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原本一回事

    清朝並沒有修長城。 有句俗語:明修長城,清修廟。

    清代更多的是建了一些廟宇,來拉攏人心。可以說,清代修的的人心的長城。

  • 2 # 馬六甲的春天

    長城是是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分界線,歷代漢人統治者非常重視,長城也起到了有效防範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作用。清朝統治者本來就是北方韃靼民族,所以對長城的作用不是很重視,所以並沒有和歷朝歷代漢人政權一樣去組織修建長城,所以我們看到的最後一代長城就是明長城。

    但是清朝統治者對付北方入侵,有著更為有效率的方法,那就是對蒙古各部的拉攏,聯盟和打擊!其中科爾沁蒙古更被康熙皇帝稱為大清帝國永遠不倒的“北方長城”!

    科爾沁蒙古,即漠南蒙古,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直系後代,即現在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人的祖先,在滿人入關之前就已經臣服後金,所以從皇太極開始,後金大汗就一直兼任蒙古大汗,一直兼任到清末宣統皇帝退位。科爾沁蒙古的公主額爾吉吉特氏一直是滿蒙聯姻重要的后妃人選,並多次當選皇后和皇貴妃。

    對漠北蒙古即現在的外蒙古,大清採用烏里雅蘇臺將軍(駐地烏蘭巴托)進行羈縻統治,又打又拉。對漠西蒙古,即準格爾部以及青海諸部蒙古採取武力征服的政策。其中準格爾部由於多次反叛大清,幾乎被康熙乾隆兩朝屠殺殆盡。

    這樣對蒙古分而治之的政策,加之東北是滿人龍興之地,這樣對大清來說,北方邊患基本消失,大清就不用再修長城!

  • 3 # 關河南望

    按照某些人的說法,清朝沒有修過長城。

    他們說明朝修長城,說明明朝的國土在長城以內,也就是說東北不是明朝的國土。而清朝不修長城,代表清朝的國土無限延伸,所以我大清是沒修過長城。

    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們先不駁斥修長城就證明長城外不是國土的謬論,先看看清朝在所謂不修邊牆令的背後做了什麼。

    一,柳條邊和苗長城

    事實上就是清朝修建了兩段長城,稱為苗長城和柳條邊,又稱作清北南長城,其目地是為了控制蒙古,也是為了抵禦蒙古各部的侵入,同時也是為了實行種族隔絕,這是民族融合的倒退,是極其反動的,遼東自戰國時代的燕國起就納入中華版圖,到了明末的時候,遼東地區生活的數百萬漢人或被後金軍隊屠殺,或被強行驅逐出家園,禁止漢人進出東北。這一反動政策使得東北人口銳減,導致沙俄輕而易舉殖民東北北部,割走了中國1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甚至危及到了滿清統治者自身,當日俄兩國在所謂的滿清祖宗之地打的頭破血流的時候,滿清政府卻只有無恥的宣佈中立。

    柳條邊是於順治、康熙年間修建,其從遼河流域延伸到今吉林部分地區。遼河流域的柳條邊,南起今遼寧鳳城南,至山海關北接長城,周長850千米,名為老邊,也稱盛京邊牆。又自威遠堡東北走向至今吉林市北法特,長345千米,名為新邊。老邊自威遠堡至山海關的西段,歸盛京將軍管轄;自威遠堡至鳳城南的東段,歸盛京兵部管轄並受盛京將軍兼統。新邊則歸寧古塔將軍(後改吉林將軍)管轄。在交通要道處初設邊門21,後減為20。每邊門駐官兵數十人,稽察行人。柳條邊主要以土石混築,牆上插柳而得名。由邊牆、邊壕、邊門、邊臺等組成。 邊牆有兩種形式,即壕溝之後設兩道土牆和兩道壕溝之間夾一道土牆。柳條邊不僅修築了邊壕、邊牆,還設有邊門、邊臺等防禦設施,後期又設有卡倫(哨所)等。邊門都設定在交通要道上,是負責稽查收稅的封建關卡,同時又是聯絡廣大東北地區的交通孔道。邊門建有門樓,門樓中間是過邊的門洞,兩邊有耳房,一邊住披甲兵,一邊為囚室。這是清北長城的基本構造。

    苗長城的修建主要是為了防備漢苗人民的起義。1795年的乾嘉起義。清王朝接連派了福康安、和琳等諸多名將,調集7省40餘萬官兵合圍征剿,才把它殘酷鎮壓下去。1799年,傅鼐向皇上奏呈《稟沿邊各路修建碉卡一案》,稱“固我藩籬,嚴其防範”。於是,清政府召集了開發商,開始了邊牆工程,其先自廳城(今鳳凰縣城)開工,在城四面山樑上修築石碉、關門、卡門、哨臺及圍牆。然後,又沿鳳凰至麻陽巖門的大道,建碉樓16座,保護糧道暢通。沿鳳凰河至瀘溪的地段,設碉21座,卡11座,哨臺6座,作護城內線。外線木林坪起至與貴州交界的落潮井(均屬今鳳凰縣),迤邐100公里地段上,修建碉卡800餘座,在灣溪至四路口(均屬今鳳凰縣)的100餘公里地段,修土牆,挖深壕,用懸崖、峭壁聯成邊牆,碉卡相距較遠的地段,又新增石堡哨臺88座,加固了防線。直到現在,在吉首至鳳凰沿線還留有無數冠以炮臺、哨、卡、堡,碉、關營的地名,將它們串聯成線,這就是南長城。

