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武資料庫
-
2 # 聞道於經
答:從紀錄和日誌以及一些模擬計算上看,其實泰坦尼克號還遠遠不是撞到冰山上的概念,而是擦過了冰山。
這種連續性的擦過,導致冰山壓迫船體直接壓裂了鋼板震脫了船體上的鉚釘。這樣就讓泰坦尼克號上16個防水隔艙中的5個受到了損壞。對於泰坦尼克號的設計來說,即便失去了4個隔艙泰坦尼克也不會沉,但這次是5個。
而且沉船事故中還有一個最致命的問題——泰坦尼克的水密隔艙並不是封閉的,上部開放,這樣一旦水越過了水密隔艙上面,則會侵襲到其他隔艙,這個設計直接導致了泰坦尼克號在進水後期下沉速度指數級的加快。
這就是現代軍艦的水密隔艙設計的不同了,
現代軍艦中大部分使用的是封閉式水密隔艙,只要關了門,那麼問題是可以很快得到控制的。
同時軍艦的損管還和訓練有關,損管訓練基本上也就成了軍艦的基本訓練內容
所以一艘5萬噸級的現代軍艦如果遇到了和泰坦尼克基本相似損害生存下來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
3 # 王司徒軍武百科
現代所有的艦船,包括核動力破冰船在內,都不願意與冰山展開一次“親密接觸”。但是,泰坦尼克號的沉沒與船隻的設計和建造水平有極大關係,所以如果有一艘泰坦尼克號那麼大的現代軍艦以同樣條件撞上同款冰山,並不一定會沉沒。
泰坦尼克號的悲劇有個最直接的過錯因素——船身製造工藝。實際上這艘船從設計上來說相當堅固,它在當時被譽為“永不沉沒的巨輪”。船身建造過程中使用了當時最好的鋼板,並且呈雙殼體構型,還設計了16個自動化的水密隔艙。
按照浮力設計,只要泰坦尼克號保持有4間水密艙完整,這艘船依然可以在海面上掙扎很長時間,甚至在損管的幫助下將進水的隔艙逐一修復,並堅持到最近的港口。
然而因為右舷的冰山劃撞,泰坦尼克號倒黴的被攻破了5間水密隔艙,雖然當時的自動艙門良好的發揮了作用,但是在洶湧而來的水流面前,偷工減料的水密門紛紛被水壓衝開。
船殼鋼板也有問題,當時的人們選擇了最好的高硬度鋼板,卻忽略了船隻金屬的抗拉效能。毛病最多的是鉚釘,美國的研究機構分析了其殘骸,發現這些鉚釘的礦渣成分超過標準鋼材樣本的2倍,這些脆脆的鉚釘在遇到應力時的表現可想而知。
脆弱的泰坦尼克號闡述給我們的不是單純的撞冰山問題,其中摻雜著“人禍”,這是一場質量造成的悲劇。倘若是一艘現代同樣體量的軍艦,以同樣的條件撞上同一塊冰山,它也許會傷痕累累,但它很難會發生泰坦尼克的悲劇。
我們得承認科學技術是在進步的,現代軍艦對船殼金屬的抗拉效能非常看重,抗沉效能也經過了現代技術的重新設計,不過最好找個東西對比一下。
泰坦尼克號排水量為46328噸,這個噸位在今天的軍艦中比較難找,俄羅斯的核動力巡洋艦“彼得大帝”也只有24300噸的滿載。所幸還有個“基輔級”航母可以提供比較參考,我個人認為這兩條船是資料最貼近的了,連吃水深度都是10米多。
基輔級航空母艦(或者叫載機巡洋艦也成,沒毛病),標排36000噸,滿載43500噸,比起泰坦尼克號還是輕了點。但是泰坦尼克號尺寸為269米長,28米寬,比起基輔級的274米長,51米寬(水線寬32.7米)的尺碼反倒小了一丟丟。
畢竟軍艦是用來打仗的,遠非一艘為了裝人載貨的郵輪可比。它無需為了旅客的舒適而佔用一大堆無關緊要的設施。曾經去過基輔和明斯克內部遊玩,那種鐵骨錚錚的軍艦體內與平常的豪華遊輪差別太大了,突出的永遠是“堅固”。
同樣是水密隔艙設計,基輔級航母這種戰鬥裝備比前者強大得多。為了保證戰爭時的作戰秩序,船體分為多個作戰部位,艙室透過水密隔艙進行不同甲板高度的分割,為了增加航母的戰鬥“生命值”,航母將大量的設計優先順序都考慮到隔艙分佈上,為此不惜犧牲部分武裝。
試想,一個戰爭堡壘與花團錦簇的遊船能是一回事兒嗎?航母上的大量鋼鐵都用在結構堅固上,不像郵輪那樣佈滿了令人舒適的舞池、實木器具、雕花欄杆和寬大的貨倉。基輔級的艦內機庫並不算巨大,而且設計上它還要防魚雷、防炮彈、防導彈,防禦許多不弱於冰山的武器,配合上訓練嚴格的水兵,損管能力也絕非鬧哄哄爭相逃命的泰坦尼克可比。
不過,能不撞冰山還是不撞的好,雖然泰坦尼克號是個“次品”,但我們也不能拿軍艦去考驗每一塊冰山的硬度。任何船隻在遭遇冰山時都是心虛的,現代科技還沒牢靠到能讓船隻把撞冰山當做撓癢癢的程度,況且有時候主導一切的就是虛無縹緲的運氣。
-
4 # 大漠強
