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三皮

    此題出自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順命》中所說:“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受命於君,妻受命於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雖謂受命於天亦可。”

    這段話本是關於皇權天授的解釋,是種愚民手段,即皇帝的權力是上天給予的,臣子的權力是君王給予的……需要人們必須尊重並服從,否定即為逆天行事。

    在封建舊社會,由於對世界認知的不夠,生產力的落後,農耕為主的時代里人們對自然的力量(天)是盲目崇拜的,怎麼敢抵抗自然,怎麼會去逆天而行,“靠天吃飯”是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的想法。

    當然“天子受命於天”的“天”跟實際意義上天地自然界裡的天是有所區別的。

    這個“天”是王權掌握者,把人們對“自然力量”的不容侵犯,規矩出一種亦不容挑戰的等級行為準則,即所謂的“道”,“權統”包裝成“道統”,灌輸給百姓的一種意識形態。

    如此“道”便形成了“理”,加之古人對天的崇敬之情無可厚非,所以,“天最大,天道即天理也就成了真理”那麼代表天理的皇權,能力被無限放大,那麼皇帝貴為“天子”,權力從此不容質疑。

    解釋清楚此話後,我們再來探討“天子受命……”此話屬唯心還是唯物!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區別,主要體現於:

    (1)物質和精神誰為第一性。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體,精神為屬性;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本體,物質是屬性。

    (2)存在和意識。唯物主義認為存在在先,意識為派生的;唯心主義認為意識在先,物質是派生的。

    這便是人們常說的“我在故我思(唯物)與我思故我在(唯心)”

    (3)形而上學與辯證法。形而上學特指孤立、靜止等,所以片面;辯證法特指區別與聯絡、運動與靜止等,故而較為全面。

    那麼套用此公式,辯證的再來看“天子受命於天……”

    這句話,白紙黑字即是物質吧,先有了此物質,然後灌輸給百姓“天道”意識,那麼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符合(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正如南朝範縝說:“形存(這段話確實是先存在)則神(意識形態)存,形謝則神滅。”

    明朝王夫之亦說:“氣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無其器(無這段話制定的規矩)則無其道(則無尊重皇權的意識產生)”。

    如此說來“天子受命於天……”該算是唯物主義了?

    其實不盡然,我們辯證的用唯心主義套一下,你會發現這世界的一切規矩原本是由人的意識派生、決定的。

    如果人們沒有對自然力量尊崇的原始意識形態存在,就不會形成什麼關於服從的一切規則,也就沒有了“天道”,更不會讓這個道理,還被皇權細分出“天子受於誰,諸候受於誰,子又受於誰……”的等級制度。

    即無意識便無有規矩。

    宋朝哲學家陸象山之說:“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恰好與柏拉圖的觀點:世界是“理念”的影子。不謀而合的證明了“天子受命於天……”乃唯心主義毫無疑問。

    答題完畢,鄙人不才,一家之談,敬請大學指正! 不過無所謂對錯:借用費爾馬哈的一句話“全部哲學史就是在思維和存在關係問題的周圍兜圈子。”

  • 2 # 龍一歐

    “天子受命於天”,和某某某人對人說,我有誰誰誰做靠山是一樣的,人有靠山,做事別人都得讓三分,天子是人世間最大的,是別人的靠山,天子不可能在人世間找到靠出,天子也想找靠山,找來找去,就只有找到天來做靠山了,所以就說出“天子受命於天”。從道理來講,天子只有一個,想當天子的人很多,如果發生天子位置之爭,天下必會大亂,天下之人不想生於亂世,只要沒到天怒人怨的地步,天下之人都不希望發生天子位置之爭的事情,天子想坐穩位置,也想找個靠出,“天子受命於天”的說法自然就出來了,不管真假,只要天下不大亂,百姓都會接受,所以“天子受命於天”就被接受了,這件事情就那麼簡單,我是使用唯心主義大師黑格爾所說“存在即合理”來解釋的,“天子受命於天”是皇帝對外的宣傳,這個宣傳是存在,百姓接受這個宣傳也是存在,即然是存在,所以是合理的,我是從合理的角度去解釋這個問題,就得出了上面的解釋,也可以把這看成是唯心主義的解釋。唯物主義是唯心主義的對立面,是一定要反對唯心主義的,唯心主義說“存在即合理”,唯物主義要反對,就只能是“存在不合理”,最起碼也是“存在不一定合理”,用不合理去解釋“天子受命於天”,得出的解釋就是,天沒有受命天子,這件事情是假的,幹嘛你能當天子,別人不能做天子,於是喊出人人當天子才公平,問題是,天子只有一個,人人當天子根本不可能,從中可以發現,要找反對的理由很容易,要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容易,唯物主義只管找反對的理由,所以到處看到唯物主義東批判,西批判,說唯物主義要打倒一徹,這一點也不過份,問題是,打倒一徹能解決問題嗎?越打問題越多,就越無法解決問題,這就是唯物主義的最大問題,從中可看出,無論看問題的角度,還是在思維方式方面,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是不同的。

