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泡泡夫
-
2 # 小說屋
第一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師咼之後,屬於避諱改姓為氏。
據史籍《廣韻》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師氏原來出自古代掌樂之官,因為古代掌樂之官曰師,故以官為氏而姓了師氏。
傳到春秋時期晉景公姬獳執政時期(一名姬據,“病入膏肓”的主角,公元前599~前581年在位),有一位師咼在晉國任大夫。
晉景公喜歡自己親自擔任成師之職。“成師”,即晉國王室禁衛軍的統領,出行時銀鎧金盔,威風凜凜,十分神氣。師咼為了要避晉景公的忌諱,就將自己的姓氏字“師”減去一橫,改成帥氏,開創了帥氏家族,世代相傳至今。
帥氏族人大多尊奉師咼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師帥,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師帥,是西周軍制官職稱謂。西周時期,軍下設師,每師兩千五百兵,周王室擁有六師軍隊,而在各諸侯國中,除了齊國姜太公擁有五師以外,其他的侯爵國擁有三師,伯爵國擁有二師,子爵國擁有一師,郡侯無師。
至春秋以後,周王室疲弱,各諸侯國逐漸自大,無視周禮典制,各自紛紛擴軍,如晉國、秦國、楚國、齊國、宋國、魯國等大國皆擴軍至六師。到了戰國時期,師的建制已達萬人,七雄皆各自擁兵數十師,周王室根本就無可奈何。
兩週時期,師的最高軍事長官稱“師帥”,後細分有中軍帥、上軍帥、下軍帥、左軍帥、右軍帥、後軍帥等等。
在師帥、中軍帥、上軍帥、下軍帥、左軍帥、右軍帥、後軍帥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帥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晉朝時期大司徒師昺之後,屬於避諱改姓為氏。
在三國時期,曹魏政權中有一位著名將領師纂,公元?~264年待考,他原為司馬懿的次子、大將軍司馬昭的主簿,後被派遣到太尉鄧艾軍中擔任督軍司馬,隨鄧艾參與了滅蜀漢政權的一系列戰役。平定蜀漢國後,師纂擔任了益州刺史。後鄧艾被鍾會誣告,司馬昭下令把鄧艾、鄧忠父子以檻車押回,師纂也隨同返回,與鄧艾父子一起被害。
按史籍《三國志》的記載,師纂的後代叫師昺,在晉朝時期官為大司徒、黃門侍郎、右將軍、散騎常侍、兵曹尚書。
關於師昺,歷史記載甚少。但據唐朝宰相房玄齡所著《晉書·志十四官職》中的記載:晉受魏禪。也就是說,晉朝的政府機構和官職與曹魏時期基本相同:大司徒位列八公之一,負責管理全國的土地和百姓,正一品,相當於後期的丞相;黃門侍郎是皇帝的禁衛軍長官,正二品;右將軍是武職,隸屬於太尉和大將軍、將軍,從三品;散騎常侍是皇帝出巡時的侍衛官,緊跟鑾輿車駕後,負責皇帝的安全保衛工作,可以自由出入宮廷內外,正四品;兵曹尚書,是軍中某部門的辦公室主任,相當於今天司、廳級的辦公室主任,負責掌管該部門的印信和各種文書,職位不高,從四品。
從師昺所任官職來看,他文武全才,能上馬管軍,下馬治民。但查閱諸史卻缺少他的記載。可見,無論是戰功,還是政績,他對歷史都無突出貢獻。那麼,在那戰亂的年代,他靠什麼平步青雲且位極人臣呢?恐怕靠的就是司馬氏家族對他的信任。
在長期的軍隊任職中,師昺由皇帝貼身保鏢起家,爬到右將軍、大司徒的地位,可以看出,司馬氏家族都認為他是一個“信得過,靠得住”的人。那麼,這超常的信任是哪裡來的?除了他本人忠心耿耿的工作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的先人師纂,在門閥之風盛行的魏晉,這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晉武帝司馬炎代魏立晉之後,追尊自己的伯父司馬師為晉景皇帝,因晉景皇帝的名字中有“師”字,為了避故君主名諱,師昺就效仿春秋時期的晉國大夫師咼,也將自己的姓氏字“師”省去一橫,改為“帥”,從此,師昺的以及其他同朝的師氏族人和後裔子孫們即沿襲帥氏。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只有在晉朝任職的師氏族人更改為帥氏,而黎民百姓中的師氏並未改變姓氏,仍然大有師氏族人存在。避諱只是暫時的,西晉王朝的歷史只有四十二年,因而許多帥氏後裔後來又恢復師氏。由此,後世許學者皆認為師氏、帥氏本是一姓。
師昺依靠司馬氏家族飛黃騰達,但西晉壽短,晉武帝死後,子侄們爭權奪位,兄弟鬩牆,爆發了箸名的“八王之亂”,結果帥氏一族家破人亡,後裔淪落四方。
帥氏家族由今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興起,迄今一千七百餘年,堪稱《帥氏家譜》扉頁題字所述:“岢嵐遺風,源遠流長。”
第四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官吏帥都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帥都督,是南北朝時期西魏政權設定的軍制官位,與大都督、都督一樣,皆統領鄉兵,即地方武裝的長官,後逐漸成為散官階名。北周時期沿襲續置,官秩正七命(從六品上)。隋朝時期成為勳名,後廢黜,歸入都督系列。
