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中國信託業協會今日釋出《2019年1季度中國信託業發展評析》,截至2019年1季度末,全國68家信託公司受託資產規模為22.54萬億元,較2018年4季度末下降0.7%,規模依舊維持在22萬億之上,這一體量在大資管領域中,僅次於銀行理財。
4
回覆列表
  • 1 # 管理與資料

    第一,商業競爭太激烈,如果家有實業,也不敢說,自己的企業能經營永續,這是大環境;另外,我們國家的中小企業內部管理不完善,企業主自己心知肚明企業存在的問題總有一天會要企業的命,但是又不知道怎麼把管理搞好,而真正有管理水平的人才又太少,難聘得到。所以,有錢放到信託是一份給家人和自己的保險。

    第二,理財的人,先留一個穩定的收入,再投資或做其他理財更安心,無後顧之憂,更好放手大膽做,加上慎重選擇,少了燥動心態,更容投資成功。

    第三,如果想把錢留給後代,不如先給他們一個保障。孩兒有能力,商場也有風險;他們靠工作養活自己,職場競爭更激烈。如果孩兒沒有什麼能力,留錢給他們遲早玩完,如果是紈絝子就更不行。無疑,信託是很好的選擇。

  • 2 # 思想李行動甚開心坊

    一,銀行理財偏重於短期理財,信託相對長一點,所以,有相對長一點的理財有需求,可以理解。

    二,信託理財,由於信託可以投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可以投實業,也可以投虛擬經濟,甚至還可以投海外,這個操作是銀行比不了的,而銀行受制於屬地原則,需要賣力耕耘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三,今後,是大資產管理時代,資產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銀行理財子公司,都是信託的變種,也是可以認為就是信託,所以,存在替代關係,或者此消彼長的關係。

    四,民眾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財富管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乾的活,畢竟,風險無時不有,無時不在,而風險管理的專業性畢竟存在,這就導致了資金長短期配置的問題,而這不是銀行的長項。

    五,關鍵還是要看理財或信託結構,期限,增長率,僅僅比較規模,沒啥意義,因為基數不一樣。由此,銀行理財本來規模就大,受制於資管新規,它降低一下子,正好信託當了接盤俠了,這種情況不排除。

    六,關鍵是看信託,是廣義上的信託(只要是受人之託,代客理財,就算信託),還是俠義的信託(信託公司的規模),如果是俠義的,排名第二,可以理解。要是廣義上的信託,二者是一回事,因為銀行理財也是信託。

  • 3 # A亞特斯

    其實銀行理財產品最早的推出時間是在2003年,而信託在2000年的時候就已經重新開張運營。在2014年之前,信託業的資產管理規模一直都是領先於銀行理財產品的,只是損塞於傳統的保險資管、公募基金。但在2012年年底,信託行業的資產管理規模突破7.4萬億的時候,它就已經超過了當時的保險資管,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大資管行業。只是銀行理財產品在2008年以後開始飛速發展,在經過兩三年的焦灼對戰以後,銀行理財產品在2014年以15億的管理規模力壓信託成為了第一大的資管行業。

    下面我將從信託行業2007年後的發展歷程,結合資金端和投資端的需求分析信託行業能夠成為行業第二的原因,嘗試給投資者描繪一下信託業未來的發展方

    2007年後信託行業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2007年國家頒佈了《信託公司管理辦法》和《信託公司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管理辦法》,將“信託投資公司”更名為“信託公司”,並明確信託公司以經營性信託為核心的“信託”功能。重新定位的信託公司隨即就迎來了金融危機後的貨幣寬鬆,這使得信託業自2007年開始,便踏入增長的快車道。當時的信託行業幾乎是一年一個臺階,資產管理規模更是以年均50%的複合增長率快速上升。到了2010年,信託行業的資產管理規模就已經超越公募基金,2012年更是爬了保險資管的頭,成為了當時資管行業的龍頭老大。

    從2007年的0.95萬億,到2019年的22.54萬億,信託行業的管理資產規模翻了23倍,這裡面當然有政策原因,但個人認為最為關鍵的原因是資金方和投資方的市場需求,但這裡面很多的市場需求也是政策限制所帶來的的。比如銀信合作,就是政策限制銀行對部分企業貸款所帶來的的市場需求所促生;比如房地產信託,就是政策收緊對房地產企業的信貸所延伸的市場需求所拉動

    而信託公司作為中國唯一可以橫跨貨幣、資本和實業三大市場的金融機構具有優越的制度優勢,使得其成為了銀行和企業繞開相關政策的天然橋樑,這一點是企業端的資金需求。而在投資端,除了2009年因4萬億有過一波反彈以後,其餘2008年、2010-2013年都是是中國股市萎靡不振的年份,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跌幅谷底,這使得固定收益類產品受到投資者的追捧,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和信託產品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在2008年-2011年銀行理財產品的管理規模從1.1萬億,增長到了2013年的10.24萬億,翻了將近10倍。但同期信託產品的管理規模也從1.22萬億,增長到了10.91萬億,這一段期間,信託行業是領先於銀行理財產品的,這一點相信很多投資者是不知道的。

