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ouble劍

    這問題提的好!!!

    看似沒什麼水平

    但是

    如果不查資料,除了專攻秦漢歷史的學者,應該沒有人能夠完整的回答

    當然,這答案也沒有任何意義~

    至於那個叫松讚的幹部怎麼娶到的公主?

    首先,人家是個幹部,而且還是個大幹部,雖然遠在西部邊疆

    其次,人家有豪宅,不大啦宮說是不大啦,其實是個超豪華大別墅

    車就更不用說了,這大老遠的,不單是長途,回去還是一路上坡,沒有幾輛拿的出手的車,都不敢“下坡”

    當然,只有這幾點還遠不足以娶到大唐的公主

    最重要的是心中有詩和遠方~

    而遠方的大唐恰好有詩~

  • 2 # 老衲侃春秋

    和親:百度上下的定義是,不同民族間的政治聯姻,雙方透過嫁娶公主來保持和睦相處的關係。

    但是這種說法有侷限性,它忽略了主動和親與被動和親這二者之間的本質區別。

    最早的和親發生在漢高祖劉邦身上。“白登之圍”以後,強大的匈奴與虛弱的西漢力量形成鮮明的對比,使漢朝廷感到很大的壓力。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關內侯婁敬鑒於在“白登之圍”中美人計的效用,便向劉邦提出與匈奴和親的主張。

    他提出的理由是,把漢朝公主嫁給匈奴的冒頓單于,並多多陪送嫁妝,匈奴必然慕漢錢財而立漢公主為閼氏。這樣,生子必為太子,接替單于。

    冒頓單于只要活著,則即為漢女婿;冒頓死,則由外孫為單于。走遍天下,還沒聽說過外孫敢於和外公分庭抗禮的。

    劉邦聽從了婁敬的建議,於是派他為使者與匈奴締結和親,並每年送給匈奴許多絮、繒、酒、米和食物等等。這就是西漢與匈奴的第一次和親。

    後來的漢惠帝、漢文帝、漢景帝繼續執行這一政策,先後向匈奴單于冒頓、老上、軍臣遣送公主,並奉送大批財物。有據可查的前後共有16位公主、準公主遠嫁他邦。

    漢朝的願望是好的,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當時的和親政策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為這時候你的公主並不值錢,匈奴只是照章笑納而已,並沒有停止南下的入侵。

    漢文帝時期,每年入侵漢邊境,殺戮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

    到了漢景帝時期,隨著西漢國力的逐步強盛,匈奴經常小規模入侵,但已無大規模的南下行動。

    這麼說來,只有有一個強大的朝廷,才能止住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光靠和親和與虎謀皮的給他們送東西,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何況這樣的行為本身就是令人所垢恥的。

    到了唐朝,也和少數民族和親,但和漢朝的意義完全兩樣。

    這時候唐朝和周邊少數民族汗國兩者之間的身份關係,完全顛倒過來了。

    少數民族首領不斷向唐王朝提出“和親”的請求,主要是仰慕唐朝開明的政治,繁榮的經濟和發達的文化,希望得到唐王朝的幫助與保護。

    所以這時的公主值錢了,不是說誰求親都能夠滿足了。就說著名的文成公主入藏一事,就充滿了曲折和戲曲性。

    松贊干布是吐蕃王朝第33任贊普,他在位期間平定了吐蕃內亂,降服羊同,統一西藏,正式建立奴隸主統治的吐蕃王國。

    他羨慕唐朝的禮樂文化,又聞聽突厥、吐谷渾都娶了唐公主為妻,於是在貞觀十二年遣使攜帶珍寶向唐朝求婚。

    這時的唐朝無疑是強大的,一個新成立的王朝首領想輕易的娶尊貴的唐朝公主,唐太宗覺得他還不夠資格,就沒有應允他們的請求。

    吐蕃的使者求親不成,回去沒法交代,於是謊稱吐谷渾挑撥婚事才不成。他們對松贊干布說:“剛到大唐的時候,對我很好,允許嫁公主。恰好吐谷渾王入朝,在中間挑撥離間,因此禮薄,不許嫁公主。”

    松贊干布一看有人來攪和自己的好事,頓時火冒三丈,發兵攻吐谷渾。吐谷渾抵擋不了,逃到青海之上。

    打完吐谷渾,又再次遣使入唐獻貢,揚言婚事不成就率兵攻唐,隨後便揮兵進攻。

    唐太宗一看,你來了更好,讓你嚐嚐大唐的鐵拳,於是馬上派兵反擊。松贊干布見唐軍來勢兇猛,嚇得連忙引兵撤退,並派使者到長安謝罪,再次懇請娶唐公主。

    唐太宗一看帝國的軍隊起到了威懾作用,也就見好就收。這才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求婚的使臣祿東贊帶著禮物到了唐朝國都長安,才知道唐朝周邊還有突厥、波斯、霍爾、格薩幾個國家也派出使臣,向才貌雙全的文成公主求婚。

