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心地標
-
2 # 旃檀香嚴
瘋癲作為人類的一種非理性、非常態的狀態,被許多文學家關注並用於創作中。偉大戲劇家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悲劇《哈姆雷特》講述了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為父報仇的故事。劇中哈姆雷特知道是叔父克勞迪斯殺死父親老哈姆雷特,篡奪王位並娶了自己的母親後,他發誓要報仇。可在報仇前,卻先“發瘋”了。於是,哈姆雷特這一“瘋”,不僅在他的形象上又添一抹色彩,也引發了廣大讀者的思考:哈姆雷特的瘋,是真瘋?還是假瘋?若是真瘋,是什麼原因使他瘋了呢?若是 假瘋,那莎士比亞又為何這樣設計呢?有什麼作用呢?這些都是極具爭議性的。下面,我將就王子是真瘋還是假瘋,“瘋”的原因這兩方面淺談一下自己的理解。
一、真瘋還是假瘋
關於王子是真瘋還是假瘋這一問題,一直是一個謎,學者們眾說紛紜。一種觀點是如法國斯達爾夫人認為的那樣,哈姆雷特的瘋癲不是假裝出來的,而是“真正的瘋癲”,劇本只是描繪了一幅“人類精神在生活風暴超過了自己的力量而遭到毀滅時的最動人的圖景。”另一種觀點認為他是完全清醒的,如《歐美文學簡編》中“他毅然放棄了往日的生活方式,他破相裝瘋,以尖銳而深刻的‘瘋話’揭露黑暗社會,打擊上自奸王,下至形形式式的宮廷人物……”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則是一半一半,就如柯爾律治所說:“哈姆雷特的瘋狂只有一半是假的,他要以巧妙的騙術來裝瘋,只有在他真正地接近於瘋狂的狀態時才能裝得出。”
對於以上三種觀點,我傾向於第二種,即假瘋說。我認為哈姆雷特一直都是清醒的,他只是根據鬥爭的需要來裝瘋,當然,這其中也含有哈姆雷特逃避現實、宣洩情感的衝動。
首先,哈姆雷特是在從鬼魂那兒知道父親死亡真相後才“發瘋”的,他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他告訴馬西勒斯和霍拉旭“永遠不要把你們今晚所見的事告訴別人”,還要求他們把手放在劍上宣誓。然後,他說“我今後也許有時候要故意裝出一副瘋瘋癲癲的樣子”,那時的他已經已然知道自己“重整乾坤”的責任,可他也知道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的位置,所以要用裝瘋來掩飾、保護自己,為以後的復仇行動鋪墊。他是清醒的,真正的瘋子不會宣佈自己要發瘋,也不會如此敏銳地看清現實形勢從而利用裝瘋來保護自己。
哈姆雷特“發瘋”後,除了馬西勒斯和霍拉旭,第一個知道的便是他的情人奧菲利婭。在第二幕的第一場中,奧菲利婭向父親波洛涅斯訴說哈姆雷特來見她的情形,他的形象是潦倒混亂的:不扣紐子、不戴帽子、襪子沾著汙泥且沒有襪帶;他的神色是悽慘的:臉色像襯衫一樣白、神氣悽慘得像從地獄裡逃出來。接下來,他的行為更讓奧菲利婭感到不解,“一眼不眨地瞧著我的臉,好像要把它臨摹下來似的”“發出一聲非常慘痛而深長的嘆息”“直到他走出了門外,他的兩眼還是注視在我的身上”,此時,奧菲利亞意識到哈姆雷特失常了,於是她告訴了父親。因此,波洛涅斯成了第二個知道王子發瘋的人。其實,仔細想想,這正是哈姆雷特想要的。他愛奧菲利婭,是真的,可是這份愛在殘酷的現實中遲早會變的,也不足以影響到他心中的仇恨,況且奧菲利婭是站在她父親那一邊的,所以他選擇犧牲愛情。他來見奧菲利婭,所有的痛苦、不捨都可以算是真情流露的,但我認為卻是有計劃的。他還未弄清楚鬼魂的話是真是假,他要用裝瘋來保護自己,那麼他就要讓所有人知道並且相信,尤其是國王。奧菲利婭是波洛涅斯的女兒,而波洛涅斯又是朝廷的重臣,又因為他的趨炎附勢,老謀深算,在新老國王交替之時依然地位不倒,又可以說他是國王的寵臣,那麼,如果他知道了哈姆雷特的發瘋,就等於國王甚至整個王宮的人都知道了,並且後面哈姆雷特和波洛涅斯對話時,哈姆雷特幾次提及“你有一個女兒嗎?”“他有一個獨生嬌女,愛她勝過掌上明珠” ,再加上奧菲利婭的話還使他相信了是王子因為失戀才發瘋的,也就間接的降低了國王的戒心。由此可見,這對父女還成了哈姆雷特復仇行動中的“好推手”,這隻有一個腦子十分清醒且有智謀的人才想得到,因此,我認為,哈姆雷特並未真瘋。
