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丨為天地立心丨
-
2 # 首席水軍大都督
建安五年,已經一統江東六郡的孫策被許貢門客行刺而去世,臨終前命孫權接替其位。孫權當年虛歲十九歲,在周瑜張昭等文武的扶持下,開始坐領江東。
1.平定內亂。
孫策一統江東不久便去世,以至於尚未完全歸順的江東暗潮湧動。地方郡守降而復叛,宗室內部通敵奪權,嫡親重臣慘遭殺害,山越匪寇也是趁機作亂。剛剛建立的江東政權岌岌可危。
孫權以張昭為師傅,以周瑜、程普等舊臣,統御諸將。先率軍消滅李術,得其部眾三萬餘人;阻止宗室動亂;又滅山越六千,收編萬餘。他又廣招賢才,聘求名士,將諸葛瑾、魯肅、陸遜等人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賓旅寄寓之士之心,穩定了江南局勢。
2.赤壁破曹。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軍南征,劉備敗走夏口,荊州劉琮不戰而降。曹操兵鋒直指江東,大有席捲天下之勢,一時間江東人心惶惶,意欲請降之文臣比比皆是。
孫權會見諸葛亮曉明利弊,決心與劉備聯合,併力以拒曹操。孫權果斷召回大將周瑜,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與劉備合兵,和曹操決戰。周瑜用黃蓋之謀,以五萬人於赤壁大破曹操軍。隨後又兵圍江陵,擊敗曹仁,奪得了南郡。不僅解決了覆亡之危,更使江東威名天下震響。
3.吞併交州。
建安十五年,孫權遣交州刺史步騭揮師南征。步騭大軍壓境,交州九郡無不望風而降。交趾太守士燮率領眾兄弟接受孫氏管制。唯有劉表所任命的蒼梧太守吳巨陽奉陰違,最後被步騭所斬。東吳拓地千里,幅員廣增。
4.奪取荊州。
建安二十年,劉備收取益州,孫權遣諸葛瑾討還荊州,劉備不從。盛怒下的孫權以呂蒙為將,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 。劉備亦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率軍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呂蒙、孫皎、潘璋等人紛紛趕來支援,大戰一觸即發。然而,曹操於此時率主力西征漢中,劉備面臨著極大的威脅,與孫權議和。最終劉備被迫同意將長沙、江夏、桂陽歸屬孫權。
建安二十四年,蜀漢大將兼荊州統領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其間,關羽曾搶奪東吳屯放於江北之糧草,並辱罵孫權。孫權以此為名,下令出征荊州,命呂蒙為前部 。呂蒙兵不血刃,襲取劉備統治下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潘璋、朱然也將關羽擒殺。
至此,東吳大業初成,其後開國稱帝,不復累贅。
-
3 # 博士科普
孫權年少但東吳卻不弱勢,他們佔據富庶之地,經歷幾代人的發展,實力已經不容小覷,而且坐擁江河要塞,易守難攻,想要擊敗東吳容易,想要滅掉吳國太難。
-
4 # 純屬原創
其實孫權是個非常沉得住氣的君主。他從孫策手中接下父兄建立的基業後,天下仍是戰亂紛紛,自已的地盤內亦動盪不安。孫權善於聽取大臣的意見,其用人亦有相當的水準,江東英才遇名主則無往而不利。赤壁之戰墊定江東霸主地位,夷陵之戰後三分天下遂成定局。孫權用人不疑,充分授權,這是孫權的最大優點!
-
5 # M彬彬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打獵時,被吳郡太守許貢的太守門客用毒箭射死。孫策有勇有謀,又善識人用人,他的早逝、是孫吳政權的重大損失。孫策臨終,把印綬交給了19歲的額度弟弟孫權。
孫權繼位後,採取了各種措施鞏固了吳國的政權,為吳國在三國鼎立中站穩腳跟奠定了基本。
首先孫權尊禮重臣,團結舊部。東吳將帥程普、呂範、朱然、蔣欽、周泰等人,都是孫策聚集就給孫權的寶貴財富。但孫權與舊將;未有君臣之固,能否威重,將取決於他的措置是否得宜。張昭為文臣領袖,周瑜為武將之魁。孫權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兄事周瑜,有以程普、呂範等腹心將帥。張昭、周瑜等人認為孫權可以共成大業,真心事奉,張、周心服,這就穩定了軍心。
其次,招延俊秀,聘請名仕,以魯肅、諸葛瑾等為賓客,眾士歸附,人心悅服。
孫權在治國,除上述用人之策外,還有另外兩項基本國策,一是扶植部曲,二是鎮撫山越。這裡說的扶植曲部,具體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傑並起,當此時,家家欲為帝王,人人慾為公候,地方豪強組織的私兵部曲,遍地林立。要站穩腳跟,須取得地方豪強的支援。在戰亂之中,江東大族也希望有一個強大的軍事集團來保護他們的利益,孫氏勢力在江東的迅速發展成了他們的理想人物。此外江北外籍部曲希望在江東建立根基與江東土著豪強和平共處。孫氏一方面要保護土著豪強,一方面要發展外來部曲在江東立足,擴大統治基礎,這樣扶植部曲就成為必然的施政,外御強敵,內撫山越。
孫權趁北方多事之秋,於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集中全力鎮撫山越,能征慣戰之將,下到郡縣昨太守、縣令、分別負責剿撫。孫吳征討山越,斬殺2萬餘人,俘獲、誘納的強者,被編做部曲為兵的,次為縣戶。後期以諸葛恪為代表,主要用圍困、招誘,威恩並施的辦法,驅趕越人下山。
孫吳的高壓掠奪政策,給山越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激起山越人民不斷的反抗。他們憑藉深山險阻,經常揭竿而起,攻沒郡縣、殺換官吏豪強。但另外一方面,孫吳的民族政策將漢越人強制統一編戶給大融奠定了政治基礎。山越人從山上被驅趕到平地,宣告了他們先分散、閉塞、隔絕於世、老死林莽這一落後保守生活習俗的結束,客觀上有利於山越民族的進步、進化、山越人強者為兵、弱者補戶,使社會組織與漢族一體化,十分有利於語言學習的交流,不僅加速了民族融合,而且將族混一雜居,有利於生產技術交流,共同推進了對江南地區的經濟開發!
