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檸檬愛繪畫
-
2 # 伊閱
所謂人靠衣裝,佛靠金裝,自古以來穿衣服屬於人們最基礎的需求,隨著各朝代的文化發展,中國每一個時期的裝束都不盡相同,比如漢朝主要是以漢服為主,清朝又是以旗袍為主要服飾,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人說清朝婦人們服裝看起來既寬大又臃腫呢?確實我們從在清朝遺留下來的真實照片中發現,裡面的女人都身穿一件跟自己身材嚴重不符合的大衣服,這顯得整個人毫無美感,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公元1644年,明朝腐朽不堪,清兵趁機進入山海關踏入中原大地,之後把朱元璋辛苦創下的近三百年明朝基業給推翻,並重新建立新朝代--清朝。然而清朝主要是由滿族人統治,他們的風俗習慣自然跟漢文化有所出入,比如服裝風格方面就跟漢服有很多的區別,而且滿族人利用手中權力很快把滿族服飾向全國深入推廣,使得人們不得不按規定服從。
然而在封建體制社會,人分九等,所穿得衣飾代表著每一人的身份與階級,比如服飾的材料、顏色、款式等都必須符合自己的身份,窮人穿材質粗糙的衣物,貴人則穿絲綢花緞等。清朝的男式服裝,主要分衫、褂、襖、袍子跟長褲,特別是袍子下襬的開叉,能夠表示一個人高低貴賤的身份,皇家穿四衩、官臣穿2衩,普通平民則不準開衩。
清朝滿族的青春女子,一般穿旗裝,該款衣飾主要是坎肩呈一字式,所以從設計上看,顯得很平寬,很難體現出穿著女子曼妙的身材。滿族中年女子則穿旗袍,這些衣服由於當初的裁縫技術還沒有那麼發達,所以在一定情況下,都會製作得寬鬆一些。加上清朝執政後,開始對前朝服飾更改很大,對華夏遺留下來的衣冠款式造成很大沖擊,另外嚴重的加入滿族文化元素,使得清朝女子的衣服跟歷代朝代的服飾有著很大的差距。因此不少人覺得清朝女人的衣服跟以往朝代的女人相比最不美觀。
為何有人說清朝婦女的衣服,看起來臃腫又肥寬,一點都不美觀呢?
由於清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制度的最後一個朝代,離現代也比較近,所以所獲的各種文獻也比較多,特別是我們經常看清宮劇,裡面的女子統一穿旗袍旗裝,對此也是相當熟悉了。那麼清朝女子的衣服顯得寬大又不美感,其原因之一是受到當朝滿族文化水平的影響,雖然當時的天下是由滿族掌控,但是大部分百姓都是漢族,滿族屬於另一個民族而已。
所以從文化交流上,漢族人是很難融入滿族的服飾文化的,而清朝滿族人則先入為主,把滿族的一切文化傳播給整個天下百姓。諸如女子得穿旗裝,而這種衣服主要由各種顏色跟花紋圖案構成,還新增不少花緞、絲綢、刺繡跟修飾,整體上顯得異常華麗耀眼,然而可能是元素加的太多,但而從表面上看令人產生審美疲勞,覺得太過繁雜了。
特別是早期清朝滿族女子的衣服,由於裁縫技術問題,雖然有著昂貴的絲綢等布料,但是缺乏設計知識,使得很多滿族衣服都過於寬鬆卻下垂。
這其中也是因為一些封建思想的影響,認為女子應該注重貞潔,著衣得體不能太過外露,因此清朝就規定把滿族女款衣服設計的嚴嚴實實的,以防止走光現象發生,特別是在設計上不得把胸圍跟腰圍、臀圍顯露出來,儘量的顯得低調,正因如此,就產生了一件件寬鬆繁雜的滿族婦女服飾,而婦人們穿起來,往往都是超大碼,就算自己身材保養的好,在由於衣服太過大且無設計有“勾勒”的曲線,所以使得整個人看上去,十分的臃腫肥大,在視覺上毫無美感。
清朝男子女子的服飾有何區別?
