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悝說電影

    1:不是什麼人都配當父母,建議給不適合的做絕育手術。

    2:希望國家加強立法,約束父母,保障兒童的權益和人身安全。

    3:社會應該多給予關懷,定期走訪可疑家庭。

    4:從我們自身做起,努力做一個好父親好母親,不要讓自己孩子淪落成電影中贊恩那樣的處境。

    告誡那些還沒準備為人父母的,請做好措施。而那些已經為人父母的,請你們善良。

  • 2 # 胡慎之心理

    最近,老胡也看了這部電影《何以為家》,它講述了一位12歲的男孩贊恩,在目睹妹妹被父母賣掉後,傷心、失望與憤怒的他實在無法再忍受自己父母的養育方式,不僅承擔照顧妹妹的責任,還把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

    120分鐘的電影觀賞過程中,有一幕令我記憶非常深刻,就是當12歲的贊恩站上法庭狀告自己的親生父母事,法官問他為什麼要來的時候,他回答“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從小因為缺乏正常的引導,所以贊恩一邊為了生活摸爬滾打,一邊滿嘴髒話,還學會抽菸,甚至有偷竊行為。而他的父母,不是用暴力解決問題,就是用欺騙的手法來哄騙贊恩,讓他小小年紀就獨自面對這個危險的世界。

    在法庭上,12歲的贊恩還說了一句話: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或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你這個垃圾’。”

    到底是經歷過怎樣的絕望,才會讓一個12歲的孩子說出這樣的話。

    究竟什麼是親子關係?

    01、親子關係,應該包含三個維度

    所謂的親子關係分為三個維度,一是角色、二是邊界、三是模式。

    首先,家長是孩子生命中的什麼角色?

    最初級是養育者,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基本的生活條件;再者是責任人,把撫養兒女當成一種親子責任;再深一級則是親子教育者,這一層面的父母通常會考慮到孩子的培養,未來他們會成為怎樣的一個人,而這也需要父母給予更多的物質保障。

    也有一些家庭會搞混彼此之間的關係:“孩子需要照顧父母,充當著大人的角色。”

    第二,親子之間必須認清邊界。

    家長與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但有的父母就是無法離不開孩子,甚至還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強行入侵孩子的邊界,體驗一種掌控自家孩子所有事情的感覺。因為只有這樣做,他們內心的焦慮感才會被消除。

    但孩子是一個人,他有自己的思想,擁有自主能力。例如,天冷了到底要不要穿秋褲,今天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可如果父母強行入侵孩子的邊界,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得到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尊重,自然而然,孩子也就不可能心甘情願聽從父母的話。

    第三,親子之間必須找到健康的相處模式。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是控制與服從的關係。家長對孩子提各種要求,希望孩子滿足自己的期望。甚至到最後會形成一種相互對立的關係。比如,常有父母會對自己的孩子怒吼,“你這個討債鬼。”這就是典型的對立親子關係。

    而健康的親子關係,應該是把對方視為合作者。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其實都是第一次做這個角色,大家都會有不足的地方,也會有各自的功課。當雙方一起投入和時間,投入精力,才能共同促進,共同成長。

    02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

    第一,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很多人經常說,“孩子是我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對於這種說法,我有點不太認同。

    我認為,孩子只是藉由你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的。他是有血有肉的個體,他有自己的精神世界。雖然他現在還很弱,需要父母的保護,支援和陪伴,但他總會長大的,總是需要離開父母的。

    真的把孩子認為是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塊肉的父母,可能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缺乏邊界感。

    即使,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再親密,那也是我和你的關係,不是我和他的關係。這裡的“他”,是指父母想象中孩子的模樣,並不是孩子真實存在的樣子。

    既然孩子是一個個體,那麼他必然如你一般擁有自己的世界,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我知道,當一些孩子放開父母的手,走向別人,去跟別人互動時,父母的內心會有一些小失落,這是正常的。但孩子是需要成長的,他要和更多的人建立關係,最後才能順利地融入社會和人群中。

    所以不管孩子現在是0歲還是20歲,我們都放手讓他們去探索自己的世界吧。

    第二,關係是兩個人之間的。

    親子關係一定是人與人之間發生的,而不是我和一個工具之間發生的。把孩子當成人和把孩子當成工具,結果是不一樣的。

    如果你把孩子當成一個工具,那你們的親子關係很可能是共生的模式。當你把孩子當成另一個你時,可能你們之間也就不存在關係了。只有承認孩子是一個個體,關係才會發生。

    當然,有些父母會覺得,共生狀態帶來的體驗是非常好的。

    一歲以內,孩子幾乎所有的東西都依賴父母,帶給了父母的很多存在感和滿足感。一歲之後,孩子慢慢地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跑,對父母的需要就不會像嬰兒時期那樣了。