  • 3 # 藍色楊宗海

    我認為這個不是2選1題,不能說非A即B,非B即A,應該多方面來看。

    “天子”,當指領袖人物。不妨看看歷史上的一些領袖人物的遭遇。

    1、項羽和劉邦。兩人都有志氣,見到秦始皇時,一個說:“彼可取而代之也。”一個說:“大丈夫生當如此。”起兵反秦,項羽不知比劉邦強了多少倍。楚漢戰爭期間,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活捉劉邦,反而是垓下一戰,四面楚歌,一擊而亡。最後劉邦稱帝。

    有個故事:項羽軍在垓下,被劉邦幾十萬大軍包圍,不但兵少,而且糧草不夠,於是率領八百騎兵趁夜突圍,渡過淮河後,隨從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到了陰陵這個地方時,項羽迷路,於是問一個老農,老農答:“左”。結果項羽一行往左去,陷入了一片沼澤,耽誤了時間。逃到烏江,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後揮刀自刎。

    這有沒有一點冥冥之中註定?

    2、崇禎帝。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即皇帝位時即大力清除魏忠賢閹黨。史稱他勤儉自律、清心寡慾、勵精圖治,試圖重現明皇朝當年輝煌景象。當了17年皇帝,落個眾叛親離,自縊煤山歪脖樹上的下場。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關於他也有一個故事:傳說明朝末年,李自成率軍打到北京城下,崇禎帝是心神焦慮,寢食不安。一日,他走出皇宮,看見一算命攤子,就走上前想請算命先生為他測一字。算命先生見狀就說:“請先賜一字。”崇禎帝隨口說:“有字吧。”算命先生想了想,說:“此字不太妙。這個‘有’字,是‘大’字去了一捺,‘明’字去了個‘日’字,喻大明江山去了一半。”崇禎帝馬上改口說:“不是這個‘有’,是朋友的‘友’。”算命先生說:“這個‘友’字更不好,是‘反’字出了頭。”崇禎帝馬上改口說:“不是這個‘友’,是申猴酉雞的‘酉’,也就是酒字去了三點水。”算命先生說:“這個字太不吉利。此‘酉’字,是一個尊字去了頭砍了腳。皇上要有殺身之禍了。”崇禎帝聽罷,臉色都變了,趕緊回到皇宮。沒幾天就上吊自殺。

    作為領袖人物,德要配位,運氣也有一點。

  • 4 # 塗之人995

    荀子曰:“塗之人可以為禹。”

    孟子曰:“人皆可以為舜堯。”

    毛澤東言:“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盡舜堯。”

    “天子受命於天”,偽也!

    孟子說:“舜起於畎畝之中”。很清楚,大舜,農村人一個,天命不濟。

    漢高,閒人,混混!他老子常數落他: “你比劉仲差遠了!”天,怎麼這麼安排呢?

    朱洪武沒進南京前,是軍人;沒從軍時,是和尚;沒人佛門的朱十八,只是一個叫花子。——天,如此捉弄人!

    瞻前顧後,“苦其心志”,“受命於天”一句話而已。信它,你請努力;不信,你請隨便!

  • 5 # 舊事舊人歷史說

    “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受命於君,妻受命於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雖謂受命於天亦可。”這段話出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從這一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思想。他把天當做通知萬物的一切,否定了世界的物質性。用人客觀外化的意識來解釋整個世界。認為天是第1位的物質和人是第2位的。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是否承認世界的物質性,是否認為世界是在統一的物質之中而存在的。董仲舒是兩漢經學的開創者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人物。“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天人合一。”具有明顯的宗教化色彩。

    戰國時期儒道法墨是諸子百家中的顯學,但是儒家當時並不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當時天下分裂王權需要集中以適應統一天下的需要。所以儒家慢慢的敗給了法家。到了漢代初期因為剛剛經歷了秦末戰火,天下需要安定。當時漢朝的統治者就採用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與民休息。

    到了漢武帝時,為了迎合漢武帝中央集權大一統的需要。董仲舒將原先的儒學改造為經學——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融合了法家,陰陽家,道家等諸多學派的思想。經學的中心思想就是“君權神授”又以三從四德三綱五常來約束大臣百姓,由此,將所有權力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會陰傷口怎麼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