    二,對明長城的修繕和擴建

    滿清對山海關等重要關口和長城段,都有相當規模的修繕和使用,到順治及其以後時期,修築了大境門等著名長城關口,位於河北西北的“大境門”也是清朝修築的最大長城關卡之一。

    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為了向英國主子賠款,大量搜刮白銀,山東、河南和湖北一帶的貧苦農民反清結社組織都爆發了起義,中國大地上東起魯豫,西至甘寧,沿黃河一線十個省區的農民革命鬥爭力量對清王朝形成了弧形包圍,給清廷反動統治以強大壓力和威脅。為了抵抗和鎮壓農民起義,清政府首先於運河、沙河,賈魯河沿岸構築長牆工事,並發展成由點到線的防禦長牆,這也是滿清政府修建的長城之一。

    三,清長城存在的意義。

    和歷代修建長城是為了防備外部和歸附的少數民族叛亂不同,清長城除了為了防備內附的少數民族叛亂之外,更是其對內血腥鎮壓農民起義的工具。它的存在不具備什麼正面意義,現在往往在過度宣揚滿清那個萬古一帝,導致後人以為滿清沒有長城,這是錯誤的。

    清長城的發現,在長城研究史上有重要價值。”(姚劍1984)它不僅把以往學術界認為的長城修築下限從明代末年(約1614年)向後推移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計一個朝代260年,而更重要的是,清長城的作用形制及其分佈揭示了:作為中國特有的軍事文化產物——長城,其最終在中國大地上由軍事防禦體系變為歷史遺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新華社太原分社)

  • 4 # 李子木沆

    堅決反對關河南望編歷史,這貨就像跳樑小醜一樣,自己說的不對被揭穿了,不但不以為恥,反而換個地方繼續編。

    堅決反對將明代長城和清柳條邊同等看待說法,我引用中國社會科學院2015年的文章進行說明。

    清柳條邊,是皇太極時期就開始修建。清廷入主中原伊始,政局不穩,征戰不斷。前有李自成殘部抵抗,後有蒙古貴族勢力威脅。為鞏固其東北這片“肇興之所”、“發祥之地”,於是決定在遼東劃定禁區。在禁區範圍內,首先以明遼東長城為基礎,加以修補,插以柳條,以作為禁區之標誌,號稱“柳條邊”。其後,清廷曾三次將其向外擴充套件;並下令于山海關設立關卡,嚴格限制漢人出關。這種禁止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軍事禁區。

    清人楊賓所撰《柳邊紀略》中,有關山海關及其出入制度之記載,甚為詳備。據該書記載,清廷將統治中心移至關內後,即開始在廣闊的東北大地上修築柳條邊牆,將邊內外均列為禁區,嚴禁漢人進入。邊牆高三尺,寬三尺,牆上栽種柳樹,樹與樹之間再用柳條兩根橫連起來,稱為“布柳結繩”。邊牆外有人工挖掘之水溝,溝與牆組成一道屏障,因此稱之為柳邊,或柳條邊牆。

    也就是說,柳條邊在一開始是作為一種軍事防禦作用,但隨著清朝的統一,逐漸變為了一種隔離牆,其軍事作用消失了。

    以下引用中國社科院原文

    由於軍事作用的消失,遼東長城與柳條邊不相重合地段,多被廢棄甚至被大規模人為拆毀,乃至已面目全非,使華人萬難窺其原貌。總而言之,遼東鎮長城與柳條邊既有聯絡,又有區別,雖皆屬大規模歷史建築,而又性質不同、作用各異,殊不可混為一談焉。

    所以,所謂的清代和明代一樣修長城,完全就是瞎編,清的柳條邊並沒有像明代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所以請明吹不要編歷史了。

    當然,對於明吹來說,對於關河南望這些胡編歷史的來說。中國史學界的研究都不值得一提,中國社會科學院哪有我們明吹厲害,對吧。話說,關河南望的學歷是啥?

    以下這幅圖出自關河南望,完完全全在創造歷史,從哪編出來的土謝圖汗國?伯克汗國?達賴喇嘛國?歷史上壓根沒有,你自己怎麼胡編的?這三個國家你建的?

  • 5 # 最NB的90後

    首先要反問一句,清有長城嗎?都知道,長城是軍事防禦性的,是理論和實際上的國境線,有明一朝修了200年的長城防禦蒙古,後面有增加關錦防線防禦女真。而這些,清朝是沒有的。

    有人用“柳條邊”當做長城。但柳條邊不過是道不長的土胚,常人翻越就能過,做籬笆都不行,這能起到什麼軍事防禦作用?更何況這算是什麼國境線?

    明朝需要長城防禦蒙古,因為蒙古各部不歸明朝管轄,長期威脅明朝邊境。而清朝,柳條邊是包圍盛京,以保證這片龍興之地不會過度砍伐開發。如果柳條邊是“長城”,那麼清朝等於修“長城”防禦自己,這可能嗎?或者,清朝需要柳條邊防禦自己的黑龍江將軍嗎?

    明朝過長城就會被蒙古人打,朱祁鎮過長城就要被抓;清朝皇帝年年去盛京祭祖,需要過問柳條邊嗎?或者清朝皇帝動不動就內蒙舉辦“木蘭秋狄”的圍獵盛會,這個需要防備蒙古的各旗王公?

    只要瞭解這點,就明白清朝從未建設過長城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站的URL路徑如何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