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鳶飛九天2018
-
2 # 使用者55213537977
說到皇帝下江南,大家可能第一時間想到乾隆、康熙。但是正德皇帝下江南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即明武宗。正德皇帝下江南的起因是朱宸濠叛亂,明武宗按奈不住一顆遊玩清淨的心,要親征。正德皇帝為什麼要遠離京城親征呢?無非就是大臣勸戒勸的他煩心死了,自己指揮的應州之戰被眾臣一頓狂噴,豹房、宣府被視為眼中刺,終於有了藉口可不趕緊開溜。
這就給文官集團找到把柄咯,皇帝不持重、不聽勸,擾亂國家秩序,只管自己遊玩等等問題都按在明武宗身上了......
說白了還是文官對明武宗寵信宦官集團的不滿,導致了明武宗下江南被批,然而歷代沒有一個人為明武宗下江南翻案,這也是因為明武宗在這件事上確實錯了,不管是否涉及官宦和文官之間的博弈,僅看正德下江南的過程,實在是兒戲,這和之前應州之戰裡的明武宗,沒法比,而他又沒搞文字獄,自然而然結結實實的被記載下來,被批也是明武宗應得的。
至於乾隆.......佳話都是文字裡的東西,清朝乾隆的文字獄......怕是不寫好聽的就沒法活啊,誰人敢不說乾隆的“佳話”呢?
所以說乾隆下江南“深受愛戴”,明武宗下江南罵聲一片!
正德朝大臣:你爹弘治是怎麼做皇帝的,你再看看你這德行?我大文官集團還管不了你這橡皮圖章了是不?什麼?廷杖?來啊?哥幾個都罵你了怎麼地?一起打呀!想出名想瘋了我還。你一杖下來我不僅活著火了,打死了我更火,五百年後初中生教科書都會說是你打死的我,就等陛下您這幾棍子了來呀!
乾隆朝大臣:皇上您真是風流多才,那啥,可以叫侍衛把刀放下了吧。
-
3 # 臨淵羨魚而垂釣
簡而言之,就是投資回報率的問題。
明朝明朝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怪現象,那就是臣子特別喜歡跟皇帝對著幹。你支援的就是我們反對的,你反對的就是我們支援的。比如說明朝的嘉靖皇帝,他本人信仰道教,臣子們呢就反對道教,更有甚者編本西遊記,再虛構個車遲國,反正怎麼頂著怎麼來,勸不動你也要噁心死你。再比如說萬曆皇帝,他想選另外一個兒子當繼承人,可臣子們就是不同意,拉著袖子勸的有,拉著袍子哭的有,義正言辭指著鼻子罵的也有。
其實只要你仔細推敲,也能發現這裡面的奧秘。明朝的政治體制說白了就是三駕馬車,皇帝,太監和大臣,三方構成了一個較為穩定的鐵三角。這三方的利益需求不同,也就造成了不同的選擇。先說說皇帝,他所要的說白了就是江山永固,保證自己這一族能夠享受鐵打的富貴。再說說太監,由於先天就缺少了生息繁衍的小玩意兒,所以他們更關注的是金錢,從心理學角度上看,也可以解釋為他們希望透過金錢,來找回男人的自尊。
大臣們的選擇就比較有意思了,苦讀多年,一朝中榜,翻身農奴把歌唱。昨天你可能還是一個人人歧視的窮酸秀才,明天也許搖身一變,就成了威震一方的官。像于謙、張居正這樣,做官之後還能想著百姓,為百姓去謀些利益的畢竟是少數,這種人我們通常稱之為政治家。但讀書人中最大的群體還是官僚。什麼是官僚?一言以蔽之,就是一群高檔的投機分子。
這些人追求的是什麼?無非是生前的權和生後的名。現在問題來了?問:在明朝如何快速獲得生前的權和生後的名呢?答案很簡單,就兩個字——罵人。如果你覺得這兩個字比較粗魯,那麼我們也可以換一個比較文明的字眼——彈劾。特別是明朝那個最著名的群體御史言官,更是將這種行為藝術發揮到了極致,就連我們所熟知的于謙於大人,也是透過臭罵漢王朱高熙,才得到了皇帝的青睞。
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小官透過罵上級變成了大官,那麼大官要罵誰來得到更大的名聲呢?放眼天下除了皇帝,這個鍋還有誰能背?輿論導向為這種投機行為提供了土壤,政治氛圍又對這種投機行為特別的寬容。在這麼高額的投資回報率誘惑下,又有幾個人能夠不動心,進而站到了皇帝的對立面去呢?