民用級別和軍用級別的艦船製造可以說是天壤之別,材料,船體構造,施工工藝等都區別很大,滿足一下你的好奇心吧,現代萬噸級別的軍艦撞上冰山,肯定不會象鐵達尼號沉沒的,因為軍艦艦體是有多塊獨立的密封倉室連線在一起的,一個倉室漏水了,只要把漏水倉室的密封門關死就行了。不影響整個艦體的。
-
5 # 薩沙
實際上,泰坦尼克號的沉沒主要是因為操作失誤。
當時發現冰山時,泰坦尼克號有兩種選擇。
第一,倒車減低航速,方向不變,直接撞上冰山。
後來經過反覆分析,認為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並不會有嚴重的後果。
在6年前,也有1艘大客輪在大西洋上正面撞擊冰山。
自然,如果是古代木製船隻時代,基本就是船毀人亡。
但那時候船隻都是鋼鐵製造,不容易損壞。那艘客輪船首毀壞以後,仍然能夠堅持完成航行。
退一步說,即便船首嚴重損毀,最多隻會波及3個水密艙。
而泰坦尼克號可以4個水密艙進水,也不會沉沒。
第二,不要倒車,而是直接轉向。
後來發現,泰坦尼克號倒車嚴重影響了改變航向,導致船隻旋轉的幅度不夠大。
這使得泰坦尼克號的側面,同冰山碰撞嚴重,共有5個水密艙受損,最終沉沒。
同時,泰坦尼克號沉沒還同鋼材質量有關係。
泰坦尼克號使用的是含硫高的鋼板,韌性很差。
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海域是大西洋,當時的水溫在-40℃~0℃,據後來的失效分析專家稱:把殘骸的金屬碎片與如今的造船鋼材作一對比試驗,發現在“泰坦尼克號”沉沒地點的水溫中,如今的造船鋼材在受到撞擊時可彎成V形,而殘骸上的鋼材則因韌性不夠而很快斷裂。由此發現了泰坦尼克號所使用鋼材的冷脆性,即在-40℃~0℃的溫度下,鋼材的力學行為由韌性變成脆性,從而導致災難性的脆性斷裂。而用現代技術煉的鋼只有在-70℃~-60℃的溫度下才會變脆。所以環境因素加上船體材料的致命缺陷導致了泰坦尼克號海難的發生。
而今天的軍艦,第一使用鋼材先進太多了,就算碰撞也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第二是軍艦不可能有這樣人為操作失誤。
實際上,今天的軍艦大部分都安裝先進的識別礙航雷達,對於冰山甚至浮冰都有很好的識別能力,撞冰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今天即便軍艦撞到冰山,也不會有泰坦尼克號那麼嚴重的結果,更別說還不可能撞到。
回覆列表
這是一艘建立於1909年的巨型豪華郵輪,是奧林匹克級的第二艘船。泰坦尼克號的排水量達到了52067長噸。基本上已經相當於一艘中型航母的排水量了。
由於大,因此Titanic(巨人)在當時也就成了夢幻之船。在建設奧林匹克級郵輪的時候,由於引入了十六個大型水密艙可以有效的進行損管,因此這個級別的船被稱作不沉之船。
然而在1912年4月14日“不沉的”泰坦尼克由於撞上了冰山而沉沒。
在1912年4月14日,從前去救援泰坦尼克乘客的阿達伯特親王號上拍攝到了撞沉泰坦尼克號的冰山。
這個冰山在接近郵輪水線高度上有紅色油漆痕跡。證明泰坦尼克號是和它插身而過的。
從大眾文化傳播的角度來說泰坦尼克的事情,大家往往是說巨大的郵輪“撞”上了冰山導致沉船的災難。
但是,這個說法是有待商榷的。從紀錄和日誌以及一些模擬計算上看,其實泰坦尼克號還遠遠不是撞到冰山上的概念,而是擦過了冰山。
這種連續性的擦過,導致冰山壓迫船體直接壓裂了鋼板震脫了船體上的鉚釘。這樣就讓泰坦尼克號上16個防水隔艙中的5個受到了損壞。對於泰坦尼克號的設計來說,即便失去了4個隔艙泰坦尼克也不會沉,但這次是5個。
而且沉船事故中還有一個最致命的問題——泰坦尼克的水密隔艙並不是封閉的,上部開放,這樣一旦水越過了水密隔艙上面,則會侵襲到其他隔艙,這個設計直接導致了泰坦尼克號在進水後期下沉速度指數級的加快。
說軍艦,類似的碰撞,美國的企業號經歷過一次,在1985年年底企業號(CNV-65)在加利福尼亞外海域撞到了一個小島上。導致船體、龍骨、螺旋槳破損。被拖回美國修理了三個月。這次也是開了一條十幾米長的口子。
注意啊,這次撞擊其實也就拖回去修理了三個月。
這就是現代軍艦的水密隔艙設計的不同了。
現代軍艦中大部分使用的是封閉式水密隔艙,只要關了門,那麼問題是可以很快得到控制的。
同時軍艦的損管還和訓練有關,損管訓練基本上也就成了軍艦的基本訓練內容
所以一艘5萬噸級的現代軍艦如果遇到了和泰坦尼克基本相似損害生存下來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