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個人意見,女偊認為,南伯子葵對道的內涵見解太淺,所以他不能中道。

    莊子借南伯子葵和女偊對話的寓言,來詮釋之前所說的【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這個寓言裡的南伯子葵只知天之所為,但不知人之所為。莊子說,【有真人而後有真知】,南伯子葵顯然就不是個什麼真人,他的內涵還停留在【逆寡,雄成,謨士】的境地,是典型的以所知養不知,問出【道可得學】這話來,就充分說明了他在某一層面上把道當成有形有質的東西,用【套用】的理論來理解道,所以他的基本思路是有問題的,這樣的人,無法聞道。

    可能有人會說南伯子葵是帶有功利心的,但實際上,這個寓言表現的是南伯子葵想要套用女偊的成功模式,這在現實中或許行得通,但是對於修道,正如女偊的說法,須依照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直至入於不死不生,這些東西不是學來的,而是守來的。

    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基本的方向性的問題,故而女偊說【子非其人也】。

    南伯子葵當然不懂,所以他問【獨惡乎聞之?】女偊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舉例【聞諸副墨之子……】,這一點,其實與《道德經》裡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精髓是一致的,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嘛。

    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這裡的攖,是闡釋道之不易,也就是上文所說,【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所以就算女偊傳道,憑南伯子葵這個腦子肯定還是【終其天年而不中道】,所以女偊把話說得一步到位,你,不是這個材料。

  • 2 # 國學歸元

    在《莊子·大宗師》裡相關原文如下: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曰: “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 ”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

    這段翻譯過來就是:南伯子葵問乎女偊說:“您年紀已經比較大了,而容貌氣色看起來還像孩子一樣,這是為什麼呢?”,女偊回答說:“那是因為我聽聞道後而得道了”,南伯子葵接著問道:“那道可以透過學習獲得嗎?”女偊回答說:“呃!怎麼可能呢?(注:原文中第一個“惡”表示驚歎,翻譯為驚歎詞“呃”;第二個“惡”有反問語氣,翻譯為疑問詞“怎麼”),看來你不是能夠修道之人呀(注意不是“學”)...”

    這裡【女偊】得出【南伯子葵】不是能夠修道之人,一個重要的依據就是他問的兩個問題。咱們分析一下他們兩次問答中存在的秘密。

    第一個問題,南伯子葵問了女偊容顏常駐的秘密是什麼?而在女偊的回答中,就證明了“道”是有非常神奇的功用,並非一般普通知識能夠相提並論的。

    遺憾的是,南伯子葵並沒有從第一個問題的答案中領悟到這個內涵,而是接著問了第二個問題:“那道可以透過學習獲得嗎?”這裡雖然是個疑問句,但在南伯子葵的認知裡面,他還是把“道”當做普通知識一樣對待,覺得“道”應該可以透過學習獲得,這個問題只是希望女偊給自己一個確定的答覆而矣。

    女偊聽到他第二個問題後就很驚訝,因為女偊覺得南伯子葵的悟性太差了,所以在否定了他的問題後,就直接斷定南伯子葵是不適合修道的人。後面女偊有談到了他引導【卜梁倚】修道得道的過程,用以證明修道是需要有一定的先天條件的,用我們俗話講,就是南伯子葵不是修道那塊料,而卜梁倚則具備這個先天條件。

  • 3 # 長湖火鳳凰

    《莊子》又名《南華經》,一般認為是戰國時期,由莊子(今河南省商丘市人)及其學生、追隨者所著。《莊子》中的文章,充滿奇幻的想象,巧妙的構思,具有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學意境,是先秦諸子百家文章的經典之作。

    莊子的直接思想淵源是老子(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另一說為安徽省渦縣鄭店村人),二者合稱“老莊”,《老子》(又名《道德經》)和《莊子》構成道家思想的骨格框架,“老莊”為主流思想的道家倡導“無為而治”,從政治論、人生觀等諸方面提出新的理念,並給以西漢王朝為代表的統治階級一個開明的政治引導,漢文帝劉桓、漢景帝劉啟應用“老莊”思想,開創“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1、經典出處。女偊說南伯子葵一節選自《莊子》大宗師一章。“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師”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師。誰夠得上稱作這樣的老師呢?那就是“老莊”所指的“道”了!

