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以史為鑑

    宋江的故事在正史中都有記載。

    史書中的宋江只有36位頭領,也沒有水泊八百里梁山的根據地,但是宋江陸戰、水戰樣樣精通,幾年之間從河朔一直到京東、江北、楚、海州等十餘郡縣,官軍都不是宋江團伙的對手。

    後來是張叔夜暗中截獲了宋江要從海上攻打某城的計劃,招募了近千名死士設下埋伏,先引誘宋江部下船攻城,然後派遣精兵強將焚燒了宋江的船,斷了宋江的退路。

    乘著宋江部兵心大亂,俘虜了二當家,宋江見勢不妙才投降了張叔夜。

    《宋史·徽宗紀》: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譴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頕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

    宋江征討方臘的故事也不是編的,在正史中也有記載。

    《宋史·侯蒙傳》:宋江寇京東,蒙上書曰:“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方臘的故事在正史中也有記載

    方臘起義的聲勢浩大,比宋江轉戰千里要嚴重的多。

    方臘因為宋徽宗花石綱的壓迫,以宗教的名義聯絡底層百姓造反,因為宋朝廂軍孱弱,方臘造反後不到十天就有數萬人參加義軍。

    方臘隨後屢戰屢勝,先在息坑打敗並殺死宋將蔡遵。十一月攻佔青溪,十二月攻佔睦、歙二州。南面攻克衢州,殺死郡守彭汝方;北面橫掃新城、桐廬、富陽各縣,進逼杭州。杭州郡守棄城逃走,義軍佔領杭州,殺制置使陳建、廉訪使趙約,放火燒了六天,死者不計其數。

    義軍凡是抓住宋的官吏,定要割其肉,斷其體,取其肺腸,或者熬成膏油,亂箭穿身,用各種辦法折磨他們,討還血債,以解心頭恨。

    而京城官吏為了粉飾太平竟然隱瞞不報,等到方臘發展壯大後,宋徽宗才匆匆忙忙把禁軍及秦、晉二地蕃、漢兵共十五萬,交給童貫率領前往東南平叛。

    方臘率領的百姓根本不是久經戰陣的邊軍對手,很快就被童貫所消滅了。

    歷史記載:方臘攻破了六州五十二縣,戰爭中死掉的平民足有200萬。

    《續資治通鑑》:凡破六州、五十二縣,戕平民二百萬。所掠婦女,自賊洞逃出,裸而縊於林中者,相望百餘裡。

    水滸傳雖然是虛構的小說,但實際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北宋時期百姓生活的困苦以及北宋官場的腐敗無能。

  • 2 # 君山話史

    《水滸傳》是以北宋末期宋江起義為背景,很多人物是真實存在的。

    宋江起義與方方臘起義幾乎同時發生的,這場起義儘管規模遠不如前者,卻因為《水滸傳》一書而名揚天下,成為中國婦孺皆知的一段英雄傳奇。

    事實上,宋江起義在正史上的記載十分簡略。正是因為簡略,反倒給人予無盡的遐想,故而在民間廣泛流傳著梁山泊英雄的傳奇故事,而且說得活靈活現,特別是《水滸傳》這部小說問世後,梁山泊英雄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根據宋代的一些筆記資料,《水滸傳》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在歷史上都確有其人,而且也有相應的渾號。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呼保義宋江、智多星吳用、玉麒麟盧俊義、浪子燕青、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黑旋風李逵、青面獸楊志等,都是真實人物。小說雖是文學作品,但也包含基本史實,更重要的是,民間傳說實際上寫出民眾的心聲。正如小說所述,起義的原因乃是“官逼民反”,屬於革命無罪、造反有理,起義軍打出的旗號是“替天行道”,這些都可視為平民百姓對起義軍的無限同情以及對腐敗官府的深切痛恨。

    宋江起義是以鄆州(山東東平)梁山泊為中心,主要首領有三十六人,時間與方臘起義差不多同時。在起義軍最盛時,橫行於河朔,轉掠十郡,官府出動數萬人馬圍剿,卻收效甚微。當時朝廷正傾其力量鎮壓方臘起義,亳州知州侯蒙建議說:“宋江的才能必有過人之處,不如赦免其罪,招撫其部以討伐方臘。”

    徽宗皇帝同意侯蒙的建議,並委任他負責招安工作,但侯蒙尚未赴任便發病而死,招撫計劃遭到挫折。與此同時,梁山泊英雄好漢們從沂州(山東臨沂)攻略淮陽軍(江蘇邳縣西),後又轉攻海州(江蘇連雲港)、楚州(江蘇淮南)。朝廷只得派遣海州知州張叔夜前往鎮壓。

    張叔夜頗為通曉兵事,為了探知義軍底細,便派遣間諜潛入其中,掌握了義軍的一舉一動。當時宋江等人頻繁活動於海濱一帶,有大數十數艘,打家劫舍,滿載而歸。張叔夜便招募敢死隊一千多人,埋伏在險要之處,自己率領輕兵引誘義軍上岸作戰。宋江不知是計,窮追猛打,結果一直闖到設伏區。此時兩邊伏兵殺出,張叔夜乘勢反戈一擊,義軍大敗。就在這個時候,官兵已派一支奇兵偷襲義軍船隻,十數艘大船被焚燬殆盡。義軍已無退路,張叔夜藉機打出招安的旗子,宋江已是進退兩難,遂舉部投降。

