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觀海聽濤
-
2 # 欣欣向榮的笨蛋
應該說《暗算》是一部很專業的作品,其中涉及的一些地下鬥爭常識,都是經過認真查閱解密資料和地下工作者回憶錄篩選出來的。以往我們看的很多同類型小說,或多或少都沾染上了一種不太好的感覺:主角除非是故事快結束必須犧牲了,否則再危險的關頭,每個讀者心裡都能猜到,肯定是有驚無險。
而《暗算》整部作品,每個出場人物的描寫,每個情節的鋪設,都始終給讀者一種濃濃的不安感,一種危機重重的壓抑感,我想這才是地下工作者最真實的生命感受。
另外,《暗算》是一部能夠讓人真正理解殘酷與崇高的地下鬥爭小說。
-
3 # 寒江獨釣z
電波在我們生活的Sunny和空氣中無聲地穿梭,在沒看〈暗算〉前,我竟然不知道那兒有這麼一個陌生的世界。
我承認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有才能的異人,但我在書中讀到阿柄時,我還是感到了相當的意外。阿柄有一個辛酸而傳奇的命,一個當兵的和當地的女子一晚上的愛情,世界上就有了瞎子阿柄,母子相依為命,沒有父愛又看不見。但他偏偏有一雙聽力驚人的耳朵。是水鄉的風帶給了阿柄的靈氣嗎?是長期在鄉野草棚的環境練就他靈敏的耳朵嗎?不知道。但我知道,生活中瞎子的聽力是超於常人的。上蒼似乎對每一個人都很公平。阿柄尤其是這樣,這就叫奇人出奇事。
阿柄來到了701,他聽出了公狗母狗的聲音。似乎很荒謬,仔細一想也正常,對於一個正常人,我們習慣了用眼晴去分辯萬物。當我們認為什麼都看得見吋其實看淸楚了嗎?聽明白了沒?對於苦難的阿柄,當上天把所有的能量集中在他的耳朵,天才就誕生了。
701戒備森嚴,有那麼一群無名英雄,在看不見的電波聲中生死搏殺,突然有一天,無線電靜默了,當這個國家面臨危機之時,有那麼一群聽風者,在風中捕獲著生死攸關的情報,決定著戰場的勝負。阿柄展現了他過人的聽力,他奇蹟般地捕獲了敵軍所有電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什麼是天才?當某方面特別弱智時,另一方面就會格外出類拔萃。常人辦常亊,奇事才出奇人呵!
阿柄天才的耳朵最終傷到了自己。他聽到了自已的老婆在偷漢子。又是一個慧極必傷的夙命。
一個民族應該崇尚英雄,特別是那些在特殊戰線上為國家作出貢獻的無名英雄。而麥家,給廣大讀者開啟了一扇諜戰的真實的精彩世界。
〈暗算〉者不僅有敵人,還有偏見,人性的弱點。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但我們都不知道下一秒將會發生什麼,我們在為書中的人物感慨時,何常不是看我們自已。
所以大家把〈暗算〉作為諜戰的經典之作,同〈潛伏〉一起受到大家的喜愛。
而阿柄還只是〈暗算〉中一個角色。
-
4 # 玄學之智劉大懶人
一、書籍簡介
《暗算》講述了具有特殊稟賦的人的命運遭際,書寫了個人身處在封閉的黑暗空間裡的神奇表現。破譯密碼的故事傳奇曲折,充滿懸念和神秘感,與此同時,人的心靈世界亦得到豐富細緻地展現。
二、名家點評
《暗算(麥家文集)》是2009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主要講述了茅盾文學獎授獎辭:麥家的寫作對於中國當代文壇來說,無疑具有獨特性。《暗算》講述了具有特殊稟賦的人的命運遭際,書寫了個人身處在封閉的黑暗空間裡的神奇表現。破譯密碼的故事傳奇曲折,充滿懸念和神秘感,與此同時,人的心靈世界亦得到豐富細緻的展現。麥家的小說有著奇異的想象力,構思獨特精巧,詭異多變。他的文字有力而簡潔,彷彿一種被痛楚浸滿的精靈,可以引向不可知的深谷,引向無限寬廣的世界。他的書寫,能獨享一種秘密,一種幸福,一種意外之喜。
三、讀者評價
一糖寶寶
因為先看過電視劇才有想看這本書的衝動,本來基本上所有拍成電影或者拍成電視的讀本,在我的印象中都比電視和電影來的深入和有想像的空間。可是《暗算》並沒有我想想的那麼過癮,那麼深刻入骨。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我是有一些失望的。
我不得不承認電視劇拍攝的手段和鏡頭的運用把這部片子。述的如此引人入勝。雖然小說裡也有差不多的敘說,但總覺得還應該有更好的方式去寫作。
無論如何,這是第一部我完完整整因為劇情的吸引看完的電視劇(自願看完),並因此想要看小說的,所以對於它的感情還是很深刻的。
在電影院看《風聲》的時候我依然能想起《暗算》中的某些鏡頭,沒有媚俗的味道……
無機客
《暗算》只能算是一部寫得不難看的小說集,賣點在於作品題材屬於很少有人涉獵的領域,當然原因是天朝政治上的因素;看到有人將《暗算》與“智力小說”這個稱呼聯絡在一起,真是胡扯,小說頂多是將一個“奇”字發揮了一下,再照顧到了過去年代的歷史氣氛,塑造出幾位怪人物而已。真的算不上什麼。
