牧民族其實也從事農業生產,並且中亞地區的像波斯帝國也能夠為遊牧目民族提供大量的基本物資,草原部落也完全可以透過貿易、交換和掠奪來維持生存,對於與中原打交道和中原的“進貢”也就無法影響草原部落的權力。這區別於大部分人所認定,中原對於北方草原部落影響甚大的看法。

    2、拿漢代匈奴做例子,看草原部落與中原的關係

    《史記》當中有《匈奴列傳》,足可以看出草原民族並不像我們想當然那樣只是騎馬放牧,冒頓匈奴也設立相應的官職和法律,一整套的官位世襲制度和軍隊管理制度一應俱全。

    冒頓匈奴曾在漢初一路南下打敗韓信,兵臨晉陽。沒辦法之下,剛建立漢朝的劉邦,與冒頓結為兄弟,又是和親又是“進貢”才讓匈奴回返。

    於是漢患之,高帝乃使劉敬奉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歲奉匈奴絮繒酒米食物各有數,約為昆弟以和親,冒頓乃少止。

    匈奴與漢朝的關係,包括兩方面,在經濟上依賴漢朝,而在軍事上卻不斷的打壓漢朝。

    這種很矛盾的關係,在上部分第一種觀點當中,源於所謂的“進貢”影響匈奴政權,對於漢朝進貢的財富有分配權力的“單于”,對所有部落有領導權力。但這些漢朝的“進貢”卻不足夠養活所有草原部落,因此部分不受單于管理的草原漢子們,開始不斷的騷擾南方漢朝。

    直到漢朝經過文景之治休養生息之後,漢武帝才改變了對匈奴的關係,公元前134年開始,漢朝開始了時日長久的對匈奴的戰鬥。

    而用戰爭代替進貢的方式,在匈奴內部出現矛盾時,起到了頗為有趣的成效。分裂的匈奴勢力,南匈奴獲得漢朝的“進貢”支援,成為漢朝的鐵桿支持者,與北匈奴開始戰爭不斷。一直沒有得到漢朝支援的北匈奴,在一次次被漢朝和南匈奴擊敗之後,在後來被鮮卑部落徹底打敗。

    最後

    由此可見,北方的草原民族,其實與禮節眾多的中原打交道,更多的是在利益上的追逐。在財富資源上佔優勢的中原地帶,的確吸引著條件艱苦的北方草原部落。自由很可貴,但是如果像北匈奴一般一直敵視漢朝,那最後一定是沒有好下場,從中可見和平和交流的重要性。

  • 5 # 夢圓影史

    中華上下幾千年,“兩原”的戰爭從未斷過,草原和中原。縱觀中國歷史,歷朝歷代都會發生很多次草原民族攻打中原的事件,規模或大或小,但從未停止過。從五胡亂華一直到滿清為止,都是如此。比如漢朝有匈奴,唐朝有突厥,宋朝有契丹等

    中華上下幾千年,“兩原”的戰爭從未斷過,草原和中原。縱觀中國歷史,歷朝歷代都會發生很多次草原民族攻打中原的事件,規模或大或小,但從未停止過。從五胡亂華一直到滿清為止,都是如此。比如漢朝有匈奴,唐朝有突厥,宋朝有契丹等

    因為草原文明的產業為畜牧業,依靠大量的牲口來維持生計,然而在古代科技並不發達,這種產業的侷限性就體現出來了。他們對天氣變化的抵抗力特別差,只要哪年發生了旱災,牛羊沒有東西吃,就會大批餓死,人們也會因此吃不上飯,過上食不果腹的日子,每年還要向中原進貢,更是負擔不起,難免會起反抗之心。

    中原地大物博,應有盡有,很多草原部落都十分嫉妒中原的資源,財產,當他們吃不上飯的時候,這種嫉妒心理更是強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非瘟會透過空氣傳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