所以問題就比較清楚了。明朝的官員罵皇帝、反對皇帝,除了我們正統歷史教科書所說的明朝計程車大夫精神以外,還有他們現實的利益需求。罵你我就天下轟動,而我付出的成本,只不過是大不了被打頓板子。如果身體不好一命嗚呼,被皇帝打死,那我反而名聲更大了。首先,新皇帝繼位要給我平反賜諡號,其次在世的家屬,可以得到一些撫卹。比如原配夫人,少不了封個誥命,成年的孩子也能封個萌蔭的官職。其他社會上的一些讀書人,還會以我為榜樣不斷的告誡自己,向他學習,向他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清朝清朝從成立伊始,對讀書人的態度就是複雜的,還有一點不可否認,清朝皇帝對明朝滅亡原因的認識,也是極其深刻的。這就造成了清朝從成立伊始,就對讀書人既打又拉。
打就是文字獄。透過最血腥的手段,快速的消除社會上的噪音,扭轉這種不正常的輿論導向。但這種激烈手段最大的副作用,就是造成了中國傳統士大夫精神的閹割。舉個最簡單例子,說你,我要捱打,甚至要砍頭,那我不說不行嗎?不僅我不說,我還讓我的孩子不要說,這樣一代一代影響下去,大家都不說了,就剩下你皇帝自個兒玩兒圖個樂了,皆大歡喜。
事實上,清朝的一系列手段,打斷了中國輿論政治的發展,使得政治又變成了少數精英手中的工具。這種影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裡不做簡展開。但回到問主的問題,卻可以解開問主心中的疑惑。
結語明朝是中國輿論政治發展的頂峰。整個讀書人群體都可以參與和討論政治,這種寬鬆的輿論環境,又為許多透過博眼球的方式,成為政治明星的官僚提供了土壤。二者相輔相成,加劇了帝國的內耗,也為明朝的覆亡埋下了伏筆。
回到問主的問題,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導向和輿論導向,也就形成了正德捱罵,而乾隆挨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歷史結論。當然還有一點,希望各位讀者切記,歷史上從沒有什麼勞民傷財的事情,是會受到老百姓擁戴的。這種擁戴永遠只會在史書裡出現。
-
4 # 鋒楓2016
首先是給人的印象是,正德皇帝就是一個昏君,而下江南無非就是到處遊玩胡鬧尋花問柳,不務正業,不理國政;而乾隆皇帝是大清十分傑出的皇帝,文治武功,將康乾盛世推到極盛。
相對來說,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歷害更大。
-
5 # 史海爛柯人
這種認識是有誤區的。無論是乾隆下江南還是正德出行,受苦遭罪的都是老百姓。老百姓圖的就是個吃飽穿暖,至於政治,他們並不擔心,也不會過問。說白了,很多人連誰當皇帝、當得怎麼樣,都完全不瞭解。
認識歷史,不能靠小說、影視劇。儘管是康雍乾盛世,普通百姓的生活也不會好到哪裡去。靠著辛勤勞作,生產出那麼些有限的糧食,除去交地租和皇糧的份額,剩下的夠家裡每天喝稀飯就不錯了!
好大喜功的乾隆,一生都在效仿其祖父康熙。下江南,便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前幾天讀清史,作者特意提到過乾隆幾次“遊玩”的花銷,沒有記錯的話應該是2100萬兩白銀。這筆錢,不是乾隆自己掏腰包,除了動用國庫,大部分是責令地方籌措、捐獻的。
說白了,是沿途各省的老百姓在供養著乾隆在遊山玩水。要說康熙下江南,多少還有些政治意圖,為的是穩定南方和拉攏南方士紳,以便維護清王朝的統一安定。可到乾隆當政時,可就是純作了。
說實話,當時絕大多數老百姓,只知道種田和交稅,甚至有時連為什麼交稅都搞不清楚。知道是因為乾隆南巡而交稅的人,會愛戴他?連乾隆下江南都不知道的人,又拿什麼談愛戴和不愛戴呢?
清代的乾隆是這樣,明代的正德也是這樣。還是那句話,在古代,政治離普通百姓很遙遠,而且,政治對於平民百姓來講,真的是一件奢侈品。
-
6 # 夢露居士
因為乾隆下江南為中國小吃行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他深受百姓愛戴。
乾隆爺下江南時經常迷路,一迷路就發現一種特色小吃。每次乾隆吃完都讚不絕口,並給小吃取名字。
搜尋“乾隆吃了讚不絕口”,可以找到上百萬個結果。在乾隆發掘了一系列風俗小吃,如:嶧城菜煎餅、薊州一品燒餅、佛公餅、車輪餅、鮮花玫瑰餅、叫化雞、龍井蝦仁、鳳凰蛋、驢肉火燒、稻香村糕點、京東肉餅等等。
到現在,乾隆還在給很多小吃店作代言,而且從不收代言費。
這樣的好皇帝,怎能不受到百姓愛戴?
回覆列表
不知道你從哪兒得出的“乾隆下江南是深受百姓愛戴”的結論的?也許是從現在滿屏的辮子戲和戲說?乾隆下江南,愛戴他的,也只有官僚士紳和八旗貴族吧。
經過近百年的屠殺、文字獄和思想禁錮以及愚民措施,到乾隆年間,敢於反抗和有血性的人已經幾乎被殺光了。再加上清朝時,封建皇權專制達到巔峰,乾隆可以一言九鼎,而他的大臣卻只能磕頭跪拜口稱奴才,唯唯諾諾。清朝永遠也不可能出現如魏徵、包拯這樣的諍臣。
因此,雖然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勞民傷財,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極大的負擔,但沒有一個人敢指出,以掃皇帝“雅興”。而普通民眾雖然遭受了無妄之災,但也只能打下牙往肚子裡咽,因為稍有表示對皇帝出巡勞民傷財的不滿,便會迎來抄家滅族的危險。
而正德皇帝出巡時,明朝的內閣依然有很大的權力。而明朝言論寬鬆,很少會有人因言獲罪。因此,面對皇帝兒戲一般的出巡,自然會有人反對。而明朝的文人階層幾乎成為大明王朝的特權階層,因此,面對皇帝出遊出巡,掌握輿論權的他們,自然一片罵聲。