    古人看人,向來“德”、“才”分明。《資治通鑑》開篇,司馬光(北宋,今山西省夏縣人)一大段論述說用人之道,“德”重於“才”,有德有才謂聖人,有德無才謂賢人,有才無德謂小人,無才才德謂愚人。莊子在德與才的問題上大致與司馬光的意見是相通的。

    原文引用如下: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旡聖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旡古今;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曰:「聞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瞻明聞之聶許,聶許聞之需役,需役聞之於謳,於謳聞之玄冥,玄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

    在這裡,南伯子葵並不顯得“笨”,他一眼看出女偊的非凡之處,並加以詢問,但女偊只簡單的說:“我得道了。”南伯子葵又問:“道是可以學習的嗎?”女偊回答說:“不!怎麼可以呢!你不是可以學習‘道’的人。女偊然後明確指出南伯葵子為什麼為可以學“道”。

    2、學習道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

    女偊說南伯葵子不是學“道”的苗子,恐怕是打擊到了南伯葵子。女偊連忙解釋:“學道,最重要的是聖人之德。我是有了聖人之德才學成道的,可是我沒有聖人之才(而且你也沒有!如果我有聖人之才、而你也有聖人之才的話,大概可以教你學道)”。然後女偊舉例說明她如何教一個名字叫做卜梁倚的有聖人之才的人學道的故事,重點指出學道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

    (1)學道的必要條件:有聖人之才,也許可以教得會,就是用女偊教卜梁倚的辦法,三天把天下置之度外,七天把一切事物置之度外,九天把生死置之度外。九天的訓練以後,卜梁倚整個人的心靈變得如朝陽般的清新明徹,這樣就自然而然的成“道”了。所以,學道的必要條件是“有聖人之才”,但有才用不對、教不對,還是不能學“道”,所以“有聖人之才”還不是學道的充分條件。

    (2)學道的充分條件:有聖人之德和聖人之才,二者同時兼備。女偊自己就是有聖人之德而成道的,這裡她沒有說自己有聖人之才,但可能是為了照顧一下南伯葵子的情緒而已——如果女偊沒有聖人之才,她如何教得卜梁倚成道呢?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簡單想一下就明白了。卜梁倚是有聖人之才的人,女偊再把聖人之德教給他,他也就成道了。

    3、南伯葵子為什麼不能學道

    女偊其實早已看出來,南伯葵子既無聖人之才,亦也聖人之德,這樣的人怎麼能學道呢?這裡南伯葵子還不死心,又問:“(你說我不能學道,)那你的道是怎麼來的呢?(偏偏只有你能得道!滿臉的不服氣)”,女偊只好安慰一下南伯葵子了:“我從副墨的兒子那裡聽到的,副墨的兒子從洛誦的孫子那裡聽到的,洛誦的孫子從瞻明那裡聽到的,瞻明從聶許那裡聽到的,聶許從需役那裡聽到的,需役從於謳那裡聽到的,於謳從玄冥那裡聽到的,玄冥從參寥那裡聽到的,參寥從疑始那裡聽到的。”一連串的語句,讓南伯葵子這個“既無聖人之德,又無聖人之才”的人一時腦袋短路,再也說不出話來。文中,莊子認為南伯葵子這樣的人就是“生生者”,離“死生者”遙遠得很,故不能“長生”,無法學“道”。

    4、就本章節而言的藝術性

    《大宗師》“南伯子葵問女偊”一節,人物形象鮮明,安排對話自然,以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的方式來講述成道的過程。描寫普通人,他們如同南伯子葵一樣,自己的言行、意識在眾人中顯得如此突兀、不可理解,就好像總是“茫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周圍人對待他們的態度也可以折射出整個社會的心態。有人說:“一個沒有天才的民族是卑微的,而一個有了天才卻不懂得珍惜讚賞的民族可以認為是無望的。”這句話中包含著多少深刻的寓意啊!在女偊(莊子)的眼中,普通人是悲哀的,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得了“道”的人,不倚眾凌寡,不自恃成功雄踞他人,也不圖謀瑣事。像這樣的人,錯過了時機不後悔,趕上了機遇不得意。象這樣的人,登上高處不顫慄,下到水裡不會沾溼,進入火中不覺灼熱。這隻有智慧能通達大道境界的人方才能像這樣。他睡覺時不做夢,他醒來時不憂愁,他吃東西時不求甘美,他呼吸時氣息深沉……《莊子》實在是中國文化中一塊燦爛的瑰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ord表格技巧:[2]word表格內容二行變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