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丹流青
-
2 # 柔玄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堅持逆風雨進攻夏國軍隊發生在北魏攻滅夏國的統萬城之戰中,攻城方透過巧妙的戰術取得了一次騎兵奔襲攻城的完美戰果,而且攻克的是號稱史上第一堅城的統萬城,攻城指揮者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那一年他才19歲!
亂世雙雄
肥水之戰後前秦帝國土崩瓦解,北方又重新陷入分裂的局面,經過數十年的戰爭,北方正如當年前秦和前燕一樣重新被兩個遊牧強權統治,分別是鮮卑的拓跋魏和匈奴的赫連夏政權。
拓跋魏的始建者拓跋珪趁前秦大亂在代地重新立國,並定國號為魏。經過拓跋珪和拓跋嗣兩代人的經營擊敗了慕容垂建立的後燕,佔領了黃河以北,與南方劉宋政權對抗。
赫連夏的始建者赫連勃勃原是南匈奴鐵弗部落的王子,部落被北魏擊敗,後投奔後秦皇帝姚興並得到重用,姚興令其回到故地招攬部眾,於是脫離後秦藉機稱霸朔方,建立了夏國。期間更是鑄造了號稱天下第一堅城的統萬城,以示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劉裕北伐回師期間透過襲取長安,得到了關中之地,國力達到全盛,與北魏隔黃河對峙。
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更何況魏國對赫連勃勃有殺父之仇,二者正是死敵,因此魏和夏都在密切關注對方的一舉一動,尋找機會,等待時機徹底擊敗對方。
戰略準備
始光二年,夏國開國之主赫連勃勃病逝,赫連昌繼承皇位,魏國皇帝拓跋燾認為赫連勃勃諸子相爭,正是消滅對手的最佳時機。第二年,拓跋燾準備就緒御駕親征,一路進攻長安作為牽制,自己親率主力直接進攻夏國都城統萬城。
長安一路,因守將擅離職守魏軍輕易就奪取了長安,拓跋燾這一路也進展順利,直接兵臨統萬城,並打敗了赫連昌的阻擊,迫使赫連昌龜縮於統萬城內,但是統萬城堅固,難以一時攻下,因此拓跋燾下令大軍劫掠統萬城周圍,並將劫掠平民遷回魏國,消滅夏國後備戰略資源。回師前拓跋燾跟諸將留下誓言:
統萬未可得也,它年當與卿等取之
戰略決戰
第二年,鑑於魏國奪取長安,赫連昌令赫連定率大軍反攻長安,與魏軍拉鋸。拓跋燾一面增兵長安方向,一面組織大軍再次御駕親征企圖襲取空虛的統萬城。當大軍度過黃河後,拓跋燾在等待步兵運攻城器械時,他突發奇想先率騎兵前去進攻,或許能有奇效,當眾人都勸諫認為不可的時候:
統萬城堅,非朝夕可拔。今輕車討之,進不可克,退無所資,不若與步兵、攻具一時俱往。
拓跋燾卻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用兵之術,攻城最下。必不得已,然後用之。今以步兵,攻具皆驚,彼必懼而堅守。若攻不時拔,食盡兵疲,外無所掠,進退無地。不如以輕騎自抵其城,彼見步兵未至,意必寬弛;吾羸形以誘之,彼或出戰,則成擒矣。所以然者,吾之軍士去家二千餘里,又隔大河,所謂置之死的而後生者也。
拓跋燾認為用步兵攻城,對方一定會固守,如果一旦不能短時間攻克,糧草耗盡只能退兵,因此利用輕騎示弱進攻,對方會大意出城,這樣或許能一擊成功,而且軍隊遠離家鄉一定會奮勇拼殺求得生路。
結果拓跋燾毅然捨去步兵,率2萬騎兵抵達統萬城下。而赫連昌接受赫連定的意見,意圖正在長安作戰的赫連定回援,裡應外合。
定曰:‘統萬堅峻,未易攻拔。待我擒奚斤,然後徐往。內外擊之,蔑不濟矣。
赫連昌正在等待的時候突然有犯罪的魏軍來投降,並告訴赫連昌魏軍糧草用盡,輜重在後方,步兵沒有趕到,應該儘快出擊。赫連昌獲得這重要情報後果真改變堅守策略率3萬大軍出城與魏軍大戰。
拓跋燾看赫連昌出城迎戰,知道決戰的時刻來臨,他集合大軍先佯裝撤退並埋伏于山谷,等待赫連昌追擊進入埋伏,並親自組織進攻,正當雙方僵持不下戰事焦灼的時候,天上突然起了沙塵暴並且吹向了魏軍一面,天昏地暗且魏軍處於逆風進攻不利進攻。宦官趙倪認為形勢不利應當退兵卻被太常卿崔浩制止,崔浩認為夏軍也因為風沙與後方斷絕,可分出一部分奇兵繞到夏軍後方迎風進攻。
崔浩叱之曰:“是何言也!吾千里制勝,一日之中,豈得變易!賊貪進不止,後軍已絕,宜隱軍分出,奄擊不意。風道在人,豈有常也!
