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吳亦凡包攬詞曲創作、擔任MV導演的新專輯首支中文單曲《天地》全網上線,大家聽後如何評價呢?
6
回覆列表
  • 1 # 藍蝴蝶

    不同於吳亦凡此前推出的,在美國橫掃了B榜與iTunes總榜的英文單曲《Like That》,剛剛在國內推出的《天地》,成為了他即將出版的全新專輯當中的首波中文主打作品。

  • 2 # 三石一聲

    吳亦凡帶著首張個人專輯的首支中文單曲《天地》亮相,之於三石我而言,不是一個突如其來的驚喜,而是等了很久的一個禮物,想必這對於諸多歌迷而言,也是禮物。

    從去年夏天的中文單曲《6》之後,吳亦凡的英文歌一首接著一首發,全球成績也一次好過一次。

    本以為他會在英文歌的路上繼續加速狂奔,結果來了一首從封面視覺到文字質感都非常中式的《天地》,有點猝不及防了。

    《天地》這首單曲的誕生意義,除了繼續令人期盼吳亦凡的個人專輯之外,還作出了 #打破# #重建# 的音樂意義。

    “打破”的意義,在於吳亦凡自創作併發布個人單曲開始,多是在歐美化的視覺體系內做變化,《天地》的封面一出,中文手寫體的文字,加上古色古香的畫面色調,全然把聽者僅從視覺封面就帶到了吳亦凡要創造的中式全新“音樂天地”中,但同時又難免令人心生“會不會太過中國風而失掉吳亦凡音樂味”的擔憂。

    別急,我們來聽歌。

    音樂播出時,《天地》的Trap味仍是撲面而來,吳亦凡在節奏上的創作特色,以及人聲處理,都還是很有個人音樂Label性。

    “天地”二字雖有古風意味,但僅作為一種表達情景提供聯想,而非音樂風格所要靠向的歸途,這就很高明地保留了吳亦凡自身音樂特色的原汁原味。

    “重建”的意義則是在於,《天地》重新架構了吳亦凡的音樂輪廓,聽覺空間因此變得比從前更開闊,更具拓展維度。

    歌詞開始段的四句:

    小時候的夢境裡 / 那時候的大人說 / 想要得到的太多 / 永遠找不到盡頭

    吳亦凡的Vocal被處理出“空”感,對應營造了夢囈的話語情景,再過度到主歌進來,auto-tune的運用如是又再出現,兩種vocal處理方式對比出的是夢境與現實的交織,天與地的空間就此構建完成。

    而後的歌詞中,有著不為靠近中國味而刻意改變的用心。

    吳亦凡以“座駕”、“飛馳”、“下墜”這些很現代感的詞彙寫成主歌,自然而然到Hook段轉成了“路遙知馬力”、“闖天地”這樣的中式字句,不失點題的作用,還深入淺出地把歌曲該有的“鉤子”都甩了出來,一層一層地文字推進,有序,也有心思。

    《天地》的調調與吳亦凡前一單曲《Like That》的摩登感一脈相承,不跑偏歌手本有的音樂屬性。

    吳亦凡在此還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示範如何把全球同步化的音樂節奏感與一流製作技術嫁接在中文的說唱音樂中。

    機緣巧合之下,《天地》在完成後,被“中國新說唱”選為了本季節目的主題曲,想必看中的正是《天地》的示範作用。

    就算吳亦凡在歌詞中唱著“陪我走 陪我闖天地”,但三石我要說《天地》一曲其實是在吳亦凡所擅長的音樂基礎上,打破了聽眾對中式說唱音樂的固有認知,完全創新出另一流派的中式說唱音樂之樣態,豈止 #闖天地# ,更是 #創天地#

  • 3 # 鑑水洛東

    現在的藝人們做作,過度包裝,大部分歌曲演繹得技巧性十足,沒有真正投入的感情,又怎麼能引起共鳴和打動人心呢?

    好吧——說說《天地》,年輕、活力、執著、叛逆、勇敢、憤青用中式饒舌演繹,把大叔們踩在地上摩擦真的好嗎?

    就這些了,編不下去了

  • 4 # 令狐伯光

    吳亦凡《天地》:站在中國說唱音樂型別層面分析,這首歌不能說為華語說唱音樂帶來多大革新,但至少為樂壇提供了一首頗為優秀的中國風說唱歌曲。

    在分析評價音樂上面,本人遠遠不如上面專業樂評人,所以一向站在音樂歷史和大環境上來分析,那麼從這個層面來分析吳亦凡這首哥曲,還是相當有意思的,在分析這首歌前,貼一段華語音樂大師黃霑,2003年採訪時對華語音樂的看法。

      黃霑:其實我們真的要華語音樂有自己的個性,就要找出華人都能共鳴的音樂。為什麼我們現在都聽HIP-HOP?因為現在華人也很洋化嘛。但到了深層次的洋化,真正懂一點的就覺得這個外衣衣不稱身。我覺得怎麼寫都不可能寫過外華人,那怎麼不聽外國的HIP-HOP?崔健的搖滾不也加了嗩吶進去,搖滾哪裡容得下嗩吶?這個嗩吶就是中國特色。