在帥都督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帥督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帥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南宋朝時期官吏帥司,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帥司,是宋朝時期設定的一種官職,即安撫司的最高行政長官,仿隋朝時期的安撫大使之稱,在宋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設定,長官稱安撫使,白稱“帥司”,有安撫副使、同勾為副長官,屬下還有帥機、帥守等官員。
宋朝時期,一方地區稱“路”,帥司則統領一路兵政,後兼領各路軍務以及治安之事,必要時可由知州、知府兼攝。這種官職一直沿用至民國初期。
帥機,專職負責機宜文字,也就是機要秘書、機要參謀之類的官員;帥守,就是當知州、知府兼攝安撫使時給予的稱謂。
在帥司(安撫使)、副帥司(安撫副使、同勾)、帥機、帥守等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帥氏,世代相傳至今。
-
3 # 東方易2019
1.起源於先秦官位”師氏“。師氏原來出自古代掌樂之官,因為古代掌管音樂的官員叫“師”,因此有人以官為氏而姓了師。後來傳到春秋時期,有一位叫師咼的人在晉國任大夫。因為晉景公自己擔任“成師”這個職位,師咼為了要避晉景公的忌諱,就將自己的姓氏字“師”減去一橫,改姓帥氏,由此開創了帥氏家族,世代相傳至今。所以後來帥氏族人大多尊奉師咼為本姓始祖。
2.出自於西周時期官吏“師帥”,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師帥,是西周軍制官職的稱謂。後人有以此為姓。
3.起源於姬姓,姬姓與周文王、周武王同宗。後來沿襲到晉朝時期,姬姓一支流傳到此有一人名師昺,任大司徒。後人避諱,改姓“帥”。
-
4 # 那些驚豔時光的紅顏
帥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76位。得姓始祖:師咼、師昺。
帥氏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三百九十二位。
帥氏的起源有二,一是由師氏所改,二是以官職稱謂為氏,望族出太原郡、靈石縣。
回覆列表
出自師姓,為春秋時師昺之後,為避晉景帝司馬師的名諱而改姓帥。“帥”跟“師”字僅有一劃之別,如果用以代表華人的姓氏,雖然讀音完全不同,但從歷史文獻上追源溯流,兩姓卻完全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因為帥氏正是師氏分支出來的。根據《廣韻》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原來出自古代掌樂之官,因為古代掌樂之官曰師,故以官為氏而姓了師氏,傳到春秋時代,有一位師昺在晉國擔任尚書的官職,為了要避晉景公的名諱,就將自己的姓改少一橫,變成了帥氏,開創了另一個姓氏家族。
帥姓出自西晉,當時晉國定都洛陽,後遷長安,因此山西洛陽、長安一帶即為晉姓發源之地,也是早期繁衍發展之地,南北朝至唐宋期間,逐漸向周邊地區及江南一帶擴充套件,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南陽郡、范陽郡、平原郡為郡望。如今主要分佈於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地。目前帥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南陽郡 秦置,以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漢因之,治宛(即今河南南陽)。
河南郡 秦為三川郡,漢置河南郡,治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三十里)。
范陽郡 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相當於今河北涿縣及北京昌平、房山一帶。
平原郡 西漢置,相當於今山東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南陽堂、平原堂、范陽堂、河南堂。
重慶某支帥氏字輩:應欽秉源年,正永洪大澤,世代朝先志,文華光尚國。
湖北宜昌帥氏字輩:總振維榮芳,開先啟秀良,文章昭祖德。
湖北雲夢帥氏字輩:元亨利貞,永樹家聲。
帥 寶,北宋臣。字仲珍。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成淳中,授鹽官丞,以清廉著稱。擢昌化令,勸農課士,聽訟鹹得其情,卒於官。
帥 我 (1648-1725),清學者。字備皆,號簡齋,江西奉新人。弱冠淹通群籍,工書畫,尤明醫理。康熙五十年舉人,官內閣中書。擅詩文,循循江西舊法。著有《墨瀾亭集》,不分卷,凡文一百四十篇。另有《簡齋詩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