-
6 # 汗屋
孫權能在勢弱中,三分天下而取其一分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孫權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他常跟隨在孫策左右並參與內部事務的決策,其才能令孫策都自嘆不如。
第二:孫權善用賢才,且十分仁義。它重用周瑜、魯肅、呂蒙等人。唐代的王勃評價他:孫仲謀承父兄之餘事,委瑜肅之良圖,泣周泰之痍,請呂蒙之命,惜休穆之才不加其罪,賢子布之諫而造其門。在其剛上位時就帶領一眾部下打敗了當時實力強大的李樹叛軍,成功阻止了宗室動亂。
第三:孫權有著審時度勢的能力,這從孫劉聯盟的時候也可以看出。也可以在後來孫權和曹操聯盟中看出。他可以良好左右逢源,這種能力也是助孫權鞏固東吳的重要因素。
第四:東吳的地理位置優越,有長江那樣的天險,只要守住長江就保住了東吳,這樣的天然屏障有利於孫權穩固政局。
三國是一個戰火紛飛且群雄並起的年代。打仗靠的就是天時地利人和。而孫權牢牢地佔住了地利和人和。這時只要稍微利用下天時便可立於不敗之地,例如赤壁之戰那樣。
所以說孫權的東吳崛起不是意外。和孫權的個人能力和東吳特有的因素有關。
回覆列表
想必大家都讀過辛棄疾對孫權佩服五體投地的那一首詞吧。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欲揚先抑,講真的,孫權沒有其父“江東猛虎”孫堅的勇敢剛毅,沒有其兄“小霸王”孫策的蓋世銳氣,沒有一代奸雄曹操橫掃北方、詩蓋寰宇的震撼氣魄,沒有亂世梟雄劉備艱難創業、布衣起家的傳奇經歷。可能唯一使他顯得卓爾不群的就是那“碧眼紫髯”的另類相貌。其實不然,作為“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的一代亂世君王,孫權是一個擁有非凡政治才華的英雄!
首先,孫權用人當屬一絕。他以容納百川的魅力使大批能臣武將為自己盡忠,讓江東真正做到了人才濟濟。他做到了放權,因為他確實沒有軍事才能,所以周瑜、呂蒙、陸遜都曾掌握著巨大的軍事統帥權利。精通政治的他深知這些人對自己是忠心耿耿的,周瑜與孫策情同手足,相當於自己的兄長,呂蒙、陸遜是自己親手提拔起來的,都對自己感恩戴德。正因為有這些精英人才的輔助,孫權才能雄距江東,爭霸天下。
孫權不是軍事家,沒有統領三軍、馳騁疆場的本事,逍遙津一戰可以很明顯得看出來,被張遼打的屁滾尿流。但不能過於苛求,作為一國之主,他在戰前的表現絕對是個最佳君王。赤壁戰前,曹操強兵壓境,孫權大喊:孤與老賊,勢不兩立,當即揮刀砍去桌案一角,以表決心。於是,江東上下同仇敵愾,取得了赤壁之戰——這一奠定鼎足之勢的經典戰役的輝煌勝利。當時,孫權還不到30歲。
此後,曹操進攻濡須口,孫權親自乘舟檢視曹營情況,後寫下“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一信給曹操,如此膽略,確為豪傑!
再往後,孫權重用呂蒙,奪取荊州,襲殺關羽;重用陸遜,不畏劉備龐大蜀軍,火燒聯營,再奪勝利。
曹操、劉備,一奸一梟,怎會想到,他們一生最慘重的失敗都是孫權——這個他們的晚輩人物賜予的!
孫權稱帝,建立吳國。執政期間,他派人航海,加強對臺灣的聯絡,設定農官,實行屯田,發展經濟,促進江南土地開發,再次顯示出了卓越的治國才華,這也是他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對於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應當客觀評價,孫權晚年性格猜忌,殺戮無度,與早年判若兩人,為此後東吳政局混亂埋下了禍根。但總體來說,孫權仍不失為一代英豪,中國古代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謀略家。
最後用《三國志》陳壽的對孫權的評價來總結提問者的疑問: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足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