拓跋燾接受崔浩的建議,赫連昌被前後夾擊,很快潰敗,甚至來不及逃回統萬城!魏軍大獲全勝,跟隨敗兵進入統萬城,失去核心的統萬城於是被魏軍攻破。
後記
夏國丟失了基地統萬城從此一蹶不振,赫連昌和赫連定都先後被俘虜,赫連勃勃的夏國在他死後6年就敗亡了,可憐一代雄主的基業潰敗如此。拓跋燾少年登基,滅亡夏國時年僅19歲,卻完成了一次騎兵遠攻堅城的經典戰例,為後世傳頌。
拓跋燾在滅亡夏國前面臨北方柔然,南方劉宋,東部燕國,西部夏國的威脅,拓跋燾審時度勢制定了先弱後強的方針,首先進攻民怨沸騰又政權紛爭不斷的夏國。
在具體進攻夏國時又能結合實際情況不拘於常理僅率騎兵進攻,後又使用瞞天過海、苦肉計等計策誘使對方拋棄堅城出站,在決戰關頭更能指揮自若,在形勢不利時出奇兵扭轉戰局,一舉取得戰略決戰的勝利。
可見拓跋燾對戰略戰術的應用熟練自如,也正是因為如此,前秦之後重新統一北方的大業後將交到他的手中。
回覆列表
公元427年夏季,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兵分兩路,揮師攻打夏國(注意了,此夏國是由匈奴族建立的,而非北宋党項族建立的西夏)。
一路大軍由大將奚斤率領進攻長安,另一路則由自己親率進攻夏國都城統萬城。
憑藉堅固的統萬城,夏國軍民嚴防死守,就是不出城打野戰。
要知道,當年,草原上的統萬城是一座雄城。
此城由夏國國主赫連勃勃建造,他命令大將叱幹阿利監造統萬城,“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意在以這座都城來見證他統一天下萬邦的豐功偉績。
史載:大將叱幹阿利“性尤工巧,然殘忍刻暴,乃蒸土築城,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並築之”。
什麼意思呢?
讓幾十萬奴隸先把泥土蒸煮後,然後用力夯實築城。
怎麼來檢驗建築的是否結實呢?
用錐子錐城牆,如果錐入了一寸,那麼就把建築這段城牆的奴隸全部殺掉,然後剁碎,混合泥土重新築城。
可以說是非常殘暴!當然,也讓築城的工匠和奴隸們非常賣力。
即使是1600多年後的今天,雖然統萬城早就已廢棄,但統萬城的城牆仍然屹立在草原。
當時,面對這樣一座堅固的城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也一籌莫展。
要想消滅夏國的主力部隊,除非是把他們誘出都城統萬,然後利用自北魏鐵騎的優勢,在草原上消滅他們。
於是,拓跋燾決定在草原設伏。一方面,拓跋燾示弱於夏國軍隊,讓攻城的魏軍放慢進攻節奏,露出疲軍之態,然後退往草原上的伏擊圈。
另一方面則命令其他輔助部隊劫掠草原上的夏國牧民,以激怒夏華人。
這時候,夏國國主赫連昌判斷北魏軍隊已經厭戰,沒有精力再繼續攻打自己了。趁著敵人計程車氣衰竭的時候,自己應該反攻魏軍。
所以,夏國國主赫連昌開始集結自己的部隊,從統萬城中殺出。
把夏國主力部隊引誘到伏擊圈後,正當拓跋燾要釋出總攻命令時,突然狂風驟雨撲面而來,晴朗的草原頓時天昏地暗。
當時,古人認為,兩軍交戰時,如果是己方的部隊面對逆風暴雨,那麼打下去的話,自己的部隊就會失敗。
當然,這也不完全是迷信。
試想一下,冷兵器時代,當你的部隊逆風逆雨而行,眼睛都睜不開,還怎麼打敵人?
反過來,敵人則可能順風射箭殺傷自己。
而且,自己的衣服也可能被迎面而來的暴雨打溼,溼透後的衣服很重,將會增加行軍負重,平白消耗自己的大量體力。
當你自己衝到敵人面前時,可能已經被敵人射了幾箭。如果不死的話,因過重的軍服,自己體能也消失殆盡。
而敵人以逸待勞,可以輕鬆的戰勝疲憊的我軍。
這時,部下們紛紛建議停止戰鬥,等來日再戰。
打還是不打?這是一個問題?
拓跋燾面臨艱難的抉擇。
敵人憑藉其堅城防守,始終是自己的心腹大患。今天好不容易把敵人誘騙到伏擊圈,如果錯失這次機會,那麼以後想戰勝對手將會非常的困難。
雖然自己逆風雨而戰,但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軍部署已經完成,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於是命令騎兵和伏兵同時出擊。
夏軍陷入了魏軍的重重包圍,經過苦戰,魏軍大破夏軍。
魏軍接著趁勢而為,猛攻統萬城。
號稱永不陷落的統萬城,終於也被攻陷了! 威風一時的大夏滅亡了!千年後,草原上只留下殘垣斷壁,雄霸的統萬城化作了歷史的塵埃。
此戰表明,拓跋燾精通《孫子兵法》,深知“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
所以他能夠力排眾議,堅持進攻的決斷,這在迷信的封建社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