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五把勾刀

            目前中國青年的唯一任務是讀書!

            如果不讀書,單獨剔出“書法”,“字”其實毫無意義。

             湘潭某先生一生哪曾推崇過誰的“字”?但是他博覽群書,然後自“書”,他自己從不曾說過他的書法好,好,那都是後人和別人在說。

             曾經追隨他一生的藍平女士是湘潭某先生的鐵粉,其書惟妙惟肖,卻少見有人為其稱道,但是我堅信,藍平女士在“學書”的過程中一定是愉快的,其心得感受也是真切的。

             對於如何學習書法,述著汗牛充棟,從古至今大師輩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大多說法形而上,流於形式,流於技藝,洋洋灑灑卻類似匠人學藝。就我主觀而言,“書”的神品大都在偶然間,可能是某學者的一封平常書信,抑或是某大家的信筆小抄,期間的自然流露往往最真最為傳神。是的,意韻中,斷不能缺學養的滋潤。

             就我卑微的見識來看,“我書故我在”該才是大家熱衷於“書法”的真實寫照吧,但若脫離了偉大的思想,精緻而趣味的意境,“書”也只是一個附庸,風不風雅全憑作者風度如何,與“字”沒有半毛錢關係,ta只是一塊敲門磚,唯當主體堅挺,掛靠其上的“書”才會有至上的價值。

            比如王羲之之《蘭亭序》,首先是其文采昭彰,然後審其字,原來其“書”得法,堪稱楷模,後人就只知其為“書法”上品,而忘其文章內容為何物,確有“買珠還櫝”之嫌疑吧?

             當 “嵊州賓館”四個大招牌字映入眼簾,我就覺得神奇,啟功先生何時曾有此雅興,跑到這麼個小地方,來寫這麼四個字?後來常見些介紹啟功先生的文章,說他老人家有此喜好。那麼我就生髮出一些自然聯想~比如,他在揮毫前,肯定先去了金庭鎮,在書聖墓前先祭奠一番,也未可知……

             再說說馬雲售“字”受嘲諷,馬雲好學,馬雲教學,馬雲也好讀書,只不過,這些都被馬雲後面巨大的成功所掩蓋,而變得微不足道。馬雲的強項不是著“書”而是立“說”~演講。馬雲興致所致款款而書,其實不是馬雲存心嘲弄世道,實在是世道的解讀失之偏頗。要噴,就只噴拿注射噴“書”的,估計不會噴錯。

             ~歸根結底,我書故我在。

              綜上所述,鄙人之見,讀書比練字重要,你既登堂入室,總該有事相告,你若總持一塊敲門磚滿臉嚴肅矗立一邊,接下去該怎麼談?

             本人學淺才疏,泛泛而談,期待指正,先作揖謝過。

  • 2 # 狂喜淡墨a

    為何晉唐書法之後,停滯不前。甚至倒推,為何?

    命題所說,宿命論之視點,晉唐以後,書法大發展,才形成了一部燦爛的書法史。

    試看宋朝,宋四家是中國北宋時期四位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這四個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書法風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稱“宋四家”,另外依有書家王鞏,王之望,王安石,文天祥,司馬光,米友仁,朱熹,蘇洵,等等,有的因文淹書,而未留下筆跡。

    宋高宗,趙構,宋徽宋趙佶,皇帝之筆,燦有神品。歷代學者稱南宋為“文藝復興期。”可見於歷史之高度。

    再看元代趙孟頫,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之珍品。成就斐然,承前啟後,之偉業。

    元代文化交流於北方統一,書家有王庭筠,楊維貞,柯幾思,倪瓚,鮮于樞,等等。

    明時代,書法藝術,發展中有了創新,書家代表有,王寵,文徵明,劉基,宋克,沈周,祝允明,唐寅,董其昌。

    清代帖學與碑學同存,書法呈現了大變化。王昶,王鐸,王文治,鄧石如,包世臣,劉墉,朱耷,阮元,吳昌碩,何紹基,及揚州八怪。

    書法發展史,在某一時代有滯不進,有退,但總體是一個向前推進過程。同是不斷完備書法藝術。客觀規律告訴我們,事物不斷髮展,不斷變化的。

    因此,此論斷,不客觀。只看到一時不進步,便可全否書法史。有武斷之嫌。

  • 3 # 老黃8012

    書法藝!術從美的角度來講,晉朝至唐朝已發展頂峰,顏體、柳體、趙體及其行書、狂草都已形成了大章,隸書、篆體均巳形成大章,而且從藝術的角度講其造詣達伴著詩詞歌賦及其所有文章的直版手書,其藝術性達到了頂點,且有所書內容的文彩相伴,使其光點流光溢彩。直至宋朝,便有很多人轉向了繪畫藝術,加上宮庭提倡和重視,至使繪畫藝術在宋朝又走向了頂峰。元、清系吸大漢文化,因此不可能對書法和繪畫藝術有突出的發展。而民國系戰亂時期,至我們的人民共和國,開始是百廢待興,現在又是高階轉形,高科技、電腦電子的社會,加上百業盡如學科,人們已無暇多從書法,繪畫,儘管書法、繪畫還在廣泛應用,還有廣泛的領域,但它已不是人們崇尚的主體,因此直晉唐後書法不僅沒有發展,反而有所後退。