    有的父母在孩子開始會走路的時候就開始焦慮,擔心孩子會磕著,碰著,嗆著等等。實際上,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是父母想跟孩子形成共生的狀態。

    第三,學會和孩子合作。

    在談主要觀點之前,我先把“合作”這個概念闡述一下。

    什麼是合作?合作是指,父母有父母的東西,孩子有孩子的東西,我們合作起來實現互惠共贏。

    我有個來訪者,她曾經跟我抱怨過自己的孩子,她說孩子來吸母乳時總會弄疼她,讓她覺得很不舒服,感覺孩子在吸自己的血。

    我問她:“孩子在吸你奶的時候,你有沒有感受到你自己有一些快樂和滿足的感覺?”她一聽這話,非常憤怒,“怎麼可能?一點都沒有,我沒有感覺到半點的愉悅。”

    媽媽徹底地否認了孩子帶給她的東西,這不是合作關係。這種關係有點像是一個自私的人總是在想你付出了什麼,但否認自己獲得的東西。

    合作是能肯定兩個人之間價值的,當你帶著合作的心態去跟孩子一起做一些事情時,你會發現很多事情做起來都很輕鬆,也很事半功倍。

    如果父母只談自己的付出,否定孩子帶來的價值,那這不是合作,更像是對孩子的施捨。

    當你發現自己正處於不健康的親密模式中時,重建親子關係或許值得你一試。

    調整關係,在任何時候都不晚。

    < the end >

    作者介紹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京東噹噹熱銷中。

  • 3 # 抹茶豆漿

    看這部電影有段時間了。印象最深刻的是,贊恩回到家,知道妹妹死了之後,悲痛難耐,去找那個便利店主,從他父母手裡買走了妹妹的人——他的妹夫。後來,贊恩因此被抓入獄,起訴父母。

    看到這個片段的時候,我想,有多少人想吐槽“問題父母”?又有多少人有能力像贊恩這樣,公開表達對父母的不滿呢?

    父母都沒有能力照顧自己,怎麼有餘力照顧孩子?

    贊恩的父母沒有工作,帶著幾個孩子,靠違法的操作,孩子們擺路邊攤賣水果,掙點兒吃飯錢。這對父母沒有能成為孩子們的避風港,反而早早地讓他們體驗人生的險惡。妹妹來月經了,贊恩緊張的幫她隱瞞,因為這代表她成熟了,可以被賣給人家做老婆了。這是贊恩所不允許的,因為不能讓妹妹過早遭遇生活的不幸。

    在他無力阻攔,離家出走之後,遇到了黑人母子,雖然這個黑人媽媽同樣生活艱辛,但她給了兒子最無私的愛,贊恩從來沒有在父母身上得到過。或許在之前,他已經麻木了,認為家庭不過如此,已經失望透頂了。但是經過與黑人母子相處,他覺醒了,所以在最後也反抗了,抗議父母生而不養。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很多時候,孩子是無力反抗的。他們還不具備獨立的條件,在父母的命令、指責、棍棒之下,默默承受。很多孩子在童年時期受了心理創傷,他們與父母的關係也維持著,或者撕破臉了,也要承受來自親戚的壓力。他們被剝奪了這份本應溫暖的愛。

    所以,贊恩的行動是他覺醒的表現,他變得強大。他敢於質疑,同時也明白自己是獨立的,不是父母的依附品。

  • 4 # 戲子的演

    生而不養有很多個層次,像電影《何以為家》中出現的情況不但是、生而不養,而且還因為自己沒有工作,將生活的壓力轉嫁到孩子的身上。起訴父母不單單是因為養不起,更多的是因為這個家庭中孩子的人權被父母剝奪了,贊恩看到妹妹來月經了,緊張的不行,因為他知道,這一但讓父母知道了,就意味著妹妹要被賣掉了。最後,妹妹還因父母的這一行為失去了性命。

    贊恩的反抗沒有換來任何的結果,所以他才離家出走,離開這個沒有愛的家,如果沒有碰到那對黑人母子,他可能會認為世界上的父母大都如此吧,但是黑人媽媽給孩子的愛他是看在眼裡的,這是他從來都沒有感受過的。

    所以,起訴父母,這是贊恩對自己和自己家庭中孩子最大的保護,讓父母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從來都不是成人的附屬。

    如果只是單純的養不起,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下似乎還有原諒的可能,但,這已經不是一個單純養不起的問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1個月的寶寶要不要吃乳鐵蛋白和益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