    股市的震盪回落,通脹的高企,使得投資者將資金都投向了固定收益類產品,這直接推動了銀行理財產品和信託產品的快速發展。銀行理財產品更是憑藉著密佈的網點渠道和廣泛的客戶資源後來居上,在2014年之後穩坐資管行業的第一把交椅。而信託行業也經歷了自2000年重新開業以來最好的黃金髮展時期,憑藉著政策的東風及巨大的市場需求,迅速脫穎而出。

    但是隨著政策的收緊以及監管制度的完善,信託行業以前賴以發展的土壤已經發生質的變化,通道業務(監管套利)開始受到限制,特別是資管新規以後,信託行業必須要尋找新的發展方向。那新的發展方向又在哪裡呢?

    迴歸信託的本質是信託業未來的發展之路

    2017年2月21日推出《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並在隨後的《2017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中提出要從統一監管入手來資管行業的一系列解決問題,包括建立穿透式監管和宏觀審慎框架;打破剛性兌付,減少預期收益型產品發行;消除多層巢狀,抑制通道業務;控制並逐步縮減非標業務,防範影子銀行風險等等。

    2018年4月份,《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釋出,給整個資管行業設計了監管體系及發展方向。2019年8月,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加強規範資產管理業務過渡期內信託監管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當前信託市場關注的創新產品、通道業務存量產品續接等方面作出了指示,首次明確家族信託的相關定義,並提出支援合法合規、投資實體經濟事務的事務管理類信託,給了信託行業轉型騰出空間。

    一系列的綱領檔案、細則政策的出臺以及監管層的釋放的訊號,都充分表明了對於資管行業未來的監管態度,那就要求信託業迴歸本業,去通道化,迴歸主動管理的信託本質。比如降低融資類及事務管理類等被動管理產品的規模佔比,大力發展投資類等主動管理類產品,推動如資產證券化、消費金融、家族信託、慈善信託等創新業務成為信託公司未來的新增長點,是未來信託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

    但是從2018年底信託產品的型別佔比看,信託行業轉型之路並不平坦。截止2018年底,以事務管理類等通道業務為主的產品佔信託資管規模的比例高達59.36%,而投資類產品的佔比只有22.49%。結合單一資金信託產品的佔比看,通道類業務佔信託行業資產的比例在50%以上,可見行業轉型的壓力是空前的。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信託業自監管新規以來的積極轉變,包括龍頭信託公司的業務轉變以及創新業務的發展。

    在監管層釋出政策鼓勵信託行業轉型之前,其實很多信託業的巨頭早已默默的進行了轉型的準備,根據2018年信託業協會的統計資料顯示,部分龍頭信託公司的主動管理產品規模已經出具規模,比如中信、中融、華潤等,其主動管理規模均超過了4000億,佔整個公司規模規模的比例均在30%以上,其中中融的佔比更是高達65.55%。這是行業的良性訊號,預示著行業已經在悄然改變。

    另一方面,慈善信託、家族信託以及資產證券化等創新業務也在遍地開花。

    根據慈善中國網站公開資料顯示,慈善信託的管理規模從2016年的1.99億發展到2019年1月底的19.27 億元,管理規模翻了接近10倍,其中信託公司擔任受託人的有124單,佔比高達84.35%。

    從2006年開始發展至今,已經有超過30家信託公司開展了相關的業務,存量產品超過3000只,家族信託資產管理規模截止至2017年底已經超過了500億。特別是隨著中國高淨值人群的財富數量的不斷增長以及接班問題的臨近,家族信託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相信未來家族信託將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快速發展。

    而資產證券化業務作為金融機構和企業盤活資產的新型金融工具,在現行嚴監管的宏觀背景下開始得到市場的認可,發行金額和發行數量出現了快速的上升。根據WIND的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共有16家信託公司共發行了156只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規模為9323.35億,較2017年度增長了56.11%。

    綜上所述,雖然在資管新規以後,信託業面臨著較大的轉型壓力,特別是在被動管理類產品佔比規模佔據半壁江山的背景下,信託業的轉型之路不可謂不艱難。但是我們也看到了監管層的態度,允許有過渡期,並且支援信託行業向主動管理類產品轉型。先新的監管體制下,新的市場需求不斷湧現,充分發揮信託連線實業和資本市場的制度優勢,相信信託業現在的停留是積蓄力量,未來有望跳的更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訓練狗狗不在家拉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