《瞎子阿炳》和《有問題的天使》應該算是本身的代表作品;《陳二湖的影子》從一開始就賣了一個很大的關子,但想不到葫蘆裡就是賣那種藥,有點兒失望;《韋夫的靈魂說》無非是脫胎於盟軍於二戰期間的那次著名假情報騙局;《刀尖上的步履》更不該收在此書中。
挺搞笑的是本書的封面,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3月第二版,封面上印著“PLOT AGAIUST”的英文標題,把against印錯了一個字母,竟然到再版時都沒發現。
XIAO
記得上個月吧,精品花了一版的地方介紹獲得了茅盾文學獎的麥家和他的麥家文集,大概看了看介紹覺得還挺有意思,據說是中國第一部特情小說,也就是寫特務啊,密碼啊,地下組織什麼滴。
本打算買一本,後來發現網上有電子版,還是完整滴,呵呵,省錢了。
《暗算》分三部分聽風者,看風者和捕風者。每個部分有一個或兩個代表人物和故事。
開始看的時候期望值很高,總覺得應該是部很精彩很刺激很緊張的小說,但看完第一部分後,發現,很一般,沒有想象的那麼精彩,看完阿炳的故事,感覺更多的像是為精彩故事展開做鋪墊的,於是繼續看看風者,看完之後和第一部感覺一樣,很是平淡無奇。看第三部的時候,基本耐性已經耗光,外加第三部的敘述描寫很是複雜,要介紹背景,人物,人物關係,事件,行動,等等,看著頭大,亂糟糟的,看了一些就看不下去了,唉,又是本看不下去的書。
我覺得它之所以會獲得茅盾文學獎,可能是因為內容吧,畢竟是打得擦邊球,屬於亞限制級滴。可能也是因為這樣,感覺作者寫起來綁手綁腳的,很多地方處理的很含糊,看起來很不過癮,而且故事基本是純敘述的,沒有太多的精彩篇章,感覺相當的一般。
行人
不知道書裡的詞句是否和臺詞一樣精彩。
剛剛看完《看見》這部,其實黃依依是個非常真實的人,有著極為樸實的感情,只是不拘於世俗罷了,性情中人而已。
看到她,我便想起了我的一位老師,他就是這樣的人。憑心去做事,不會拿捏造作,我清楚地記得,他累了時,直接坐在站臺邊的地上,象個孩子一樣地休息。
許多時侯,人總是習慣於從固定的角度去分析、判斷,牢不可破。其實偶爾回頭,募自驚心,自己又何嘗是正確的呢?!
墨爾本,晴
風聲的敘述者主要是我,在 《西風》裡才出現了我和顧小夢交替進行敘述。因為敘述者的不同,所處的立場不同,敘述必然會帶上個人的色彩,如潘老與顧小夢的敘述,可以說是相互牴觸的,但這恰恰讓讀者能從多個側面瞭解人物,多角度瞭解故事,這就是疊套敘述的閱讀效果啊。
四、作者簡介
麥家,作家,編劇。1964年生於浙江富陽。曾從軍17年;1983年畢業於解放軍工程技術學院無線電系;1991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97年轉業至成都電視臺電視部任編劇;2008年調入杭州文聯任專業作家。 1986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解密》《暗算》《風聲》,隨筆集《捕風者說》電視劇《暗算》《地下的天空》(編劇)等。作品曾多次獲獎:《解密》獲中國小說學會2002年中國長篇小說排行榜第一名,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六屆茅盾文學獎提名;《暗算》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風聲》獲《人民文學》2007年度最佳長篇小說獎;《讓蒙面人說話》獲《小說選刊》2003—2006年最佳中篇小說獎:《兩位富陽姑娘》獲中國小說學會2004年中國短篇小說排行榜第一名。 作家本人曾被評為2003年度中華文學人物?進步最太的作家;第三屆風尚中國榜?2007年度風尚作家;第六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7年度小說家;第十三屬上海國際電視節最佳編劇;第三屆電視劇風雲盛典最佳編劇等。根據其同名小說改編和編劇的電視劇《暗算》一開中啻特情影視劇的先河。深得觀焱喜愛。
回覆列表
同濟大學的朱大可教授認為《解密》是麥家最好的作品。
14年初老外也熱捧了《解密》,在35國上市,成為繼《阿Q正傳》、《圍城》、《色,戒》後唯一入選 企鵝經典 (能進這個文庫,即使不拿諾貝爾獎,也意味著已經為西方文壇所重視了)的中國當代小說。
但我個人看下來認為還是《暗算》更好,語言雕刻得精緻,情節很有味道,獲茅盾文學獎實至名歸,而之前的《解密》只能獲茅獎提名也正常,情節上鋪展得不是很耐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