    一個公主,好幾家來求,那到底許給誰呢?唐太宗決定按照漢族的習慣,來個“比武招親”。他親自出了五道題,全部答對的才能被許婚。

    第一道難題:母子相認

    把100匹母馬和100匹小馬駒混雜起來,然後要求5國使團找出每一匹母馬自己的小馬駒。

    這一道題可難壞了其他四國使團,他們百思不得其解,一直沒有想出有效的辦法,最後只好乖乖地認輸。

    吐蕃使團是怎樣解決這一問題的呢?祿東贊讓人把母馬和馬駒分開,並且讓人不要給馬駒草料和水,這樣,一天之後,小馬駒就又餓又渴了。

    然後,祿東贊便讓人把小馬駒放出來,和母馬放在一起。又餓又渴的馬駒,各自都迫不及待地尋找自己的母親,因為它們想吃奶。這樣,第一道難題便成功地解決了。但第二道難題又來了。

    第二道難題:穿孔引線

    唐王朝送給吐蕃使團一個九曲明珠,並且送來一條柔軟的毛線,要求是把這條毛線,穿過九曲明珠拐了幾道彎的細孔。

    這一道難題一開始還真把吐蕃使團難住了。三天的期限已經過去了二天,大家都很緊張,也都十分著急。

    祿東贊也很著急,但他並沒有慌,而是絞盡腦汁地想辦法。

    忽然,他看見桌子上有一隻螞蟻,心裡不禁一亮,問題解決了,祿東贊激動地對大家說,請大家放心,他已經想出解決這一難題的辦法了。

    祿東贊讓人在附近捉了一些螞蟻,然後從這些螞蟻中選了一隻最健壯的。先用一條馬尾鬃拴在螞蟻的腰部,然後又把毛線拴在馬尾鬃上,拴好之後,就把螞蟻放進孔內。

    然後,在玉石另一個孔處抹上蜜,螞蟻聞到蜜香,使勁往裡鑽,不一會兒,螞蟻便拖著馬尾從另一端爬了出來。

    這樣,毛線便成功地穿過了小孔。

    第三道題:鑑別首尾

    讓使者分辨一根兩頭被削得一樣粗細的木頭,哪頭是樹梢,哪頭是樹根。

    祿東贊使用了一種"顧流放本法"。具體地做法是,把兩頭一樣粗細的圓木,順著水流放入水中。

    這樣,是樹根的那一段比較結實,就會先順流向下漂去,暴露在前面,後面的那一部分就是樹梢,這樣,吐蕃使團又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第四道難題:老馬識途

    有一天晚上,正當各使團的人正在酣睡之時,唐朝宮內忽然響起了鐘聲,多數人都被驚醒了。

    不一會兒,各國使團都收到了唐太宗的命令,說是唐太宗要召見各位使者,有重要的事情要商議,請各位馬上到皇宮去。於是,各國使團都趕忙跟著送信的人走了。

    只有祿東贊很警惕,他覺得很奇怪,這肯定是唐太宗的一個計謀。於是,他在他經過的路上,在經過的每一處住室的門檻上邊,都用筆做了記號。

    到了皇宮之後,發現這果然是唐太宗耍的手段。唐太宗又給各國使團出了一道難題:"如果哪國的使團能夠順利地返回自己的住處,哪國就可以娶走公主。"

    結果,只有吐蕃使團成功地回到了自己的住處,其他各國的使團一直轉到天亮,也沒能回到自己的住處。

    第五道難題:慧眼識真人

    最後一道題要在300個打扮得一模一樣的姑娘中認出誰是文成公主。其他各國使團的人,都認為文成公主肯定是穿得最漂亮最華貴的一個女子,因此,他們便專門挑穿戴得特別豔麗的。

    松贊干布的使者從一位老婦人那裡得知公主從小喜歡塗香水,經常引得蜜蜂在周圍飛,於是他辨認出了公主,順利地領走了文成公主。

    經過了這麼千辛萬苦才得到的東西,吐蕃必然十分珍惜。

    公元641年,唐朝派江夏王、禮部尚書李道宗,一路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松贊干布親率禁衛軍勁旅從吐蕃遠道出迎。

    文成公主一行往西由倒淌河、日月山等地到達黃河河源附近的柏海(扎陵海),與松贊干布迎親的隊伍相會。

    松贊干布對李道宗執子婿之禮甚恭,與文成公主返回吐蕃,對自己親近的人炫耀說:

    “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當為公主築一城,以誇示後代 ”。(《舊唐書》)

    松贊干布為文成公主築城邑、立宮殿。文成公主不喜歡吐蕃人的赭面習俗,就下令停止赭面習俗,自己也換下氈裘,穿上絲綢衣服,還派吐蕃貴族子弟到唐朝去學習,還請唐朝識文之人管理吐蕃的表疏。

    文成公主進藏後將當時漢族的紡織、建築、造紙、釀酒、製陶等先進生產技術,以及儒家書籍、曆法、醫藥等帶了過去,促進了民族團結和文化交融。

    這才是真正的大唐皇家婚禮!

    這才是風光的公主出嫁!

    參考資料: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賢者喜宴》藏·巴臥·祖拉陳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確診癌症後一定要做手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