如果說,我們可以從奧菲利婭和波洛涅斯這兩個相信哈姆雷特是真瘋的人身上推測王子是假瘋,那麼,也可以從幾個並不完全相信哈姆雷特是真瘋的人身上推測。我們知道,哈姆雷特最大的敵人國王克勞迪斯並不相信他是真瘋,克勞迪斯用不合法、不光彩的手段登上了王位,自然免不了處處小心戒備,尤其是他最大的威脅哈姆雷特,所以他絕不會輕易相信。於是,國王先是派哈姆雷特的兩個朋友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去刺探真相。以前的好朋友如今成了新國王忠誠的僕人,哈姆雷特面對他們並沒有裝作真正發瘋,但話語和行為卻是半真半瘋,一會兒“神經迷惘”地陪著他們“談玄說理”,說著“丹麥是所牢獄”“一個夢本身就是一個影子”,一會話鋒急轉,直截了當地說“我知道是我們這位好國王和好王后叫你們來的”,並且承認自己近來有些抑鬱迷茫,這使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感到措手不及,卻也讓他們不相信哈姆雷特是真的發瘋。在後面的故事中,這兩位“好朋友”帶著國王的詭計送哈姆雷特去英國,卻不料王子在路上早已發現並修改了國書,將他們的“立功之路”變成了“送死之路”。哈姆雷特識破詭計,將昔日好友送上死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機智果斷,可見他的清醒理智。
其實,哈姆雷特的清醒並不只體現在對付國王的兩個爪牙上。在他的復仇之路上,為了進一步弄清楚叔父是否真的是殺死老國王的兇手,於是,他安排了一場“戲中戲”,並派最好的朋友盯著國王的一舉一動,很好地證實了叔父的罪惡,卻也加重了克勞迪斯對他的懷疑,因為他的政治能力遠不及老謀深算的克勞迪斯。後又在第三幕第三場中,克勞迪斯在禱告,哈姆雷特的機會來了,本可一劍殺了國王,但他沒有。有些人說他猶豫,缺乏行動力,其實不是,他只是在冷靜地分析如何將復仇進行得更徹底,讓他的靈魂永墮地獄。所以我認為哈姆雷特不魯莽,不輕率,事事深思謹慎,他的瘋癲是假瘋,也是是保護自己的手段,現實鬥爭的需要。
二、“發瘋”的原因
莎士比亞在創作中讓哈姆雷特裝瘋,原因是什麼?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情節設計,劇情需要
從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不難看出,“瘋子”形象備受眾多作家青睞,但不得不說,莎士比亞設計哈姆雷特裝瘋這一情節十分重要與巧妙,在經受父親死去,母親改嫁後“發瘋”,若是真瘋,合情合理;若是假瘋,也讓劇情更吸引人。它推動了整個戲劇情節的發展,使接下來的劇情如上演“戲中戲”更加的順理成章,並且戲中各種各樣的人物輪番登場與哈姆雷特上演對手戲,戲劇衝突愈演愈烈,可謂是跌宕起伏,異彩紛呈。這樣,莎士比亞不僅成功地吸引了當時的觀眾,也引起了後世讀者們的關注與深思。
2.性格的複雜性
身為王子的哈姆雷特英俊瀟灑、學識淵博、理想遠大,本是風光無限,怎料回國後遭受如此大的打擊,父死母嫁,任誰都受不了,他無疑是受到了高度的刺激。鬼魂的一句“記著我”,揭開了哈姆雷特復仇的序幕,但他不僅要復仇,還要“重整乾坤”,這是多麼巨大沉重且艱難的任務啊!他的腦海中一定是過去與現實的激烈碰撞,往日父母恩愛、好友成群、愛人在身旁,如今父親死後親愛的母親匆忙改嫁叔父,昔日好友、愛人都是敵方陣營的人,過去的美好與現實的殘酷交織著,人性的善與惡、愛與恨的衝突較量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是記憶的碰撞,使他感到矛盾、迷失與混亂。為此,他甚至想用自殺來逃避現實,可他的信仰卻不允許這樣做,於是他放棄了,並且開始了真正的復仇。在復仇過程中,他選擇“發瘋”來欺瞞世人,他誤殺波洛涅斯,他間接導致奧菲利亞發瘋死去,他設計讓昔日好友送死,他也無奈與迷茫,可終究這個荒誕、醜惡的世界玷汙了他本性中的善良與正直。
3.對理性、人性的思考
潘知常教授在一次演講中說道:“哈姆雷特的發瘋,實際上不應是一種陰謀詭計,而是對人和世界關係的重新考量。發瘋是夢醒之後無路可走,無處可去的去處。”在劇中,哈姆雷特有不少“發瘋”的話語,他對波洛涅斯說“死狗”“蛆蟲”“臭肉”的話,連波洛涅斯都不得不承認這些話“都有深意在內”;他十分諷刺地稱呼“我的叔父父親和嬸母母親”;他譴責王后時說:“你是王后,你的丈夫的兄弟的妻子,你又是我的母親,但願你不是。”……伊麗莎白時期的心理學家所認為的那樣,任何情緒,或愛或恨,或哀或樂。或憂或怒,過了度,就會導致瘋癲。醜陋的人間壓得哈姆雷特透不過氣來,內心的痛苦憂愁無處緩解,那麼,發瘋便成了他宣洩情感、自我解脫的途徑,即使批判現實也不必負責任,因此,他借用“瘋”勢來表達心中的不滿,卻又暗含著對人性、生死等問題的思考。如此,我認為,同樣身處在動盪時代的莎士比亞應該是把他自己對於社會人生的思考融入到了作品中,才會使哈姆雷特“瘋癲”的話語如此引人深思。
三、結語
哈姆雷特在進行復仇,拯救國家的過程中,“發瘋”是他強有力的手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不是真瘋,而是黑暗的現實讓他不得不“發瘋”,而正因為這樣,愈能體現他的頭腦清醒,智慧理性,就如陸協新先生所說,佯裝的瘋狂猶如白色的雲朵,把理智清醒的藍天襯托得更加明澈動人。
回覆列表
哈姆雷特是一種理智的顛狂。亡父的悲情,叔父和母親的苟切的傷心,使哈產生一和滿腔怨恨,但不可發洩,不可行動,的壓仰。在這種複雜的心態下表現出了一種外在的瘋形。該是一種智慧的名對和發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