    2000年後周杰倫,王力宏,陶喆等人還對歐美型別音樂的借鑑,對本土文化做出的完美融合,但在2010年過後,華語音樂大面積淪為了黃霑預言的情況。

    第一種,中國不少小眾音樂圈子音樂人,在新hiphop,電音,說唱等音樂型別上,緊跟歐美音樂型別照搬或者直接拿來主義,所生產的歌曲,從作曲、節奏、結構、編曲,再到咬字的方式。歌詞全部都是英文,英文夾雜一段中文。甚至歌詞即使全是中文,但給給人感覺完全是歐美型別音樂的方式。第一種,如吳亦凡,鹿晗,張藝興,黃子韜,王嘉爾,劉憲華,張碧晨等等。由於這些音樂人是出口南韓轉內銷。所以他們的音樂無論從形式到內涵上面講,有一種強烈南韓音樂的基因。從型別音樂上講沒任何錯誤,結果是除接受英語教育程度較高,接受歐美型別音樂的聽眾,或者偶像歌手的粉絲受眾。這種音樂對國內普通聽從眾,也就是大眾主流有距離。

    吳亦凡後期走出南韓音樂圈,選擇與歐美創作人合作,前兩年推出的幾首歌曲,如《July》《JUICE》《6》《Deserve》等等歌曲。這種歌曲確實很國際化,在網路成績非常好,但完全就是西化的。

    可能大多數人,特別粉絲認為在國內大眾流行是庸俗,土嗨。實際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本質無非是華語音樂人借鑑歐美型別音樂融合本土化的問題,一句話概括,其實就是水平的問題。如果不信,舉個例子周杰倫,陶喆王力宏的藍調音樂,為最典型借鑑歐美型別音樂,融合本土化成功,做到了雅俗共賞。

    吳亦凡這首新說唱《天地》,從借鑑歐美型別音樂,融合本土化上面來講。在文化內涵上面來講,絕對遠不如在中國本土成長,江湖氣十足的gay周延的(不只是方言原因),主要從曲子編排,結構,再到編曲樂器,還有歌詞上的描寫都全然不同。

    《天地》這首歌曲開場加變音的唱腔,再到後面曲子樂器進奏方式。再到變音唱腔結束,第二段是均速說唱,背後樂器的進行。再到第三段快速說唱,最後進入到副歌,到昇華似的變音的唱腔。

    整首歌從編排方式,再到樂器進行,節奏鼓點等等。《天地》這首歌曲從框架,骨子裡再到內涵都是歐美音樂方式。但是,整首歌曲從mv中國風文化元素融合,再到歌詞運用了不少中國文字典故。

    吳亦凡除了說唱時的念字,副歌的唱腔咬字方式還是比較偏向華語音樂習慣,沒有歐美音樂的轉音的腔調感。再結合Mv和歌詞,《天地》這首歌曲最終對普通聽眾是有一定親切感,也有大眾流行的趨勢,甚至是未來華語說唱音樂在國際化和本土化中平衡的嘗試。

    歐美人不像日本人瞭解中國文化,寫的中國音樂總是充滿獵奇般的文化元素胡亂塞入,mv影像是一股東南亞風。吳亦凡雖然在加拿大長大,但在中國工作生活日久有一定了解中國文化,寫出的中國風說唱音樂,確實是一種新說唱音樂中國本土化融合的較好嘗試。
  • 5 # 蔡小馬

    凡凡的《天地》我一口氣聽了20遍,聽的我面泛紅潮,夜不能寐,文思如尿崩,必須寫上幾句。

    這才是屬於凡凡的真實實力啊!

    那些在國外嘰裡呱啦胡唱一氣的歌曲,哪裡有凡凡身為一個華人的風骨?

    凡凡去國外鍍金,我可以理解,但是問題沒鍍上金,淨惹的一身黑炮了。

    比如最近那個《like that》,太諂媚了,完全就是為了黑人而寫的歌曲。

    只有《天地》這種,才可以徹底擺脫美國西海岸的錄音室風格,去掉那些糟粕的資本主義,減少對凡凡純天然音色的修飾,把凡凡的美感赤裸裸的展現出來。

    這種原生態的狂野和癲瘋,才是凡凡音樂的魅力所在。

    就像《july》代表不了凡凡,《想你》的“我像鯊魚”才是凡凡的殺氣。

    就像《juice》代表不了凡凡,《bad girl》的“我是一顆白菜”才是凡凡的純真。

    就像氣溫低寒的超級碗音樂節live舞臺下稀疏的華人臉孔在凡凡賣力的演出下顯露疲態,江蘇跨年上週華健大哥誠懇的誇獎才是凡凡露齒微笑的興奮點。

    我堅信這首《天地》會成為凡凡新的代表,因為它不像周杰倫的陳釀佳餚,也不像gai的江湖豪邁,更不像B榜的108個門派的嘻哈風潮,它就是凡凡,凡凡的生命之光,凡凡的慾念之火,凡凡的罪惡,凡凡的靈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聽過哪些非常舒心感人的動漫純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