  • 4 # 翰墨書道

    這樣說並不確切。書法的發展並沒有倒退也沒有停止不前。準確的說是再魏晉書法這棵大樹的基礎上,反而是枝繁葉茂,屢見新枝,老樹嫩芽。歷朝歷代都有新的書法面貌出現,只不過都是在傳承或繼承的基礎上出現的。筆墨隨時代而已。只不過是同源異脈的發展而已。

    魏晉時代的書法的確發展到了後無來者的高度,但這個高度成熟的書法不是死法,如館閣體類的書法,反而成為書法生命之源泉,我們只要能夠從中得其一瓢,就足以我們的一個書法家甚至一個歷史時期受用無窮,生髮出新的面貌的書法風格來,雖然其根或本體仍然是魏晉的但風貌卻有自己或一個時代的特色。所以我們的書法藝術才永遠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不像世界上其他一些古代文明,隨著歷史的發展而逐步消亡。我們的書法藝術反而是在魏晉經典的基礎上,常學常新,常變常新,日日新,又日新,其魅力越發無窮無限。甚至走出國門。這不能不說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蹟。

  • 5 # 千千千里馬

    什麼叫“晉唐書法”呢?說白了,就是指王羲之的這個書法體系的主流書寫法。

    這就是楷書、行書、和草書這三大書法。

    所以,唐代以後,書法就是這三種主流書法。其它書法,例如,隸書、篆書等等,都基本完全退出實用領域了。

    順便插一句話,篆書不像隸書,完全不使用,但是,僅僅是理論上的使用。比如,小學文化課,古人都要學《說文解字》,所以篆書也學習,但是,實用領域基本很少使用。

    既然社會實用領域都在使用楷書、行書、草書,其他書法當然就要衰落。

    所以,唐代以後,書法也只能按照晉唐規範來學習書法,而且,書法的主要價值,就是實用。

    這種以實用為基礎的書法,發展到明清時代,官方進一步規範書法的實用性,所以,書法實際上就成為實用工具了,這樣,書法也進一步的僵化了。因此,有一定的停滯不前。

    那麼,書法,是不是要永遠“向前”呢?我們認為,也沒有這樣的道理。

    因為,書法的本體就是文字,就是一種實用工具。

    你不可能因為書法,還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價值,把書法變成純粹的藝術吧?

    所以,不管是晉唐的書法藝術高峰,還是明清的書法僵化,書法的實用工具本體,始終沒有改變。

    這就是說,我們從唐代起,到今天為止,仍然還保持了王羲之創造的楷書、行書、草書這三大書法樣式。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說明晉唐書法體系,也是最符合漢字發展要求的,因此,沒有根本改變的必要。

    中國的漢字經歷了篆書和隸書、楷書的三次大的變革。

    其中楷書是最後一次變革,也是延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變革。

    如果把隸書是變革成功從漢代算起到唐代,也只有八百年的時間,而楷書從唐代算起,至少1300年了!

    歷史證明,楷書體系下的行書和草書以及楷書,是最符合漢字的形式。

    所以,我們今天的漢字,即使叫做簡化字,也還是晉唐楷書體系。

    書法藝術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偉大見證。

    但是,現代社會已經是一個文字輸入化的時代了。

    書法的藝術性和實用性已經徹底分離。因此,今天我們談漢字的書法藝術,更有現實意義。

    從歷史看,如果就藝術性來說,是無法與實用性並駕齊驅的。因為社會實用是第一位的,藝術只能是附屬的第二位的。

    因此,就會出現館閣體書法。這種書法主要是實用性和社會規範流通性,從社會學來說,這不叫退步而叫進步。

    但是從藝術性來說,當然是退步。

    但是,晚清碑學的興起,也是書法復興的希望。

    從實踐來看,書法還是跳不出晉唐書法正規化的,但是,引入碑學,也是對帖學的豐富。

    我們希望更多的書法家積極參與書法藝術豐富多彩的實踐,振興書法,創造奇蹟,我想,這是有可能的,因為,藝術不是空想,而是一種實踐,究竟什麼樣的書法,會超越晉唐美學,只有實踐能夠證明。

  • 6 # Vlong朱小賢

    原因有3,

    1隨著時間流逝,歷史的歲月裡經過多次的燒殺搶掠,造成了藝術的遺失,倒退。

    2,在歷史不斷推進,歷史中許多王朝對文字,書畫的要求是有所改變的。字型形式也有所改變。

    3現代人對書畫,文字都是甚少研究,學堂都沒有課程。現代人都愛玩手機,打字,語音。等等網際網路的快速交流。造成現在沒有書信,甚至可以說有些人已經到了提筆忘字的地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有1.7萬人反叛軍自願加入敘利亞政府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