清朝替代明朝執政後,其主要是統治者是滿族,該少數滿族以前關外過慣了遊牧生活,經常在馬背上戰鬥,所以練就一身騎馬本領,在服裝上也儘量設計的便於騎馬,所以就有開衩的說法。
按照中國服飾發展史,清朝對傳統服裝的改動確實比較大,屬於中國傳統服裝歷史上的一大變革。所有當時天下人主要以滿服為主,其充分融入許多遊牧民族元素,加上清朝皇帝一入關就推行“留辮不留頭”、“改冠易服”等強迫型律法,使得漢人不得不從。
所有歷代沿襲下來的,漢服冠帶、寬袖大袍,輕紗束腰等服飾文化統統被律令更改,從而變成以穿滿族旗裝為主。另外旗裝的製作也很節約,取料成本低,裁縫簡單不復雜,穿起來也乾脆利落,雖然清朝以滿族服飾替代的漢族服飾,但是其精神跟思想還是跟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較為吻合的。
清朝女子常穿服飾有:旗髻,指的是用兩個把頭或大拉翅構成的髻。文獻《閱世編》有描述,稱:“順治年初,滿族婦人辮髮於額頭前,中分朝後,纏發如漢裝包頭之制,加飾於上,京城效之,外省未也”,可見在順治帝時期就有滿族女子慣用旗髻了。而另一部歷史古籍《舊京瑣記》也有過描述:“旗下婦裝,梳頭為平髻,日一字頭二日二把頭”其實書中的“平髻”指的是把頭髮向頭頂中分作為兩綹,頭部上方左右則梳成2平髻,在這兩個髻中間橫放一個大偏方等。後來發展到道光皇帝年間,滿族婦人們就用雙架插在髮髻上,將頭髮梳成雙角形狀,稱為“架子頭”。
滿族馬褂:女子款的馬褂主要是周身繡滿紋彩,還採用花邊鑲入當裝飾。其中分舒袖指袖子不能比手臂長。挽袖,則是袖子要手臂長。衣身分為肥瘦長短型,所以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穿著肥款的女款馬褂。
滿族襯衣:清朝女款的襯衣多為圓領款,其中分直身、平袖、右衽、捻襟跟無開氣等,一般長衣會有5個紐扣,袖子有半寬袖、舒袖兩款,而袖口一般有設計有飾袖頭。這種服飾一般是婦人們的常見便服。
裙子:這種服飾一般是漢族婦人喜歡穿,而滿族婦人的衣服大多寬而長,直接就成了連衣裙,無必要再穿裙子,她們平時除了穿朝裙外,就很少穿裙子。後來服飾文化發展到清朝晚期,滿服跟漢服又融合到一個新階段,所以婦人們漢服滿服都交合著穿,此時常見的裙子有:鳳尾裙、馬面裙、魚鱗裙、玉裙、紅喜裙、月華裙等。
清朝的人們對衣冠服飾顯得更為注重,它表現著一個人的地位身份,所以在這種封建制度的特殊環境下,對衣冠設計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朝廷在各階層的衣飾管理上也相當的嚴格規範,從製作衣服所用的材質布料、顏色、花紋、圖案、款樣都有詳細規格的制度並且跟禮儀制度充分結合,凡有違背者均要依照大清律法受到懲罰。
如太后、皇后、貴妃、妃子的衣服制度都各有不同,皇后被冊封的時候要穿朝服、朝褂、朝袍等,裡裡外外還要套許多衣飾,朝裙上繡有金絲壽字緞,下有石青色游龍緞等,一件套一件,穿脫起來都要宮女忙活很多時間。如此看來,清朝婦人的服飾如果不設計得寬鬆一點的話,那麼就很難套穿更多衣服跟飾品,為此就總給人一種不美觀的視覺效果。
-
3 # 大喵喵喵星人
你看殭屍片,服化道,都是清朝的服飾妝容,黑抹額,白的臉,飛禽走獸的官服,白底黑官靴,長辮子,寬大一籠統的女裝,抿在腦後一坨的髮髻,長長的指甲套,無一不陰森森的,仙俠劇哪個也沒有這個造型的。
回覆列表
1644年清兵入關後,滿族的服飾風俗藉助軍事與政治的力量,在神州大地迅速傳播開來。在封建社會,服飾緊密聯絡著每個人的身份與社會等級。服裝的式樣、顏色、質地必須符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貴賤。清代男子的服裝,以袍、褂、襖、衫、褲為主。皇室、百官和黎民百姓在袍服上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下襬開衩的數目上。皇室用四衩,官員開兩衩,百姓不開衩。服飾的穿用時間和場合也有嚴格的規定,如五品以上官員穿貂裘,必須於每年的冬至月(農曆十一月)初一統一換穿,俗稱“翻褂子”。每年農曆三月百官換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屆時要由禮部奏請,皇帝降旨一律換戴。長袍馬褂為清代男子最常用的服飾之一,與之搭配的是布靴和瓜皮帽。滿族青年女子著旗裝,其坎肩為一字式,中年婦女著旗袍。漢族婦女的服裝組配,一般是襖、褂、裙和披風。詩書禮儀之家,小姑娘長到13歲必須穿裙子。只穿褲不穿裙者,一般是侍婢和鄉下勞動婦女,此外,妓女是不穿裙子的,只穿褲子,這是良家婦女與青樓女子在服飾上的根本區別。擴充套件資料清朝是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政權,因其長時間處於遊牧日子和交戰狀態,所以緊身、簡練、便於騎射是其服飾文化的主要特徵,這與漢族傳統的服飾文化差異較大。從服裝發展歷史看,清代對傳統服飾變革最大,清朝服飾形式是中國曆代服飾中最為繁縟複雜,也是對於近世紀的中國服飾設計史上的一次大變革。清代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多民族的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而封建制度衰落。從中國古代服裝發展的歷史來看,清代服裝制度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服裝制度,由於八旗兵的進關,而遭到破壞,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異族服裝。清代在中國服裝史上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歷史時期,它以滿族的服飾裝束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遊牧民族特色,這是清王朝統治者用暴力和禁令強制人們改冠易服的結果,致使中國古代服裝在最後一個封建朝代發生了重大的變異。歷時數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生動,纖弱柔美的的漢族傳統遭到破壞和變革。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取得了統治地位。旗裝以用料節省、製作簡便、穿著便利為其特點。清代服裝儘管在外觀形式上拼棄了許多傳統的基本形制,但它內在的東西卻沒有改變,其精神實質與整個中華民族服裝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它既體現了本民族的習俗特徵,又保留了數千年遺留下來的等級制內容,然而其條文的龐雜、章規的繁縟,卻超過了歷代。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清朝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