    梁山泊起義的持續時間並不長,但是梁山英雄好漢的故事卻廣為流傳,對後世文化、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宋之後的歷代農民起義,乃至像近世的天地會、哥佬會等秘密會社,都可以看到梁山泊故事的影子。與此同時,梁山泊好漢們的形象也在傳說中變得更加豐滿,他們那義薄雲天的氣概,成為民間豪傑形象的標竿,成為俠義精神的象徵。

  • 3 # 海佑講史

    水滸故事以戲說為主,裡面部分人物是虛構的,但是主要人物,在歷史上都是真實存在的,比如說宋江。

    2004年的時候,河南省濟源市龍潭湖建設工地發現了一座金國磚室墓葬,根據墓葬墓碑的碑文記載,墓葬主人翁就是《水滸傳》中青面獸楊志的原型,歷史上真實的楊志,甚至比《水滸傳》中楊志的結局還要慘。

    墓碑上是這樣寫的:

    “公姓楊氏,諱志,鄧州淅川人,世業耕桑,性剛烈,年十六因傷人亡命充軍伍,後以戰功補官至武德郎閤門宣贊舍人。”

    從墓誌銘上可以看出,此楊志也是武藝高強之人,而且也是在犯了人命官司之後才在軍中得以提升的,和《水滸傳》中的楊志頗為相似。

    甚至,此楊志還曾受到過宋徽宗的接見:

    “上皇嘗召見嘉之,曰:膽勇過人可尚獨領雄兵,敢戰遇敵無不先鋒。”

    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在宋朝時期,楊家將的威名早已流傳於民間,而楊志又是楊家將之後,可以說是出身名門,但是楊志臉上有一大塊青記麵皮,一出場就顯露出晦氣滿面,英雄末路的形象,與楊家將一心報國,忠心而謗的悲劇命運是一脈相通的。

    林沖風雪山神廟之後,投奔梁山,但奈何此時梁山寨主白衣秀士王倫,量小不能容才,害怕林沖的本事,不能容他,林沖只得下山去搶劫取投名狀。

    楊志,此時正好路過樑山泊,與林沖一言不合便交上了手,二人大戰50餘合不分勝負,這是楊志第一次在《水滸傳》中出場,林沖作為水滸傳中的長勝將軍,楊志能與林沖交個平手,可以說是本事了得,但是卻命裡不濟,押送花石綱僅他一人丟了花石綱,吃了官司。

    後來到了東京,因為沒有盤纏送禮,所以要賣祖傳的寶刀,又遇上了無賴牛二,無可奈何之下,將牛二殺死,而楊志也因此吃了官司。

    其後楊志受到開封府尹的照顧,僅得了一個刺配充軍的罪名,充軍到大明府,因為楊志本領高強,又受到了蔡京女婿梁中書的賞識,被委任押運十萬貫生辰綱.但是,這十萬貫生辰綱早已經被晁蓋一夥人所盯上,在黃泥崗上,晁蓋吳用等人智取生辰綱,楊志中計。

    丟了生辰綱的楊志本欲去投奔梁山,但是在途中結識了操刀鬼曹正,便和花和尚魯智深一起奪了二龍山,從此便於魯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

    後來魯智深結合三山頭領,共聚梁山,楊志排名第十七位,上應天暗星,位列八驃騎兼先鋒使,徵方臘時病逝于丹徒縣,追封忠武郎。

    按理說這樣一個功勳卓著的人物,就算不受到優待,也應該會有一個好的結局,或者戰死沙場,但是,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時代,往往英雄不是死在敵人面前,而是死在自己人的手裡。

    楊志也是如此,在靖康年間,金人大舉進攻太原,楊志跟隨主將王淵出征,但奈何金人驍勇善戰,就連以往強大的契丹人都被他們所打敗,更不必說,弱小的宋朝軍隊了,毫無疑問,王淵所帶領的部隊慘遭兵敗,為了推卸責任,王淵竟然私自嫁禍給楊志,以通敵的罪名,在第二年將楊志處死,相比較於小說中的楊志,現實中的楊志似乎更為的悲慘。

    但是和小說中不一樣的是,現實中的楊志人緣非常好,他以前的部下均為他打抱不平,其中有一個叫做馬秦的部下,甚至將楊志火葬後的骨灰帶走想要安置在他的老家,使其落葉歸根,誰知金人此時大舉進攻中原,靖康之難,徽欽二宗被虜,北宋滅亡,金天眷二年,他終於將楊志骨灰葬於風景秀麗的濟水源頭。而濟源市中挖出的屍骨經鑑定則屬於楊志的夫人――馬氏。

    相比較於小說中的楊志,現實中的楊志悲慘程度也“毫不遜色”,甚至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知在宋朝那個重文輕武的年代,有多少英雄好漢全部死在了自己人手中,而那些真正的亂臣賊子,則在朝堂之上囂張,這讓我不僅想起一句詩句:“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要限制宅基地使用權的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